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贵州村小直播摇滚音乐会:第一次“出圈”收获85万次观看量
7月和8月的贵州,因几场特别的摇滚音乐会而躁动。
痛仰乐队和新裤子乐队的先后到访,让贵州六盘水韭菜坪山深处的海嘎小学“躁”了起来,“山村孩子的音乐梦想”吸引了外界的目光。
而在7月25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对江镇大山村苏麻地组岔河小学,筹备两个月的直播演出正式开始。没想到孩子们第一次“出圈”,线上就收获了85万次观看量。
这85万人次观看量的背后,与吴建林的推动分不开。吴建林是贵州省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的理事长,专注推进山村小学音乐教育项目已有两三年。这些年他走访过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山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匮乏,让他坚定去做“大山里的音乐课堂”。
“梦想不该被绵延的大山所阻隔。”这梦想不单是山村孩童的,同样也是吴建林的。
岔河小学
【萌芽】
鼓手留下来支教
山村小学终于有了专职音乐老师
几年前,吴建林走访了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对江镇大山村苏麻地组的一所名为“岔河”的乡村小学。学校被群山环绕,2002年后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生源减少,原有的初中部取消,现有学生中70%是留守儿童。吴建林发现,孩子们的文化教育已有提升,可音乐课却没怎么正经上过。社会捐赠的乐器,堆在角落里蒙灰,“有活动时才拿出来亮一下”。此前全校唯一一个乐器,是教导主任自费买的电子琴。
孩子们看见乐器时那种渴望的眼神让吴建林动了心,买乐器不是难事,招人却让团队发愁。
“我们尝试找过大学生志愿者,但有点行不通。”吴建林心目中的老师人选,应该懂乐器并且愿意长期留在山区支教,至少一到两年。“我们问过很多人,都是短期可以,长期不愿意。”
2018年春节,吴建林的团队在当地村子组织了一场春节联欢会,举办地就在岔河小学,学校教导主任喊来了在乐队当鼓手的表弟刘玉平。
“你不知道那种感觉,他(刘玉平)的出现让我一直想做的项目终于看到了希望,”直到现在,吴建林提起那日,仍难掩激动,“刘玉平会敲鼓,教导主任会键盘和贝斯,还有一个老师会古筝。当时在我眼前的,就是一所‘乡村音乐的样板示范校’。”
在吴建林的劝说下,刘玉平放弃了艺术团乐队的鼓手职业,专职成了岔河小学音乐支教老师“第一人”。
岔河小学周边的群山
【波折】
从欲走到留下
一个乐队鼓手的选择
刘玉平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当个支教老师。
刘玉平出生在离岔河小学不远的村子里,早年随当地的老板们去广东打过工,老板会定期组织为贵州山区小学献爱心。“那时我就想,只要我的生活过得去,我也想做点公益帮助我们山区的孩子。”
读书的时候,刘玉平就痴迷打击乐。县城里偶尔会有不知名的小乐队去演出,从村子到县城几十公里路,没有公路,刘玉平步行3小时去看。“只要有表演,不管怎样我都要过去看。”
对音乐的憧憬填满了刘玉平年少的心,直到工作后依然念念不忘。他的表哥淘了些低廉的乐器,没有人教,俩人只能自己摸索。
他记得第一次带着鼓走进岔河小学,组装好后,他鼓励胆怯的孩子们上来摸一摸、敲一敲。孩子们从局促不安到兴奋大叫,刘玉平读得懂他们眼里的复杂情绪,却也有些羡慕他们。
岔河小学的孩子们
“我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架子鼓是奢望。”刘玉平回想那时,自己要是能上台敲架子鼓,绝对算得上“此生无憾”。刘玉平说,只要他们学得起劲,他就愿意教下去。
和孩子们相处几个月后,发生了一件事,让刘玉平更坚定了这份信念。
离开艺术团的日子里,团长给刘玉平打过几个电话,希望他能够考虑归队。在偏远地区能凑齐一个乐队不容易,鼓手更是稀缺。刘玉平婉拒了两次,第三次团长给乐队其他成员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也要把刘玉平带回来。
吴建林记得很清楚,某天他收到了刘玉平发来的信息,大意是自己可能要回乐队了。吴建林没多说,让刘玉平等他,见面再谈。身处上海的他随即定了一张飞往贵州毕节的机票。
学校里的乐器
那天,乐队兄弟们请刘玉平吃饭喝酒,之后又去了当地的音乐酒吧弹唱,让刘玉平恍惚回到了乐队时光。凌晨两点,他突然收到了吴建林的信息——一个位置分享,显示他已经到了毕节市的大方县。
从上海到毕节市需要两个多小时,再到大方县下的村子则需要包两次车、颠簸3小时。刘玉平怔怔的看着那条信息,那一刻他感觉被击中了,“我才知道我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我不能走。”
吴建林有十足的信心,当自己出现在刘玉平眼前时,一定能够把他留下来。“刘老师是有信仰的人,我相信教学那段时间给他带来了极大满足。”这也是吴建林离开企业投身公益的原因,“学生喊我一句‘老师’,这种满足感,是金钱无法带来的。”
【改变】
一位学生的誓言:
“等我大学毕业,回来接班”
音乐能塑造一个人,吴建林一直这样认为。
他第一次走访岔河小学时,一个叫盼盼的小姑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二年级的样子,小小怯怯的离人群很远。志愿者分发爱心善款、温暖包,她躲在后面不敢上前接过。但盼盼看到吴建林随身带的非洲鼓时,眼睛亮了起来。
这个场景吴建林似曾相识。他是乡村走出来的高材生,小时候喜欢唱歌,在电视里见过古筝,但家里没有条件让他接触这些。“到了大学后,我才有机会跟同学学一点点乐器。乡村孩子在这块缺失真的太多。”
非洲鼓教学持续一个学期后,吴建林回访时,盼盼大大方方地站在他面前,跟他打招呼。
盼盼(右二)和小伙伴们
非洲鼓、古筝、架子鼓,这些乐器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里,带来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吴建林某次家访时,一个孩子在饭前拿了筷子坐在桌上敲了起来,“我问他练的什么,他不好意思说。他爸告诉我,孩子觉得自己没人家学得好,又害羞,每次就偷偷练。”
另一个叫小豪的男孩,吴建林印象极深,学鼓之前,他是岔河小学出了名的调皮捣蛋,也反感学习。小豪的父母没有外出打工,在当地做些小生意。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原本没有苛求。
直到有一天,小豪妈妈发微信跟吴建林说,孩子的成绩上去了,学习也认真了。还立志要考县城最好的中学。
吴建林并不意外,他很早发现小豪和其他几个孩子学起乐器来,有一股“狠劲”——放弃午休,不回家,只为在学校多敲会儿鼓。学校里的架子鼓被小豪练烂了,父母又花了2000多块给他在家里买了一架。
小豪曾跟吴建林敞开心扉:“我要考大学,在大学里组乐队,毕业后还回来,那时候刘老师该老了,我接他的班。”
【惊喜】
孩子们第一次“出圈”
就收获85万次观看量
7月25日,岔河小学演出现场。
今年夏天,对岔河小学乐器兴趣小组的同学来说与众不同:有几个孩子迎来毕业,还有几个转学,12人的小组少了一半。
吴建林去年底就谋划着为孩子们开个“汇报演出”。如果没有发生疫情,按原计划,这些孩子们要走出大山,到上海办一场属于自己的专属演出。
疫情之后,吴建林打算换个方式做:模仿明星的线上演唱会,为孩子们直播一场“大山里的音乐会”。
6月得知要办音乐会,刘玉平发现孩子们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平时在儿童节、教师节、春节他们在村子里有过表演,人最多的一次,学校的空地上坐满了当地的父老乡亲。但直播演出对他们来说还是头一次。
7月25日,筹备两个月的演出正式开始,“为爱黔行”团队为孩子们准备了两层教学楼高的背景幕布,上面绘着翅膀、音符,还有“相信梦想”。
演出之前,吴建林和孩子们聊天,说可能会有几十万的网友在线看他们的演出。几个孩子瞪大眼睛面面相觑,刘玉平给他们鼓劲:“别害羞,大方点!”
7月25日,岔河小学演出现场。
演出反响算是圆满,线上收获了85万次观看量。因为架子鼓的节目率先出场,晚来的网友还希望孩子们再返场一次,小豪和小伙伴又上场敲了两首。下台之后,盼盼有些遗憾,说自己在台上又紧张了,敲错了几次。
演出落幕,吴建林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他欣慰,这所岔河小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小的音乐梦终于开始生根发芽。
“大部分山村都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人去推动这件事情,可能这些孩子们真是没机会接触;但如果有人在做这件事,就会影响一批孩子。”让每一个孩子从小都有接触艺术教育的机会,是吴建林他们的最终目标。
他忘不了那个画面——某次家访期间,《缝纫机乐队》下映不久,他陪着两个学生在电视里看重播。两个小孩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他从未看过他们如此认真又兴致高昂。
(原题为:《山村小学直播音乐会,孩子们第一次“出圈”就收获85万次观看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