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风土识小|扇坠与折扇
暑热高温之中,与几个朋友聊起当今电风扇与空调的普及,人们都习惯于空调降温,很少有人拿着扇子的景观了。特别是一把折扇在手,那种风雅,今天怕是很少见到了。其实,扇子作为消暑的用具,有着非常悠远的历史。要说中国扇子的历史,那个话题太大。还是说说扇坠与折扇吧。
当历史步入宋元时代,我国扇子史上出现了两件新鲜事:一是扇坠的出现;二是折扇的传入。
出于对美的爱好,人们往往在扇柄下挂一装饰品,这就是扇坠,如玉坠、香坠、琥珀坠之类。《五杂俎》上说,“扇之有坠,唐前未闻,宋离帝宴大臣,见张循王扇有玉孩儿坠子,则当时有之矣”。《夷坚志》上也说:“宋高宗有折叠扇,以玉孩儿为扇坠。”扇坠作为扇子的附属物一度相当流行。民国初年,著名学者章太炎把窃国大盗袁世凯赠给他的大勋章作为扇坠,以表示他对袁世凯的轻蔑,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
至于折扇的传入,问题比较多,不要说当今,就是在宋元时代也是谜一样的存在,并且在后世文人学者中引发过争论。清代杭州才子高士奇撰写过一本《天禄识余》的杂文书,他认为,“今之折叠扇,初名聚头扇。元时,高丽始以充贡。明,永乐间,稍效为之,今则流传授广,团扇废矣”。高江村认为折扇是在元朝从朝鲜和日本传入中国的。清代另一位学者赵翼不同意这一看法,他详细考证史料之后,认为“折扇非始于元,盖宋金时已有之,特其时尚未盛行,民间就多用团扇”。参照赵翼的考证,可知折扇源于我们的兄弟邻邦朝鲜和日本,北宋宣和年间开始传入我国,到明朝初年,明成祖喜欢折扇舒卷展开颇为方便,“命工如此为之”,从此折扇风行天下,制作也转加华侈,备极精巧。
折扇传入后,大约在南宋时又开始了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的风气,到明清愈加盛行。折扇与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一经结合,就不仅只是日用品,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宋代折扇作为入贡品渐增,有的官吏可以看到或得到,此后使用折扇的人逐渐增多。据《雨山墨志》记载:“元初,东南使有援聚头扇者,人皆讥笑之”,折扇在元初尚被视为奇异物,然而也有人为收名家手迹字画,而收藏扇面的。
折扇的大规模盛行使用于明代。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使,命工部如式为之”(刘元卿《贤奕编》)。永乐帝也曾把“朝鲜充贡”的折扇“遍赐群臣”。从目前考古等发表的资料看,现存明代宣德帝朱瞻基书写的大折扇(故宫收藏),是明成祖命工部自制折扇之后的实物。武宗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一1521年),又专门派人去日本学习制扇技艺,从而为在全国各地发展制扇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折扇使用、收藏方便,乃渐渐为广大庶民所喜用。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仆隶所持皆此物”(《知寒轩谭荟》),从而可见折扇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普遍使用。
扇子是古典的,当扇子成为女性饰物时,如长生殿里戏词所说“春色撩人,柳烟成阵。”越来越升值的风韵,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无不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与神韵。天下闻名的苏州折扇,平整牢固,配以书画,既能消暑,又可欣赏,在送来习习凉风中也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呢。
在漫长而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扇子伴随着人们走过了无数的酷暑盛夏。小小扇子,它从远古走来,进过皇宫,见过将相。但它尤其喜欢与平民百姓为伍,相依相伴,共当暑热。它从不倚老卖老,从不炫耀自己是“老字号”,永远默默无闻,保持低调。
2020年8月17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9月5日上传澎湃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