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土识小|童嬉与童趣

2020-09-06 20: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中国老游戏》非遗主题绘本 序

 

青岛出版社的编辑给我寄来的《中国老游戏》书稿,令我眼前一亮。作者沈嘉荣先生既是学者又是画家,虽年逾古稀仍童心未泯,用毕生所钻研之婴戏画,独具匠心地为少年儿童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绘本,着实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对此,我是很感佩的。得知嘉荣先生是浙江绍兴人,作为江南学子,这册绘本也让我与有荣焉。于是提起笔来写几句话,向沈先生和广大读者请教。

游戏,古时一般称“戏”“游嬉”,亦见“嬉”或“游”之名。作为与学习并举的儿童的两种基本活动之一, 游戏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很早就被古代教育家们注意到了。《礼记·学记》中记载:“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学习时就努力进修,休息时就尽情游乐,将游戏视为学习之余放松、休息的基本方式。清人崔学古在《幼训》中则明确指出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优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他认为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游戏则是最主要的手段。在游戏中儿童自主地活动,自得地娱乐,自然会生机勃发,智力悟性也会得到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守仁早就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这指明了游戏是适应儿童天性、增进儿童身心与智力发展的活动。

我国历代丹青国手也都很注重儿童游戏这一领域,以儿童游戏情节为题材的绘画可称作“婴戏图”。婴戏图,又称“婴戏画”,也叫“童嬉图”,宋代的婴戏图就曾经发展到一个高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陶瓷婴戏图人物多用白描手法绘制,虽笔法简洁概约,但形体比例准确,衣饰、五官、玩具都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人物造型动感较强,姿态优雅,向我们展示出宋代儿童积极、活泼、向上的精神面貌。明代的童嬉图,婴孩形象逐渐由具象向抽象转变,动感较宋代强烈。至明末时,作品中的婴孩形象已极为抽象,甚至简化到难以辨识,豪放挥洒,手和身体甚至只用一笔勾勒,头部只用一个圆表示,进入大写意的抽象境界。

中国古代较注重儿童身体的发展,因此很重视游戏的体育健身价值,认为在不同的时令让儿童玩不同的游戏,能够强健体魄、促进健康和发育。如古时十月以后流行踢石球游戏,“盖京师多寒,足指皴冻,儿童踢弄之,足以活血御寒”;而三月后则多放各种纸鸢(即风筝),儿童除了可于奔跑中锻炼肢体外,还能在追逐空中的风筝时清目健目。另外,如琉璃喇叭,“儿童呼吸之,足以导引清气”等,此类游戏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增进作用,在今天仍受到重视。

而儿童游戏的现状却是令人担忧的,许多中国传统儿童游戏正与当下的孩子渐行渐远,有的人甚至将儿童的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这其中有游戏本身的原因,包括内容、场所、手段等;也有游戏与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原因,譬如说,游戏需要玩伴、需要一定的空间,但有的家长特别在意家里的整洁度,所以不喜欢孩子带同伴儿来家里玩,这样会限制孩子游戏的频率。还有一些家长整天捧着手机,做“低头族”,或者沉迷于时尚的电子游戏中,这些也会影响孩子的游戏观。久而久之,用于电子游戏的玩耍时间就大大侵占了孩子玩传统游戏的时间,而过度沉迷于与冰冷的机器对话,会殃及孩子社会性的人格力量的塑造。

可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提振“中国老游戏”的文化力量该是题中应有之义。这部《中国老游戏》独辟蹊径,以饶有童趣的婴戏画、原汁原味的老童谣,以及对100个经典儿童游戏的历史变迁与玩法的简要提示,帮助当下的儿童去触摸到那些传统的、极具中国风的童年游戏。《中国老游戏》的出版,对推广中国传统游戏,传承我们祖先的游戏智慧,是非常及时和十分必要的。

《中国老游戏》描绘的游戏对象自然是以儿童为主,但是对于成年人,甚至对于老年人这也不失为一本优良读物。无论耄耋老人还是垂髫小儿,最重要的是要活得单纯,要持久保持一颗童心。童心是初心,最是纯真。像张大千的胡子、于右任的拐杖、郎静山的照相机、陈达的“思想起”,这些都是老人的可爱之处。要想持久保持童心与童趣,常怀一颗赤子之心,不妨从书中这些中国传统游戏中汲取养分。

拉杂陈词,就此打住。祝贺《中国老游戏》出版发行成功!

 

                         2020年6月2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原载青岛出版社2020年8月版《中国老游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