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鉴赏|“露从今夜白”,古代绘画里的白露时节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20-09-07 11:56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今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露从今夜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之后,天气由闷热转向凉爽,部分草木也由青翠慢慢变成赭红。无论是敦煌艺术中,还是古代绘画中,对此都有描绘,其中莫高窟中唐第159窟中野鹿飞驰、闲云舒卷;宋代苏轼“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被一再描绘;在明清的花鸟画中“白露垂珠,黄花绕篱”的景象日渐显现。

“字在敦煌”里的白露                      来源:敦煌研究院

敦煌壁画中的白露

在敦煌莫高窟第172窟的盛唐壁画中,飞天也飘进秋景,衣带摇曳,裙摆生风。她的身后,在陡峭的山岭旁,一条大河蜿蜒而来。山上的树木由盛夏的青翠,慢慢变成初秋的赭红,一座小寺藏在山顶的草木之中若隐若现。

莫高窟第172窟,盛唐

在中唐第159窟的壁画里中,士人双手合十坐于水前,已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野鹿在身边飞驰,他也全不在意。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千年后的白露时节,再看窟中壁画,泥土湿润的味道、桂花的香气依旧,一珠露水,就能把人洗净,瞬间澄明。

莫高窟第159窟,中唐

民间说,“白露下葡萄,秋分打红枣”,白露时节的葡萄最香甜。敦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明显、空气干燥,加之当地特有的沙质土壤,为优质鲜食葡萄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敦煌种植葡萄、食饮葡萄的历史由来已久,葡萄也成为了敦煌壁画的经典图案、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文献 《沙州伊州地志》局部

葡萄原来的名字更有古意——蒲陶(也写作“蒲桃”)。

据《汉书·西域传》所载,蒲陶种是往来西域的汉使从大宛(古代中亚国名,大约在今费尔干纳盆地)采归。当时大宛国及其周边地区生产葡萄,并已掌握葡萄酒的酿造和存储技术。

遥想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之旅”打通了中国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隔阂”,同沿途各国建立起友好往来,各地的位置、人口、兵力、特产等,张骞都一一得以了解。

莫高窟第323窟 张骞出使西域 初唐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交流更加密切。西域的音乐舞蹈、农作物等相继传入中国。

丝路重振敦煌,自然留下许多中西“交流”的痕迹,葡萄就是其中之一。自此,敦煌不仅开始种植葡萄,还擅长以葡萄酿酒。

敦煌壁画中常见的葡萄纹,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例证。

在古代近东地区,葡萄与葡萄藤是自然界繁荣多产的古老象征,代表精神生活和生命再生之意。

佛教艺术中,菩萨也有时手持葡萄,或许寓意精神世界的充盈甜美。葡萄果粒繁硕,枝叶蔓延,则被人们寓以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美好愿望。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葡萄纹”。

隋唐画匠将葡萄绘进敦煌壁画,各种各样的葡萄纹饰,成为敦煌壁画的经典图案、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莫高窟第209窟 葡萄石榴纹藻井 初唐

葡萄串、葡萄叶随缠枝波状弯弧分布,葡萄串一种为写实形,一种为花形,与葡萄叶相间绘饰。色彩有青、绿、红、赭、白,对比鲜明,清爽悦目。

在这样葡萄纹饰前,不难嗅到清新的田园气息。“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唐人的诗句中将葡萄比作金铃铎,大概葡萄那时仍是引种不甚广泛的名贵水果吧。唐代壁画中的葡萄纹也显出一种繁复华丽之美。

莫高窟第322窟 葡萄石榴纹藻井 初唐

古代绘画中的白露秋景

近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在举行苏东坡大展,其中展出的《赤壁图》以绘画的方式再现了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描述。

宋人《赤壁图》故宫博物馆藏

据记载,元丰五年(1082),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而七月十六正是白露节气前后,故明代仇英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赤壁图》画得也皆是“白露横江、断岸千尺”的秋景。其中上海博物馆一图,用笔峻健方硬,应是他得到周臣指授,力学李唐等南宋院画的盛年时作品。辽宁省博物馆一图,与仇英在项元汴家《临宋人六景》画风相近,应是他较晚之作。

仇英 《赤壁图》辽宁省博物馆

此外,明代不少绘画作品也表达了白露时节的气候,如南京市博物总馆藏的明代宫廷画家林良《月下芦雀图》,便写深秋月夜苇塘一角,夜色苍茫,万籁俱寂,一轮明月半隐于云间。水边数枝芦苇错落斜出,一对鹡鸰鸟依偎枝上,恬然安适。尺幅之中静中有动,生机盎然,其境清旷幽美,墨淡韵远,富情于景。画面构图清疏,含蓄隽永。

明 林良《月下芦雀图》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苏州博物馆所藏的明代沈贞《秋林观瀑图》(轴)画了溪山观瀑之景,画面取高远之势,山势幽峻,瀑泉烟锁,二老策杖于秋林之下,作翘首指观之状。用笔粗放,墨法清润。沈贞为沈周伯父,于此可徵沈周粗笔一路之家学渊源。画上自题: “秋林霜重叶痕斑,白发萧萧二老闲。握手相逢无个事,不因论水更论山。洪熙元年秋八月望后二日,西庄沈贞吉。”可见这件作品表达的亦是白露前后的景象。

明代 沈贞《秋林观瀑图》(轴)苏州博物馆

农历七月底八月初,秋气愈重,只要待到每日太阳归山之后,白天的热气就会很快消散,拂面的风便有了怡人的清爽。“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杜甫诗中的白露意境在画中依旧可循。

清 恽寿平 《花卉图册之雁来红》湖南省博物馆藏

注:本文据敦煌研究院及部分博物馆官方资料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黄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