- +1
一个蚕茧里,有一千米长的丝
原创 三蝶纪 物种日历
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就开始了对其他物种的探索,而“驯化”更是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一大步。时至今日,人类已经驯化了牛、马、羊、鸡、鸭、鹅等牲畜和家禽,但是,只有一种昆虫被完全驯化了,那就是家蚕。唯一完全被人类驯化的昆虫家蚕(Bombyx mori)又叫桑蚕,简称蚕,是鳞翅目蚕蛾科的一种蛾子。家蚕的祖先来自野蚕(Bombyx mandarina)。不同于洁白的家蚕,野蚕的颜色是灰蒙蒙的,更重要的是,相比于野蚕,家蚕已经完全失去了飞行的能力,翅膀退化成得短短的,这些特征更有利于人们对其进行大规模饲养和繁殖。从野蚕到家蚕,这一重要的历史进程最早发生于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可能也没有想到,他们驯化的这种昆虫,在之后会改变世界,为人类创造了无可替代的文明和历史。
灰了吧唧的野蚕。图片:三蝶纪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黄帝的元妃嫘(léi)祖发明和传播了养蚕技术,史称嫘祖始蚕。民间传说无法考证,不能作为事实根据,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从一些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蚕茧和丝织品,以及在殷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的“蚕”、“桑”、“丝”、“帛”等文字。从这些文物证据可以推测,中国人驯化蚕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
在《诗经·国风·七月》中已经有关于养蚕的诗句:“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远扬,猗彼女桑”,里面的蚕月指的是三月,开始养蚕的季节。条桑的意思是修剪桑树。意思是在开始养蚕的三月,拿斧子砍去桑树生长过于旺盛的枝条,这样才能让桑树长得更好。诗句里透露出,养蚕和种桑树在当时都已经成为了劳动人民的产业。
养蚕。图片:三蝶纪从卵到茧丝方尽刚从卵壳里钻出来的蚕宝宝是黑乎乎的,像一只小蚂蚁,这个阶段叫蚁蚕。蚁蚕啃食桑叶渐渐长大,体色慢慢从黑褐变为青白色。昆虫的外骨骼坚硬,幼虫必须蜕去旧表皮,新的身体才能发育长得更大。从卵孵化出来的幼虫是一龄蚕,每次蜕皮就增加一龄,幼虫一般在蜕皮2~4次以后开始化蛹,化蛹前它们会吐丝做茧,将自己包裹起来。
幼小的蚁蚕。图片:三蝶纪如果蚕茧不被人类利用,化蛹的蚕会在一定时期后钻出蚕茧羽化成蛾。蚕蛾的口器退化了,无法进食,唯一的使命就是与异性产卵,留下后代。
家蚕驯化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依据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依据蜕皮的次数,蜕皮三次后化蛹结茧变为成虫的是三眠蚕品种,蜕皮四次后化蛹结茧变为成虫的是四眠蚕品种,五次则是五眠蚕品种(幼虫蜕皮前会不吃不喝不动,这个阶段在养蚕业里叫作“眠”)。在蚕业生产中普遍饲养的蚕种都是四眠蚕。不同品种的蚕茧大小、蚕丝粗细、延伸度、色泽都有差异。此外,蚕的品种还有一化性、二化性和多化性之分,一年繁殖一代的是一化性蚕,繁殖两代的是二化性蚕,一年繁殖三代及以上的是多化性蚕,其中一化性的品种最多,多化性的品种最少。
蚕蛾。图片:三蝶纪还有一些蚕是限性蚕品种,这类品种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在幼虫、卵或茧就能清楚地辨别出雌雄,提高生产杂交种的效率。譬如依据幼虫辨别:有斑纹的是雌的,没有斑纹的是雄的;依据茧色辨别:结黄茧的是雌的,结白茧的是雄的。
蚕的一生会遭遇各种生存挑战,诸如来自细菌、病毒、寄生虫的威胁,由于集约化的养殖方式,蚕一旦得病很容易互相传染。此外,喂蚕用的桑叶如果有农药残留,也会危及蚕的生命。从蚕卵到丝绸,糅合了大量的汗水、技术与侥幸。
连接过去与未来从蚕茧中抽出蚕丝的工艺叫作缫丝。蚕丝纤维最主要的成分是丝素蛋白,外面包裹着一层丝胶蛋白,丝胶蛋白水溶性好,蚕化蛹结茧后,将蚕茧放入沸水中煮,就可以去除丝胶蛋白,在蚕茧中抽取蚕丝,一个蚕茧可以抽出长达800~1200米的蚕丝。最初的缫丝都是通过人工完成的,后来随着养蚕业的发展,这些过程都大大简化,由机器完成,高效快速。
蚕茧。图片:三蝶纪蚕丝最广泛的应用方式,当然是丝绸纺织品。桑蚕驯化起源于中国,丝绸纺织技术最早也始于中国。丝绸光洁、轻薄、柔软、韧性高又透气,丝绸织品工艺复杂,曾是帝王专属,随着丝绸业的发展才慢慢走进民间。公元前138~126年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丝织品传入中西亚,之后再陆续传入其他国家。“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促进了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加泰罗尼亚地图集(Catalan Atlas)展现的丝绸之路。图片:Wikimedia Commons除了丝绸衣物、蚕丝被等日常用途之外,蚕丝在医学上也被广泛应用,手术用的缝合线、人造皮肤、人工神经、人工血管、人工骨骼等等都可以用蚕丝制成,与其他材料相比,蚕丝机械强度高,生物相容性高,也更容易降解。还有一些研究团队在测试用蚕丝蛋白3D打印人体组织和器官,如果这些技术能广泛应用,将成为众多需要移植组织和器官患者的福音。这种几千年前就被人类驯化的小小昆虫,不仅改变了过去的历史,还将连接未来。
原标题:《一个蚕茧里,有一千米长的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