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读城市|下扬州⑨:跨越江河的古今桥梁
扬州傍靠运河,地处江淮之间。古往今来,城里那些有名或无名、湮没在历史的长河或留存于世的桥陪伴着这座古城繁荣、衰落、再度崛起。这些桥不仅连接着城市的交通,具有建筑艺术价值,还承载着这座古城的人文历史。
二十四桥。 本文作者供图
二十四桥景区雪景。 本文作者供图
二十四桥
扬州的桥写在诗篇里。“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读了杜牧的这首诗,让人很想看一看江南的二十四桥,梦回唐朝的繁华。只是世事无常,桥已化为泡影。清代扬州人经过考证,将城西郊外的一处砖桥定名为“廿四桥”,如此就有了凭吊怀古的去处。
这座砖砌的拱桥于1957年被列为江苏省三级文物,1962年成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后来,我不知何时砖桥分成了相距不过30米的南北两座。因此桥地处扬州通往安徽省天长(现为县级市)的公路上,20世纪80年代初,扬天公路拓宽改造,南桥被埋进路基,北桥改建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现存的北桥看上去普通得很,桥上是扬子江路(以前这段路叫做“念泗桥路”),桥下是念四河,桥栏上刻着“念四桥”。
20世纪80年代后期,瘦西湖新建二十四桥景区,在湖上立起了一座单孔拱桥,这是最年轻貌美的二十四桥。桥长24米,宽2.4米,共有台阶24层,栏柱24根,它是一座“数字化”的复古桥,长度和宽度使用了西方的度量单位。
20世纪90年代起,我换过两个住处,都是以“念四”命名。闲来散步,总会路过念四河上的那座桥,拍拍它的栏杆,用力去踩踩不远处的路面,顺便再瞄瞄一道铁栅栏之隔的二十四桥景区。待夕阳西下后,我站在月光初上笼罩的桥头,不禁想起姜夔在《扬州慢》中写下的句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大虹桥。 本文作者供图
大虹桥夜景。 本文作者供图
大虹桥
桥有盛名,倒并不一定因其景致,更多的是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瘦西湖西门外的念四桥如此,瘦西湖南门外的大虹桥也是这样。大虹桥曾因“红桥修禊”而享誉海内诗坛。修禊本是古人在春日要到水边嬉游祛邪的习俗,后演变成了文人间的雅集活动,著名的如王羲之的“兰亭修禊”。
清朝康熙初年,后来成为诗坛盟主的王士祯在扬州首开“红桥修禊”之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继而仿之,到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时规模达到最大。扬州的“绿杨城郭”美称就是出自当年王士祯吟咏红桥的词句。原建在红桥旁的冶春园(现已不存)是王士祯的唱和之所,因而催生出清末民初扬州的地方诗人群体——冶春后社。王士祯咏红桥还有个名句:“衣香人影太匆匆”,正是今天冶春茶社中临河的香影廊名字的由来。
红桥始建于明末,原为朱栏板桥,清代乾隆时改为石拱桥,后因形如彩虹卧波而被称为虹桥。清末民初,扬州城内的小秦淮河上建起了小虹桥,城西南二道河上又建了座双虹桥,扬州人为示区别,则将瘦西湖的那座虹桥称为大虹桥。
大虹桥声名鹊起,当地人在瘦西湖两岸又建起了白塔、五亭桥及众多私家园林。在瘦西湖景区未扩建前,大虹桥曾是入湖游玩的必经之处,交通负荷逐年增大。因此,后来大虹桥经改建加固演变成了现如今这座钢筋混凝土石桥,工程师降低了桥的坡度,将单拱改为三孔,加长了桥身,保留了些旧桥的石块。
在小秦淮河边生活的居民。 本文作者供图
小秦淮河上的桥
扬州古城现存唯一的一条内河是旧城与新城之间的夹河——小秦淮河。它不足两公里长,却有数十座桥,流淌着一股江南水韵。小秦淮河与瘦西湖、小金山一样,名字上就与江南作比,比金陵的秦淮小一套,比杭州的西湖瘦一圈,比镇江的金山矮一截,透着扬州城的精致美。
小秦淮河上的每座桥都讲述着一段历史,阅尽了近400年来扬州城的沧桑。盐阜路的北水关桥和文昌路的新萃园桥皆是因筑路而修建的新桥,除此之外,其余都是古桥。单从桥的名字,就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小秦淮河两岸的繁华。
小东门桥。 本文作者供图
大、小东门桥一直是新城与旧城之间最重要的通道。务本桥东有务本堂,是清代徽州盐商办公的场所。公园桥东是一座公园,清末民初时本地名流常在那品茗聚会。新桥原名图书馆桥,20世纪初桥西是图书馆,20世纪末改建成了影业娱乐公司。萃园桥西北紧邻萃园,因桥的东西两头都是菜场,现在成了当地菜场的代名词。小虹桥最具观赏性,砖拱人行桥的桥面中间是石阶,两旁是青砖坡道,桥的两端呈八字展开。如意桥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桥旁原有码头,可在那登舟游览小秦淮河。
公园桥。 本文作者供图
20世纪50年代,建抽水站灌溉蜀冈的农田,致使小秦淮河水位下降,便再也不能通船了。小秦淮河还算幸运,当年扬州建设“782工程(1978年2月开始建设的人防工程)”,差一点决定把它填了建防空洞。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岸百姓枕河而居,大人们在河边洗刷,孩子们在岸上嬉闹。真是小桥流水人家,一派优雅、恬淡的生活场景,充满着江南的意象。
作为唯一的内城河,小秦淮河也成了周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集中排放地。近年来,政府疏浚河道,沿岸砌起石栏,间植桃柳。水还在流,桥也还在通行,但不知为何怎么也恢复不了往日的生气,也就没有商业旅游开发的价值了。
跨越江河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扬州城里许多桥随城市发展而湮没了。填汶河、筑汶河路距今70多年了。北宋沈括所著的《补梦溪笔谈》记载了多座扬州汶河上的桥,它们在唐代时就已存在。旧城的汶河是扬州城内最近一条消失的河流,河上的星桥、通泗桥、文津桥现也只残留下了些相关的地名,而义济桥、太平桥、开明桥、奎桥等早无迹可寻。
1937年,扬州城内的汶河。 图片由Ernest Forster拍摄,现藏于耶鲁大学神学院Day Missions图书馆
20世纪50年代,填汶河筑汶河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清以来,随着扬州古城内自然河流的逐渐消逝,有的桥只是以街巷名的方式保留了下来。例如,新城的莲花桥(巷)里有宋井;流水桥(巷)的休园(私家园林)已毁圯;夹剪桥(巷)的小圃(私家园林)成了民居;辕门桥(街)上的招牌有些陈旧;得胜桥(巷)的富春茶社生意依然红火;蒋家桥(街)的中华泉浴室早已被拆除;宛虹桥(巷)上不再有李涵秋(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的身影……
古代扬州因河而兴,近代扬州却因河而阻。突破江河的阻隔,建桥通路,城市才会向前发展。旧时,经古运河进出扬州城依靠东关和福运门两座浮桥,其余都靠摆渡。1935年,扬州城南门外建成了古运河上的第一座桥——通扬桥。该桥为开合桥,合时桥上行车,开时桥下走船。这既解决了当时江苏省省道浦(口)启(东)公路(相当于现在328国道的宁通段)跨古运河通行,又能让古运河船只通航。
扬州的第一座出城的桥建成于1948年,这座人行木桥不能行驶汽车,中段的活动板可以手动吊起,保证运河行船。当年,在上海谋生的扬州理发师傅任大荣倾其积蓄捐资建造,他捐赠的款项占比超过了当时整个造桥款的五分之一,该桥遂命名为“大荣桥”。
修建大荣桥募款一览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荣桥替代了福运门浮桥,五年后,它又被西侧新建的渡江桥替代。20世纪50年代起,古运河上先后建了解放桥、渡江桥、跃进桥、徐凝门桥等,这些地方原来都有渡口。80年代时,我哥哥每天都要从高桥坐摆渡上下班。直到90年代末,城区才完全撤去了所有的渡口,建起了一座座跨运河的桥。从此,运河也不再是扬州城发展的桎梏,城区规模因而逐渐扩大。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 本文作者供图
从跨越运河到跨越长江,扬州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以前扬州人到江南,只能通过瓜洲、六圩等渡口渡江,汽车轮渡是20世纪70年代才有的。直接经公路、铁路(扬州2004年通铁路)过江,则必须要绕道南京。2005年,“京口瓜洲一水间”之处建了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扬州对面的江南岸是镇江(古称京口、润州),镇江在江北的扬州有块飞地叫高桥。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开通了汽车轮渡,从无锡、常州到扬州的班车大都经此过江。今年年底,这里会建成一座长江公铁两用的特大桥,扬州也将以现代交通方式与江南实现全部连通。
(本文作者王峰系扬州本地民俗和文史爱好者)
“走读城市”专栏关注私人记忆里的城市旧貌和当下鲜活的城市新颜。每期专题将围绕一座城或某一个城市切面展开讲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