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前的“点刀”,现在的“飞刀”,主刀医生真有那么重要吗?
原创 春哥 温柔医刀
上世纪90年代,很多医院盛行“点名”手术。
病人入院后,可以指定专家、教授做手术,专家、教授可以得200块钱的“点刀费”,病人也可以获得专家、教授的亲自操刀,确保手术质量。
21世纪初的时候,为了体现医疗公平,减轻患者负担,也为了“重振医院医德,还原医生人道本色”,“点名”手术被联合叫停,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全国各地医院已经没有“点刀费”这个项目,但是病人私下里询问专家、教授,希望专家、教授为自己主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包括我本人,也曾被无数次问过,“教授,手术能请您主刀吗?”
当然,病人急切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是这种单纯地以为请专家、请教授操刀就能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手术成功的想法,忽略了外科手术最本质的一个特点——团队性。
外科手术是团队作战,需要主刀医生、手术助手、手术护士、麻醉医师的密切配合,需要众多关联学科的辅助和支持,是Teamwork,不是依托某个医生的个人能力,凭借单打独斗就能完!
就像足球运动,诚然,前锋的过人技术有助于得分,但是要夺取比赛胜利,需要前卫的大力传球,中卫的默契配合,后卫的顽强防守,和守门员的严把球门。
尤其是当外科手术进入了以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时代之后,对团队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以前开腹手术的时候,主刀医生凭借自己灵活的双手,巧妙的暴露,带领一两个进修医生、实习医生就可以完成相对复杂、较高难度的手术,但是,在进入腔镜时代后,这种情况就很难想象。
在腔镜手术中,主刀医师能完全掌控的就只有自己的两只手,看哪儿,要受扶镜手的影响;做哪儿,要依赖助手的牵拉与显露。所谓,扶镜手是术者的眼睛,助手是术者的左膀右臂,就是在强调团队配合的作用。
以前开腹时代,外科医生外出“飞刀”,单人出行单刀赴会就可以;现在腔镜时代,外科医生到外地“会诊”或是重要场合手术演示,多要带上得力助手,甚至趁手的器械。因为,外科医生心里明白,虽然对方邀请的是自己,但是要完成一台高难度的腔镜手术,单凭自己一人之力不行,得有团队成员的配合。有时,配合程度如何,直接决定了手术的安全与质量。()
就像一个木桶,要想把水装多装满,必须组成木桶的每块木板都一样高一样平齐,如果木桶有一块短板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木桶就无法盛满水。因此,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外科手术中,主刀医生的水平决定了手术质量的天花板,团队成员的“短板”才是拉低手术质量的关键。
“木桶效应”影响最明显的当属器官移植手术。
要实施器官移植手术,单是主刀医生一个人掌握技术不行,必须整个手术团队都掌握这项技术;单是手术团队掌握专业技术不行,必须要有血管外科力量的支持;单有血管外科的支持也不行,必须要有麻醉团队的协作;有了麻醉团队的协作也不行,还需要检验科的鼎力相助;有了检验科的鼎力相助还不行,必须还要有重症监护团队的大力辅佐。
所以,器官移植手术看似是外科医生的事情,实际上检验的是整个医院的综合重症诊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专科医院看似在某个专科很牛叉,但却始终无法开展器官移植手术的重要原因。
器官移植手术存在“木桶效应”,普通手术也存在“木桶效应”。
每年的二、三月份是我最担心的季节,也是科室里手术意外、手术并发症发生相对集中的月份。不是因为才过完春节,医生没收心,也不是因为大假后,病人集中回潮。而是因为,每年的这个时间点,下级医生要进行一年一度的轮转。
原来配合熟练的医生要轮转走,新轮来的医生与上级医师的手术习惯、思维方式有个磨合的过程。在这个磨合过程中,如果节奏掌握得不好,彼此不能很快调整适应,在手术过程中,在术后病人管理时就极易发生问题。
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特别小心。在充分了解下级医生的水平之前,大小手术我都亲自要上,不仅要上,从病人的体位摆放开始,直至手术结束关腹缝皮,甚至手术后病人搬抬运送,我都要亲力亲为;就是希望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纰漏,每个过程都心中有数,不要因团队成员的变动,影响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
下级医师轮转会影响手术质量,规培医生、实习医生轮转也会影响手术安全。
曾经有一年,有一段时间,手术下来后病人的切口老是出问题,需要频繁换药。我觉得很是反常。因为往年,我们的术后病人切口极少出问题,一年都难遇上一两个脂肪液化的,更别说切口感染了。
我沉下心来反思,究竟怎么了?
应该说,从外科技术来说,手术做得越多,技术越成熟,经验越丰富,手术应该是越来越安全。现在,反而出问题了,那一定是某个不被注意的环节出了纰漏。
我首先追查手术室的消毒液,没有更换;手术器械的消毒,没有问题;病房换药的纱布棉签,也很可靠。
几个关键环节都没有问题,那问题出在哪儿?
我回想整个过程,注意到一个细节,近期出现了实习医生、规培医生的集中更换。很多时候,病人的体位摆设,术野的消毒铺巾是他们在做,会不会因为他们刚轮转过来,对专科的消毒流程不是很熟悉,在某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
考虑及此,在每台手术开始之前,我就赶到手术室,亲自消毒铺巾,或者指导实习医生、规培医生消毒铺巾,一段时间之后,手术切口的问题终于销声匿迹,一切复归平静。
消毒铺巾等基本技术容易纠正,但是要提高手术技能却绝非易事。
在腔镜手术中,实习医生、规培医生往往担任着扶镜手的角色。镜子扶不稳,抖动大,手术画面就会像地震一样,天旋地转,看得术者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扶镜跟不上思路,镜头打不到想看的地方,术者就无法进行操作,必须停下来等待对方调整。
有时在进行关键部位操作的时候,遇到这种“你要紧,他要慢”的情况,真是着急得人心脏病都要发作。
我经常对带教的实习医生、规培医生说,老师批评你们,严格要求你们,是为了你们好,为了病人好!不要为自己能力的缺陷找任何借口,说自己是新来的,说自己是学生,不熟悉、不熟练是情理中的事情。这些话你去对患者说,对家属说,看他们会不会原谅你?
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没有谁会愿意自己当“小白鼠”被别人拿来练手。换你是患者,换你是家属,你愿意吗?在儿科,实习护士给小孩抽血,多扎了两针,家长会怎么回应?轻者言语斥责,重者拳头相向!
人命关天!在手术台上,任何的疏忽,任何的缺陷,任何的不足都可能被放大数千倍,导致无法想象的灾难性后果。
诚然,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个过程,技术的成熟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但是,作为外科医生,我们一定要想法设法极力缩短这个过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快速成长,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拖了整个团队的后腿。
外科医生,一定要以自己能力的不足为耻辱!知耻而后勇,知勇而后进,弥补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短板,迅速提高完善自己!
对病人和家属来说,无论是以前的“点刀”,还是现在的请“飞刀”,都要明白一点,在外科手术中,主刀医生的水平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团队。
在手术后答谢医生赠送锦旗时,也要记得,不要光写主刀医生一个人的名字;因为,在病人的手术过程中,在术后的照护过程中,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很重要,无论是医生,护士,幕前的,还是幕后的,都不可或缺!
原标题:《以前的“点刀”,现在的“飞刀”,主刀医生真有那么重要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