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一位到访上海的美国总统
18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受到中方史无前例的盛情款待。申城中英文媒体的报道,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双重视野。
尤利西斯•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1822-1885)是美国第18任总统(1869-1877)。他曾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联邦军总司令。并无政治经验的他机缘巧合被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凭借战功树立威望,成功当选。
作为总统,格兰特声誉不佳,被指责袒护亲族和营私舞弊,丑闻不断。卸任后,据说他生活拮据,甚至无力维修自家住宅,万般无奈之下,决定和妻子周游世界。1877年5月,他们首站前往英格兰,此后,又游历了法国、意大利、埃及、土耳其、希腊、挪威、丹麦、俄国、印度等地。
格兰特夫妇1879年5月到7月,格兰特来到中国,受到晚清政府和在华西人前所未有的盛情款待。格兰特夫妇一行从香港出发,先后游历广州、澳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
在京期间,格兰特曾受到恭亲王奕䜣接见,但其夫人因是女性未得觐见。轰动上海的前总统之行
1879年5月17日下午1点半,格兰特所乘之炮船抵达吴淞口。迎接仪式由英美租界工部局负责,华界和法租界亦参与其中。接待委员会在格兰特来沪前两个月之时已成立,由工部局董事立德总管其责。
据报道,具体的接待程序包括:迎接之人(包括上海道台刘瑞芬及文武官员、各国领事、英美租界董事和法租界董事)在金利源码头等候接见;海关及黄浦江上各船只皆悬挂美国国旗;停泊上海各水师船之水手及团练兵排列码头两旁,护送格兰特至美领事署;凡至金利源码头迎接者,须有工部局所发之凭牌,闲杂人等不准行走,码头旁先设椅以备小憩之用;上海欢迎晚会定于礼拜一,即阴历闰三月二十九日九点半,从法界南浦滩起,住居浦滩之各西人,皆被允许于此夜张灯;阴历四月初一日,总会中设有舞会,凡参与舞会者,均先发凭牌,其他欲入舞会之人,统统限于礼拜五四点钟之前至会签名。
上海旧影一天晚上,上海各界为欢迎格兰特而在外滩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水龙大会。黄浦滩各洋行门前预先悬挂各色琉璃灯、明角灯、纸灯,大街小巷打扫洁静,黄埔大道两旁行道树上设置数百盏电气灯。老总会楼前用铁管制成英文“敬贺格兰特总统”字样,在煤气灯照耀下,熠熠生辉。城厢内外万人空巷,数万市民齐集黄浦江畔。租界内所有马车出动,整齐排列成队,一时“人如海涌,声似雷轰”。
格兰特夫妇乘坐马车自南而北前行,经过各大洋行门口,洋人都摘帽致礼,表示欢迎。格兰特夫妇在汇丰银行门口下车,登月台观赏仪式。这时西洋乐器齐鸣,各国水龙车组成的队伍缓缓驶来。号炮一响,沿黄浦江岸边火光怒发,旗影斜飞,宛若白昼。水龙车由南向北,至虹口大桥折返,两次经过汇丰银行门口。格兰特夫妇兴致勃勃,看完水龙巡演后,才离开现场。
不过,那天晚上也有意外发生,当水龙行至耶松洋行门口时,工人姚瑞禄添放硫磺火料,不慎烧伤自已的手指,情急中挥手去火,不料火星落入药桶,轰然爆响,致使旁边的3名中国人和2名洋人应声倒下。其中1名华人因伤势过重当场死亡。格兰特闻讯,对死伤者甚表同情,特派随队医生到医院看望伤者。夫妇俩原已接受上海钱丝两业公会的邀请,于第二天前往大观园观看戏剧表演,晚上出席上海刘道台设于庙园萃秀堂的宴席,因水龙会伤人事件,全部谢绝参加。
格兰特来华的接待事宜,由中外双方共同安排。按美国最高礼仪的规定,接待外国元首要鸣礼炮二十一响。此时,中方知道格兰特已卸任,这也不是在美国,完全可以不参照美国惯例。但在《申报》的记载中,格兰特到达上海、天津后都受到了这项待遇,中方对格兰特访华的重视可见一斑。
媒体报道角度差异
格兰特在华期间的行程与活动,是当时上海的《申报》密切关注的时事热点之一。据学者统计,《申报》从1879年5月到7月,共计刊发了42篇相关报道,其中长篇报道14篇,几乎每天都有与格兰特相关的报道,但凡有与之相关的信息,事无巨细,均加以刊登。
早在1879年5月3日,《申报》就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在当天第2版《总统来沪消息》中,《申报》对格兰特来沪的时间进行了确认,进而对格兰特到香港的一举一动展开了报道。
当时在上海舆论界占有重要地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同样对格兰特之行进行了连续跟踪报道。与《申报》相比,两者在报道数量、篇幅、立场与呈现的内容方面有所异同。相同的是对事实的呈现,不同的是看待问题的角度、获得的信息量及对报道内容的取舍。
比如,在格兰特的称谓上,《申报》称其为“美前总统”或“伯理玺天德”(即当时对总统一词的音译),《字林西报》称其为“格兰特将军(General Grant)”。这表明《申报》视格兰特中国之行更具政治意味,故更突出格兰特美国前总统的身份。在格兰特游历列国的评论上,《申报》把此事纳入中国儒家的治国话语体系中,将其游历与先秦时期君主之“巡守”相对比,认为格兰特此行有中国上古遗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格兰特之游历与中国先秦时期君主之巡行,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考察”, 基于国与国之间关系平等的基础之上;后者是“视察”,基于国家与地方的统属关系之上。《申报》之所以有此感慨,与当时历史语境密不可分。鸦片战争后, 西方以其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东南门户,上海亦名列其中成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使国人开始反思社会现状与历史根源。格兰特的中国之行,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反思的契机。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前身为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林西报》在报道格兰特中国之行时,则无类似于《申报》的评论。因为在西人社会中,早已形成现代外交观念和民主意识,不管格兰特此行是以美国前总统的公共身份游历各国进行外交,还是以格兰特将军的私人身份出游各地,均是西人社会中司空见惯之事。
社会反馈与影响
格兰特抵沪后,在沪西人和华人对格兰特抵沪亦有不同之举措。《字林西报》1879年5月21日第3版,将曾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效力于格兰特麾下的在沪西人致格兰特之信刊登在报,信末有这些老部下的签名,信中表达了这些人对格兰特的爱戴之情。
《申报》对上海道台设宴款待格兰特一事(格兰特及其子并未出席)有长篇幅的连续报道。另外,《申报》考虑到国人对格兰特并不十分熟悉,故而对格兰特之生平有简略之介绍。如1879年5 月22日第3版的《麾兵领主》一文中说道:“南北两花旗交战时,前总统为元帅,兵力不继,又招募勇丁,以隶其麾下。凯旋后,尽行撤退。”《申报》还印制了格兰特肖像,随报附赠,以使欲瞻仰格兰特而无从者一睹美前总统之风采。
格兰特与李鸿章在华期间,格兰特两次受邀前往天津,与李鸿章进行了会谈。据报道,二人谈话关涉广泛,如两国的土地、人口、中国赴美留学生问题。在格兰特第二次回到天津时,谈话内容甚至还包括了私人问题。如李鸿章见格兰特少了一个手指,问其是不是在战争中所受之伤,并因此谈及两国对退伍军人的政策。
格兰特访华期间,正值日本阴谋吞并中国琉球之时。因而在格兰特来天津时,李鸿章就琉球一事,请求格兰特在游历日本时能够从中调处,使双方避免开战。从资料记载来看,格兰特本人及其助手杨约翰与李鸿章就此事多次的电报、书信往来。可见,格兰特对李鸿章的请求是十分重视的。
格兰特的中国之行,成为当时报界追踪的焦点,受到中方和西方人士的共同关注。究其原因,就中国政府方面而论,是因为“清廷希望以此换得格兰特在中日交涉中为中国尽力之心”。格兰特之行能成为报纸新闻卖点,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认识世界的需求。
离开天津后,格兰特夫妇转道日本返回美国,结束了这次历时2年多的世界之旅。
资料来源:
►《一八七九年尤•格兰特的访华》,作者:杨令侠,原载于《历史教学》1983年第9期
►《1879 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中国之行——<字林西报>与<申报>相关报道比较》,作者:杨敏(上海图书馆),原载于《浙江档案》2014年第4期
►《(揭秘)第一位访问中国,也是第一位西点军校毕业的美国总统》,原载于“新环球军事”,2017年11月13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第一位到访上海的美国总统 | 申城中英文媒体报道的热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