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欧洲殖民帝国是如何分崩离析的

[西] 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著 黄锦桂/译
2020-09-10 16:30
思想市场 >
字号

1929年,圣雄甘地决定像西方人一样写自传。他说:“在东方,没有人做这种事情。”他更深层的动机并非仅仅是讲述他如何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而是要揭示自己灵性的觉醒和激发他不断寻求真理的历程。因此,他把这部自传取名为《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在这本书出版20年后,印度独立,甘地成为那些寻求印度独立,想摆脱欧洲帝国统治的人的引路明灯。但是真理——甘地热切追求的真理,导致一些人对后殖民世界的理解完全不同。我们将看到,许多独立运动领导人理想中的社会与已经深受欧洲文化影响的现实世界往往会发生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欧洲殖民帝国开始分崩离析,30年后几乎完全消失。这个去殖民化过程的吊诡之处在于,它并非殖民地反抗或独立运动的结果,而是因为欧洲以及西方世界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要求终结殖民主义,引起了公共舆论的广泛关注。

1902年5月31日,《弗里尼欣和约》签订,英布战争结束。在近3年的交战后,英国人赢得了这场战争,布尔人的两个共和国——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的主权划归英国。但是,英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为了打败布尔人,英国军队不仅采用了焦土战术,甚至还使用了集中营——这是20世纪战争和极权主义恐怖统治最邪恶的象征之一。西班牙在古巴战争期间率先采用了集中营,1898年美国在菲律宾也采用了这一手段, 但这两次都是针对叛乱分子,而英国却用集中营来对付普通布尔人。被囚禁在集中营里的布尔人深受过度拥挤和营养不良之苦,许多人死于传染病。关于集中营可怕的生活条件的消息引起了英国民众的广泛愤怒和自由党的谴责。于是,政府指定自由党和力主女权的米利森特·福塞特领导一个委员会对此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确认,约有2万布尔人死于集中营,占囚犯总数的30%。

1901年的第二次布尔战争

《弗里尼欣和约》的条款并非对所有布尔人来说都是不利的,因为他们获得了很大的自治权。仅仅9年后,南非成为英国的自治领,由一位前布尔将军领导。英国为打赢这场战争付出了高昂代价,但结果是,大英帝国必须给予大多数人民很高的自治权,才能在20世纪继续存在下去。英布战争后,在19世纪撼动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开始影响殖民世界。从那时起,英国和其他欧洲帝国不得不密切关注民族运动,并学会与它并存,以求生存。

欧洲人对殖民主义的批评和反帝国主义活动家的言论大大削弱了殖民帝国的声誉和内部凝聚力。1904年,《凯斯门特报告》在英国出版,这一报告的作者罗杰·凯斯门特是一名出生在爱尔兰的英国外交官,在殖民地有丰富经验。作为英国驻刚果自由邦的领事,凯斯门特目睹了比利时人对原住民实施的骇人听闻的暴行。凯斯门特与他在刚果结交的记者E. D. 莫雷尔,一起组建了“刚果改革协会”,莫雷尔一直在英国媒体上严厉谴责刚果人权状况, 希望吸引人们关注刚果人的处境。“刚果改革协会”赢得的第一个重大进展就是英国政府命令凯斯门特对此开展调查。

凯斯门特交给英国议会的《凯斯门特报告》详细揭露了刚果自由邦的殖民者对当地人的虐待和伤害,包括对非洲人实施奴役、截肢和酷刑,他断定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不仅通过占有这块土地实现他的个人目的, 而且还允许殖民者对当地人采取暴力,甚至谋杀他们,这造成了刚果人的大量死伤。

面对这份报告,欧洲的殖民帝国没有保持沉默和冷漠旁观,而是积极推动刚果自由邦解散。英国首相将这份报告发给比利时总理,以及在1885年在柏林会议上签署了《总决议书》的,同意瓜分非洲的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反对派的坚持下,比利时政府下令组建一个独立的研究委员会。最后,比利时政府于1908年宣布接管刚果自由邦。自此,刚果正式成为比利时的殖民地,被称为“比利时的刚果”,由比利时政府直接管理。

“比利时的刚果”

凯斯门特从此被称为“人权报告之父”。在担任驻里约热内卢总领事时,他继续谴责殖民者对原住民的暴行,他在巴西调查秘鲁亚马孙公司的活动,发表了一份与前一份报告一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报告,这份报告详细描述了秘鲁亚马孙公司对普图马约部落的暴行。最终,秘鲁亚马孙公司被指控对当地人实施奴役和种族灭绝,于1913年被关闭。

从20世纪早期起,文化界和许多公共知识分子对殖民主义展开严厉批评,有力地扭转了公共舆论,反殖民主义蔚然成风。伟大的英籍波兰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是其中的突出代表。1902年,他根据自己在刚果自由邦的经历创作并出版了《黑暗的心》。这部被称为西方文学杰作之一的小说讲述了查尔斯·马洛的冒险经历,唤起人们对殖民主义的恐惧,在书中,查尔斯·马洛是一个英国水手,被一家比利时公司招募,负责通过非洲中心地带的一条河流运输象牙。约瑟夫·康拉德在这部小说中还刻画了另一个人物,法国商人库尔茨先生,他是腐败、不道德的典范,去刚果的欧洲人被视为有库尔茨先生的这些特点。这部小说让人们认识到,欧洲人自称把文明带入非洲,事实上却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家,如英国的柯南道尔、法国的阿纳托尔·法朗士,也通过他们的作品与媒体合作,为反对帝国主义摇旗呐喊。在学术界, 反帝作品开始激增,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的影响力尤为突出。他通过写作反对英布战争和侵犯他人的爱国主义,霍布森在1902年出版了《帝国主义》。在这部著作里,霍布森解释了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他看来,资本主义不断追求市场扩张和经济扩张,需要殖民地的新市场,最终导致了帝国主义。而整个系统都建立在不惜一切代价谋求利益的基础上,所以非常不道德。

霍布森批判帝国主义的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毫无疑问,反帝国主义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左翼思想的主要流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迅速传播。

共产主义之父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致力于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罪恶,解释资本主义终将失败并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规律。然而,他们的分析基于他们所了解的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以及阶级斗争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却没有分析资本主义对殖民世界的影响。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对殖民主义都持积极的看法,他们认为向其他大陆传播欧洲文明有助于帮助那里的人民摆脱落后和被压迫的境地。然而,在20 世纪,他们的追随者对欧洲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扩张的看法完全不同。

列宁是马克思最杰出的追随者之一,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革命家,终生致力于推动共产主义革命。他不仅是革命者,也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霍布森一样,列宁把20世纪的资本主义解释为大国通过帝国主义向外扩张的全球现象。在这位俄国革命者看来,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帝国主义。

1917年,列宁出版了一部颇有影响力的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他在书中阐述道,帝国的公司在当地市场聚敛了不少财富之后要把它们投资出去,因此必须占有殖民地,以这种方式创造出新市场。在此过程中,帝国成为传播资本主义的代理人,殖民地复制了相同的剥削制度:当地人被拥有土地、公司和生产资料的寡头剥削,而文化和种族差异导致了更严重的虐待和迫害。列宁的观点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当时,包括殖民地独立运动在内的各种运动风起云涌,人们在寻求能替代殖民秩序的新秩序。

另一个严厉批判帝国主义的左派思潮是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巴枯宁、彼得·克鲁泡特金、蒲鲁东等无政府主义者对帝国主义持严厉的批评态度,他们认为帝国主义会推动一种不好的社会秩序向前发展。无政府主义革命家巴枯宁说:“一个民族就像一个人一样,有做自己的权力。”这个原则后来激起了许多反抗帝国主义的起义。对宣称“财产就是盗窃”的蒲鲁东来说,殖民主义是一个系统,欧洲人通过它向其他大陆传播西方社会的财产法律——但西方社会已经因此腐朽。克鲁泡特金认为,帝国主义是个人与国家之间对抗和角逐的最高形式,这阻碍了人们期望的集体制,使人与人相互合作的理想社会无法兴起。

无政府主义者急于摧毁既有秩序,严重威胁到许多大国的稳定。他们采用谋杀国家元首和权力最高代表的策略,并取得了很大成功,无政府主义的恐怖行动导致欧洲和美国的诸多重要领导人死亡,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西班牙总统安东尼奥·卡诺瓦斯·德尔·卡斯蒂略到美国总统林肯和威廉·麦金莱,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这些谋杀大多改变了历史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帝国的领导人意识到有许多因素威胁到它们的地位,既有新兴大国,也有领地内的独立运动,还有提出替代性政体的意识形态。尽管如此,他们最大的恐惧依然来自其他帝国。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多次面对与其他种族和文化的对峙之后,欧洲人仍然最害怕自己人——尽管他们属于同一种族,拥有同样的西方文化和相同的文明理念。对欧洲强国来说,最大的威胁往往是接壤的邻国,所以它们认为劲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是就在欧洲大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欧洲帝国全部瓦解。从1947年起,欧洲人逐步放弃了占据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投入了无数人力、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本的领地。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大多通过谈判、签订友好协议,和平地转移权力,结束了殖民统治。在精心计划的仪式上,前殖民宗主国与新独立国家的最高政要相互表达尊重,而且两国之间往往会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对欧洲帝国来说,最难的事情是接受失去曾经给他们带来财富、权力和帝国地位的殖民地这一事实,尽管有时候,一些领地的去殖民化实际上减轻了宗主国的负担。

在20世纪40年代初,人们很难预见到殖民帝国会迅速消失,其中一个原因是除了印度等少数殖民地外,大多数殖民地还没有充分的独立愿望。而且,英国、法国这两个最强大的宗主国是二战的战胜国——战争常见的结果是,战胜国会以牺牲战败国为代价扩张领地。当然,战败国不会自愿放弃领土。

了解去殖民化过程的关键在于二战之后的世界秩序,特别是地缘政治利益,以及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对抗苏联的心态。

《欧洲》,[西] 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著 黄锦桂/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8月。

去殖民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在1919年提出的一项自决原则。在美国干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法国得以获胜。美国政府认为,和平及未来世界秩序的基础应该是美国的原则,而不是欧洲的扩张野心——这已经造成了太多的冲突和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自决原则被用于重构欧洲版图。尽管许多民族依据这个原则组成了国家,但是结局并不是都很好。无论怎样, 这一原则没有对殖民帝国产生直接影响。

自决原则在大英帝国应用后,第一个受害者是爱尔兰。数百年来,爱尔兰人一直反抗英国的统治。1921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成立,同时,位于爱尔兰北部的6 个郡,旧称阿尔斯特的地区却决定其主权继续归属英国。就这样,自决原则将爱尔兰岛一分为二,这表现了自决原则可能引发的问题。

20世纪20年代,大英帝国的另一个领地,埃及的独立运动成功了。在他们持续反抗了3年后,英国政府于1922年决定让这个保护国独立。英国其他的殖民地的治理与一战前一样,但印度独立运动的大潮高涨,那里的法律和秩序越来越难以维持——这在后面章节将有讨论。

在殖民世界的其他地方,欧洲国家的影响没有发生变化,摩洛哥除外。1922年,反殖民主义领导人克里姆领导里夫人起义,反抗西班牙人的统治。在里夫共和国宣布成立后,西班牙一直无法恢复对这个保护国的控制权,直到1926年,法国—西班牙的一支联合远征队终于击败了克里姆。

1929年10月以后,殖民地世界的局势发生巨变。华尔街股市的崩溃引发了整个西方世界及殖民地的危机。许多商品和殖民地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许多行业陷入崩溃,许多地方的人民陷入贫困。结果,在殖民地,原先只是把支持或容忍欧洲殖民当作权宜之计的人这时突然起而反抗了。

1931年,英国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条例》,英联邦正式成立,条例确定英国及其自治领都是“大英帝国内的自治主体,彼此权利平等,互不隶属,只是名义上都效忠于英国王室”。成立英联邦看上去是一个理想的方式,既给予自治领独立地位,同时又保持彼此的经济联系以及它们对英联邦元首的忠诚。但是,只有那些居民大多数是英国移民的地方获得了自治领地位,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纽芬兰、南非以及爱尔兰自由邦。其他殖民地都没能成为自治领,包括印度,尽管这可能是唯一能阻止印度人民支持完全独立的途径。

印度独立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1885年,已经退休的英属印度文官阿伦·奥克塔维安·休姆和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创建了印度国大党,他想借此搭建一个促进英属印度改革的公民平台和政治平台。国大党最初只有72人,后来关心印度殖民地状态的印度中产阶级逐渐被吸引。国大党从来没有表达过要摆脱殖民统治的愿望,其主要目标是要让英国兑现承诺:英属印度是为了印度人的利益而存在,作为英国的臣民,印度人应该采用民主制度治理这个国家,否则印度就会成为另一个亚洲专制政权。

支持这种先进思想的人分布在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以及英属印度的其他大城市里,他们是成功的新资产阶级,大多在英国和英国人创立的机构接受过教育,他们非常了解西方文化,从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以及由其滋生出的颇具影响力的革命思潮。他们认为自己是印度整体利益的最佳代表, 而且认为作为英国王室的优秀臣民,他们应该坚决捍卫这些利益。

到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变成一个群众党,吸引了背景各不相同的公民, 并形成了类似西方大政党的结构。其最初目标是获得类似英联邦白人自治领的待遇,实现印度内部自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王室拒绝给予印度自治权,国大党大多数党员对此非常失望,开始支持完全独立。在这一背景下,律师、和平主义者甘地当选总统。这个谦逊的小个子男人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也是20世纪印度最重要的人物。他不仅是使印度摆脱殖民统治的关键人物,也是非暴力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是印度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正因为这样,甘地被称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

年轻的甘地是英属印度打造出的模范公民。他在1869年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长大后去伦敦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移民到南非担任律师。作为大英帝国精英统治的产物,甘地有充分的理由忠于女王和大英帝国。如果不是因为他在南非的经历,他仍然会是英国的好臣民。甘地在南非时惊愕地发现,那里的印度人和黑人都遭受种族歧视。有一次,他因为拒绝从已经买了票的头等车厢挪到专为有色人种服务的三等车厢而被赶下火车。在这次创伤性经历之后,甘地成为大英帝国和欧洲殖民统治的敌人。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他把余生贡献给这个国家的独立事业。他不再穿西装,而是穿上白色长袍,凉鞋也成为他反殖民斗争的主要标志之一。作为和平主义者,甘地拒绝使用暴力手段实现目标,他成功地通过和平手段,将非暴力不合作确立为印度国大党争取独立的方法。

印度没能获得内部自治权,也没能成为英联邦的成员,因此,1929年,在尼赫鲁担任国大党主席期间,印度国大党宣布独立是其官方目标,非暴力不合作与和平抵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结果,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已经无法控制印度。然而,英国政府仍然拒绝放弃这颗大英帝国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

在殖民世界的其他地方,虽然没有什么组织比得上印度国大党,但是确实也有地方精英和印度中产阶级一样,接受过欧洲国家最好的教育,他们认为自己和殖民地的统治者一样有能力,可以自我管理。但是他们还缺乏争取独立的意愿和能力,因为殖民世界在20世纪30年代并未现出衰退趋势。相反,日本在1931年入侵中国满洲里,意大利在1936年入侵埃塞俄比亚,殖民趋势似乎仍在继续扩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有两大因素阻碍了独立事业的发展。首先,殖民地对欧洲国家非常有用。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帝国控制了地球上1/3的土地,有殖民地的支持,它们的力量就强大得多。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英国在二战中得到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部队的支持,印度派出了250万大军。其次,战争在各帝国激发出一种爱国主义和团结意识,殖民地的臣民也受到感染。

但是,从1942年起,形势已经很明朗,只要盟国赢得战争,欧洲帝国就注定会消失。我在前文中曾提到,1941年,在英国首相丘吉尔首次会见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丘吉尔迫切希望说服美国加入战争,站在英国这边。但他也意识到,这意味着要接受美国在战后世界秩序中的领导地位。

在这次历史性的会晤后,《大西洋宪章》签署,其中一个要点是,两个缔约国同意不从这场战争中寻求领土收益。最重要的是,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一致认为,领土变更必须考虑到居民的利益,而且所有民族都有自决权。

这份协议更多地反映的是北美而不是英国勾画的国际关系远景。罗斯福总统严厉批评了欧洲的殖民主义,并利用他的优势地位要求欧洲国家允许殖民地独立,于是帝国解体。丘吉尔急于表明英国的立场与美国完全一致——美国是他赢得战争的最后希望,他不想冒犯美国总统,所以接受了罗斯福提出的条件。

在这次历史性会晤之后,英国首相接受自决原则这件事引发了许多辩论。在丘吉尔回到伦敦后,被问到关于殖民地达成了什么协议时,他故意淡化了它的重要性,在谈自决问题时只提到了欧洲。毕竟,丘吉尔曾说过,他不是为了主持大英帝国的解散而成为英国首相的。但是,《大西洋宪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从美国加入战争的那一刻起,因为美国会要求按照它拟定的条件来实现和平。

在人类历史上破坏力最大的战争——二战结束后,不同于传统的战胜国, 英国和法国的处境非常不稳定,不但没有获得任何领土,而且它们很快就决定,不能坚守殖民帝国不放,英国与法国在新世界秩序中属于少数派,因此更难赢得支持。在新成立的联合国安理会中,英国和法国占据了5个常任理事国席位中的2个,另外3个分别是美国、苏联和中国,这3个国家的共同目标很少,但在新世界秩序中,它们都决心不给欧洲殖民帝国留任何余地。因此,丘吉尔把他的战争回忆录的最后一卷取名为“胜利和悲剧”。

去殖民化因为两个事实率先从亚洲开始,第一,那里的独立运动取得了更大进展;第二,欧洲国家在几次交战中曾被日本打败。一旦殖民地的人民看到欧洲人被击败,就不愿意再回到被欧洲人统治的生活。

1945年9月,越南共产党领袖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法国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回印度支那后,不得不从美国发放的贷款中调拨部分资金,用于向越南派兵,他们陷入了一场非常复杂的战争。荷兰在亚洲的殖民地也面临同样曲折和不确定的命运。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民族党领导人苏加诺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得到荷兰殖民地居民的广泛支持。虽然荷兰在东南亚有14万军队,但是荷兰政府决定把军事力量用在保卫这个地区的其余殖民地上。

和法国、荷兰对它们在亚洲的殖民地的态度相比,英国对印度的态度更加务实,英国人决定最好是体面地结束在那里的殖民统治,而不是诉诸武力。对于印度,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曾评论说:“只要统治着印度,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旦失去它,我们会立即降为三流国家。”丘吉尔曾在下议院说:“失去印度,对我们来说会是致命一击,从此,我们肯定会萎缩成一个小国。”尽管如此,他的继任者、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毫不犹豫地启动了放弃这颗大英帝国王冠上的宝石的计划,否则可能为时太晚。艾德礼任命蒙巴顿勋爵为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这位享有盛誉的海军司令与英国王室有亲戚关系,他肩负的使命很微妙:和平地结束英国对印度次大陆300多年的统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印度国大党提出支援英国,条件是在战争结束后获得独立地位。但是英国政府拒绝了。从那时起,英国就别无选择,只能通过警察的强势镇压来制约独立运动。尽管甘地的追随者以和平方式抗争,但是其他独立运动团体支持武装斗争。到1945年,英国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违抗4亿人的独立意愿。

作为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的使命不仅包括通过谈判确定如何结束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还包括监管从英属印度独立出来的两个新国家。从1940年起,印度穆斯林联盟主席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一直要求由英属印度的穆斯林单独成立一个国家。尽管甘地反对,但是尼赫鲁和印度国大党的其他领导人接受了按照宗教划分两国的方案。最困难的是怎么约定两个新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印度独立法》授权从未到过印度的英国律师西里尔·拉德克里夫完成这项划定国界线的任务。他在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划出巴基斯坦的边界,同时尽可能把印度教和锡克教的教徒留给印度。1947年8月14日,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成立,随后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人口流动,波及1400万人。印度各地的穆斯林去往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则前往印度。这条边界线几乎把旁遮普邦和孟加拉邦分裂为两半,最糟糕的是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宗教团体之间的暴力事件,造成100多万人死亡,1000万人被撵出家园。虽然蒙巴顿成功完成了结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使命,但不论是他、尼赫鲁还是真纳都没有能够阻止印度独立后的血战以及宗教和种族之间的仇恨。

1948年,在印度宣布独立后不久,圣雄甘地被印度的民族主义分子杀害。从那时起,他的非暴力主义在从英属印度独立出来的两个国家几乎消失了。1947年以后,印巴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3个世纪以来因反抗英国殖民统治造成的死亡人数,这摧毁了印巴关系,两国的冲突一直延续至今。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将面临成为新民族国家的重大挑战,包括要合并在英属印度时期实际上独立的王国,把法国的殖民地和飞地并入印度,合并葡萄牙的殖民地果阿。巴基斯坦由两部分构成:西巴基斯坦位于印度以北,东巴基斯坦在孟加拉邦——这注定会引发激烈冲突。1971年,孟加拉民族主义者发起独立战争,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尼赫鲁、真纳等人的国家梦实现了,但是大英帝国统治下的盛世和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却一去不返。

(本文选摘自《欧洲》一书,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刊发。)

    责任编辑:朱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