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双循环”的现实意义:国内为主体与高水平开放高度统一配合
近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是为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保障经济安全、谋划增长空间的主动调整、主动谋划的大战略。
首先,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利用国内雄厚的工业基础、完整产业链条、超大市场规模等特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来推动实现内部自我循环,包括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城乡循环与要素循环等。
其次,继续依靠和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其本质上也是开放的,它与国际循环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在实际操作中,国际大循环的节点问题相比国内大循环更不容易打通,更需要国家和社会统一思想和行动,迎难而上,争取有利的国际大循环环境和通道。
“双循环”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技水平正在成为影响世界变局的主要变量,中国需要更多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科学技术水平是影响世界变局的主要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本特征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命科学为核心的新一代科学技术。随着新兴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分工的不断升级,正在改变原有国际分工的中心和外围结构,改变各国经济竞争力的和全球的竞争格局,中国经济崛起的势头异常迅猛。
目前,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领域的生产过程正在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也使得生产要素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等相对地位开始下降,人力、资本、技术、数据正在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国内传统的经济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的对经济拉动的力量已经发生改变,经济动力已经从粗放型的出口和投资拉动逐步变成消费内需拉动,加速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工业经济向数字信息经济升级、线下经济向线上经济转变。
科技研发力争内外兼修。必须承认的是,由于西方国家在基础科学和科技研发长达几百年的领先和垄断,在相当多的领域中,国内研发和生产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相当差距。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信息技术革命,从互联网开发到应用、无线通讯服务、移动通讯设备、到半导体制程等全球科技龙头企业,目前基本都被美国企业以品牌、技术或者资本等方式垄断,其产品也在全球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直到今日,美国企业仍基本垄断了目前全球信息革命的前沿科研能力和丰硕的经济成果。
近十年,随着国内通讯设备和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大陆也陆续诞生了一批以华为为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随着中国大陆近年来在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和科研投入占比的快速上升,使得我国在通讯、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技术水平出现了突飞猛进,国内在相关产业链建设上也日趋完善。
目前,伴随着我国科技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西方国家在技术方面加大对我国企业的围堵,并出现开始限制中国科技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化应用的苗头。由于西方国家在基础科学和专利方面业已形成的技术优势,如果脱离国际主流,将可能拉大中国和全球科技前沿的差距,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和开拓国际市场。所以,双循环不光要国内循环,还要继续推进国际循环,特别是主动寻求和创造科技交流和学习的通道。这是中国能够继续把握主动权的重要战略选择,加强科技领域的自主可控和国际联系两方面同等重要。
二、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中国需要更加主动灵活地应对。
国家综合实力变化冲击传统国际治理秩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历经了十多年的经济复苏,困扰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国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出现本质改变。即国内方面: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债务高企问题和缓慢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国际方面:落伍的传统国际秩序和权利分配体系与各国综合实力变化之间的矛盾。而疫情的突然到来,短期引发了这些矛盾的集中爆发,特别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高低在这次抗疫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直接冲击了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
疫情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2020年的全球疫情是人类文明社会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全球危机,如何既能保障经济和生命安全、又能相对有效控制疫情,各国都给出了不同的解答。疫情和人类可能的长期共存,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深远地影响着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并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定义我们工作、生活、旅行、娱乐的方式,系统性地影响社会商业行为。疫情加速越来越多的传统生产、生活和商业活动从线下转到线上,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和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未来各国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效率。
经济全球化出现倒退。目前,疫情的蔓延不仅降低了国际人员流动的频率,也渐渐地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种族之间加大了隔阂,导致多国国内政治保守主义抬头。各国出于国防和民生安全的考虑,不仅针对高科技产品,还包括对医疗、部分生活必需品都开始强化生产过程的本土化、短距化;能源和粮食安全问题也被提上日程。
国际贸易规则面临改革。在此背景下,首先是全球经贸规则和体系出现了调整,其中WTO机制首当其冲。在传统的WTO多边协调机制下,改革困难重重,美国也很难在现有机制下快速实现其改革目的。目前,虽然TPP等协议已经不再被提及,但是美国利用传统盟友和地缘关系,正在积极推进美加、美墨、美日等区域经济贸易协定的形成。随着区域经贸协定在全球更多地区的推进,将对传统全球贸易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各国目前的经济恢复不稳定也进一步推动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双循环思路就是为了争取更加有力的国际地位,争取国际合作和贸易的主动权。增强国内经济改革,加快国内规制与国际高标准规制的对接将有利于拓展中国的发展空间,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安全、普惠、包容、开放、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地缘政治环境近年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需要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更加积极灵活地开展国际活动,团结朋友。从国际关系来看,最近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更加安全的发展”。
三、目前的国内经济体量和综合国力有利于中国在消费、民生、科技等方面有所作为,这是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必然转变和选择。
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特别是内需和科技实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全国将在今年基本消灭贫困人口。但是部分问题依然存在,比如说部分传统行业杠杆过高、区域协调的不稳定、收入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来解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发掘国内各种潜力,减少过度依赖出口,是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足够的内需和科技实力才是大国应有的样子。对内改革创新,以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经济运行环节,推动需求引领、供给创新的格局。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多领域开放,助推内外部循环,以开放促进发展。
目前,中央明确提出追求高质量发展,从传统的单一追求GDP的增长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逐步进入中速发展的平台期,预计“十四五”期间年均GDP增速会下降到 5%左右甚至更低,但经济结构将更加合理,民生保障将大幅提升。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与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差距进一步缩小。再经过5-10年的中速发展,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购买力将随着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产值和消费市场都将跃居世界第一。过去几年,国家在消除贫困人口和保障民生上投入巨大,为国内的社会安定和缩小贫富差距助力不小。
具体来讲,供需循环上,需要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为国内产品销售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产业循环上,需要稳定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实物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共生的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循环上,需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更有效的区域协调战略,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加强区域之间联通性,畅通区域间循环。城乡循环上,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农村成为新的生产中心与消费中心。要素循环上,要进一步打通痛点与堵点,畅通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科技流等要素的循环。
依靠强大的进口规模引导国际贸易循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国内外供给体系也在进一步发展,今日的中国不仅是出口大国,也是进口大国。中国目前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出口经济体,同时是100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明显扩大,世界多数经济体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也在提高。过去多年来中国主要是扩大出口来获取贸易顺差,现在中国本身也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仅次于美国的大市场,可以从其他国家加大进口并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循环,这种强大的内需和资本规模将成为我国未来国际活动中强有力的背后实力。
关键技术寻求突破。近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于部分高科技的技术和产品上供给结构跟不上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特别是低效的投资比重依然很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规模无法真正替代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发展上全球领先,但由于中国国内基础研究不够强大,目前产业链上卡脖子问题比较严重,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这也是未来推进双循环要解决的核心领域。有利条件是,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和科技水平,也基本具备培育一定核心技术的财力和市场机遇。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同等重要。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壮大内需市场形成了制约。壮大中产阶层规模,促进中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核心仍是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双循环背景下,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是推动国家整体收入上升的核心动力。对于中低收入群体,一方面是继续加大扶贫力度,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帮助其获取更多就业机会。面临不断上升的社会综合服务成本,部分降低居民在房租、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成本,力求使其成为更为公平和可负担的社会公共服务,将为扩大居民消费释放空间,也将增加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和增强社会稳定。
“双循环”战略的提出是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未来将有更多更为细化的措施落实出台,而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与高水平开放是统一配合的,是对“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一方针的新时代的理论深化,这一方针的提出也将为“十四五”发展提供指引。
(作者季鹏为华宝基金国内投资部总经理助理、基金经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