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唐西域统治的终结
原创 历史心发现 历史心发现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作者:汪明军 简介:浙江金华人,九三学社社员,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兰溪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爱好文学写作,善于散文、诗歌、历史军事类纪实文章,曾在兰江导报、金华晚报、浙江省政协联谊报及铁血文库、战争事典等各类军事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丝路烽烟不绝缕:吐蕃、突骑施的崛起与唐对焉耆统治的逐渐瓦解
就在唐朝与西突厥反复争夺西域,最终取得胜利之际,发源于西藏地区的吐蕃王朝正在迅速崛起。贞观年间,吐蕃赞普(大丈夫之意,吐蕃君主称号)松赞干布不断对外扩张,并征服了象雄等周边小国。至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灭亡了吐谷浑,吐谷浑王内奔唐朝,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大举进犯西域,攻占龟兹,安西都护府陷落,唐军逐步撤出四镇。大非川一役,唐军大败,吐蕃直接威胁到了唐河西、陇右地区。
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唐朝收复四镇。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吐蕃又占安西四镇。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唐崔知辩击吐蕃,唐朝重占安西四镇,同年改元调露,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安西都护王方翼在碎叶水旁的碎叶置镇筑城以代焉耆,从此安西四镇变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以碎叶代焉耆,其目的在于隔断吐蕃与西突厥余部对西域的威胁,焉耆的重要性并未因此次改变而削弱。
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平定徐敬业之乱后,为笼络人心(实则是力有不逮),武则天以“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之名主动放弃安西四镇,吐蕃趁机占拒;至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四镇,在经理了安西四镇几度易手的教训后,唐政府遣军两万四千人常驻四镇,从此安西四镇的形势稳定下来。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逐渐崛起,控制了西突厥地区,成为西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大势力。焉耆因其位置所处成为防范吐蕃与突骑施联手的关键枢纽。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 年)“(焉耆王)龙嫩突死,焉吐拂延立。于是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诏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讫天宝常朝贺。”焉耆重新取代碎叶成为四镇之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大唐帝国开始由盛转衰。包括安西都护府守军在内的西域边防军及西域各国军队被大量调回内地参与平叛,于是吐蕃大举进攻河西,至唐肃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军队已尽陷陷兰、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占领了河西、陇右的大部分地区。这年冬季,吐蕃攻占了大唐的京城长安。此后十余年,吐蕃又夺去河西之凉、甘等州,吐蕃的军事行动,使安西都护府面临重重困难,但仍有旧将郭昕守护安西都护府。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封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唐代高僧悟空回国,途经疏勒镇,会见镇守使鲁阳;到于阗镇,见到镇守使郑据;到龟兹,见到四镇节度使、安西副大都护郭昕;到焉耆镇,会见镇守使杨日佑,说明这时安西四镇仍为唐守。至贞元六年,吐蕃攻占北庭都护府,并攻占四镇之一的于阗,唐朝与安西失去联络,不知安西存亡,虽无名文记载,但包括焉耆在内的安西都护府已不复为唐朝所有。尾声:明珠之光终不绝
中唐以来,漠北草原的回纥汗国逐渐强大,并将势力延伸到西域地区。回纥属于铁勒的分支,突厥汗国强盛时受其控制,唐朝灭亡东突厥后趁机发展壮大。唐天宝三年(公元745年)回纥消灭了后突厥政权,建立了回纥汗国,统一了漠北地区,疆域直抵阿尔泰山。回纥向西域扩张必然与对西域觊觎已久的吐蕃发生冲突。
公元9世纪,双方在天山南路的龟兹国和焉耆国附近发生过战争,回纥(后改称回鹘)取胜,焉耆成为回鹘的附属国。9世纪40年代,回鹘开始衰弱,发源于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部落大败回鹘,回鹘被迫迁移,其中一部分向西迁徙进入西域。西迁的回鹘在首领叶护庞特勤的带领下辗转来到高昌,在公元842 年前后又被黠戛斯驱赶进入焉耆地区,占据焉耆设为牙帐,焉耆成为西迁回鹘的政治中心。回鹘的到来与历朝历代焉耆被征服或军事占领不同,回鹘还带来大量的人口,迫使原来的焉耆王族——龙氏家族离开故地,分散到瓜州、沙洲、伊州等地。回鹘民族的整体迁入也会带来文化、语言、风俗上的变化,焉耆盆地开始了突厥化的过程。到了宋朝,中原与西域几近隔绝,中原史籍对西域的了解已不远不如汉唐,关于焉耆的记载更是寥寥,只知道此时焉耆盆地处于高昌回鹘的统治之下,并改名为唆里迷。蒙古西征,占领西域,在高昌回鹘故地设置别失八里行省(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唆里迷国也成为别失八里行省的一部分。“别失八里”为突厥语,意为“五城”,原是高昌回鹘的陪都,后来高昌回鹘投降蒙古。元宪宗蒙哥在别失八里设置行省,唆里迷(焉耆)即归属别失八里管辖,为五城之一。元末明初,蒙古贵族建立东察合台汗国,定都别失八里,后来迁都伊犁河流域,更名为亦力把力。而唆里迷(焉耆)在明朝时更名为“叉力失”,处于别失八里(亦力把力)的控制之下,后别失八里国先后被瓦剌、吐鲁番占领。明朝中后期西域叶尔羌汗国崛起,占据了别失八里原有之地,在公元1570年吞并东察合台汗国后,其疆域极盛时东到嘉峪关,焉耆盆地也被纳入其势力范围。
明末清初,西蒙古准噶尔汗国噶尔丹崛起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尽占其故地,焉耆盆地也成为准噶尔汗国领土的一部分,并在其地设置了两个鄂拓克(即千户),当时准噶尔共有二十四鄂拓克,可见焉耆盆地的重要性。准噶尔统治下的叉力失开始名为哈尔沙喇,后又改名为喀喇沙尔,意为黑沙之城。在噶尔丹入侵焉耆之前,焉耆“土宇宽广,著勒土斯山场回环千里,草肥水甘,多野牲,足资游牧;开都河水畅流,足资灌溉;以故人户繁盛。果木黍稷盘空被野,夙称富庶之邦。乃准噶尔持其强横,占据其地为牧场,回民不堪其扰,死绝逃亡,其地遂空虚。”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军灭亡准噶尔,喀喇沙尔也成为清朝领土的一部分,并领有汉代焉耆、危须两国地。乾隆二十三年清朝重建喀喇沙尔城,“哈喇沙尔城(喀喇沙尔),乾隆二十三年建,高丈三尺,周二百五十四丈,东西门二。”乾隆二十四年清朝在喀喇沙尔设办事大臣。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民动乱,其首领白彦虎以重兵屯喀喇沙尔以拒清朝大军,在平叛乱之后,清政府在喀喇沙尔开设善后局处理后续事宜。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清政府撤销焉耆的办事大臣,改设喀喇沙尔直隶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喀喇沙尔又重新更名为焉耆,并升为焉耆府。从办事大臣到直隶厅再到焉耆府,体现了清政府对焉耆地区控制的逐渐加深。清末的焉耆:“产不多,无繁华市镇,各种杂货均由内地运来销售,本地土产仅供地方食用,甚少有大帮运往出境销行者。”这与古代西域丝绸之路中如明珠般夺目繁盛的焉耆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晚清以来随着海洋贸易的兴盛,焉耆的功能和地位都被大幅削弱了,同时清政府重新控制了西域之后,战乱减少,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焉耆的战略地位也相应降低,渐渐失去了过去的地缘优势。新中国成立初期,焉耆曾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1954年3月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县后一直沿革至今。
隋唐西域史,完
原标题:《帅不过三秒,大唐西域统治的终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