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成也土豆,败也土豆:地下“灰姑娘”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2020-09-06 08: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崔凯 物种日历

分布在地球上陆地和水面的无数植物中,也许没有一种比马铃薯更值得高贵公民注意的了。

——法国农学家 帕芒蒂埃(Parmentier)

八月初,我回了一次东北老家,在乡下看到有人家在收获土豆。盛夏农田,热浪阵阵袭来。一同而来的,还有那些与土豆有关的记忆。

01

那是一群人的甜蜜回忆

在东北,土豆是四月底播种,七月底收获。因为土豆长在地下,收获的时候也是“盲人摸象”。为了减少块茎损伤,挖掘时不能用铁锹,而是用四股叉——当然,仍会有“串糖葫芦”的时候。破损的土豆容易腐烂,当天就会被端上餐桌。

农忙时节,烧饭只能因陋就简。把土豆洗净,放在大锅里煮熟,再蘸点农家酱,有滋有味。土豆收获以后,地块会尽快进行平整,再撒上白菜籽,十月份还可以再收获一茬白菜。

土豆收获季。图片:图虫创意

八月盛夏,阳光充足,正是晾晒干菜的好时节。早上父亲会认真听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如果接下来两天是晴好的天气,一家人就开始忙着晒土豆干。

母亲先把几百个土豆放在大锅里,用清水蒸熟后,土豆质地变得很柔软。一家人围在高粱秸秆做的帘子周围,或蹲或坐。我和妹妹负责剥掉土豆皮,母亲把土豆切成半厘米厚的薄片。土豆片被均匀地摆放在帘子上,放在阳光下晾晒,一两天就可以晾干。晒干后的土豆很有咬劲,逢年过节便是一道待客菜肴。

四十年前的北方冬季,老百姓家里几乎就没有绿叶蔬菜,土豆、萝卜和白菜是冬季餐桌上的“老三样”。家庭主妇们换着花样,土豆炖萝卜、白菜炖土豆、炒土豆丝。只有逢年过节时才吃得到土豆烧牛肉。

最近十几年,你家的餐桌发生过哪些变化呢?图片:xyzx124 / wikimedia

冬日里,茅草屋子里会升起火炉。大人们会在炉子上架起一张铁丝网,上面摆上几个土豆。个头不能太大,否则难以烤熟。很快土豆皮就被烤焦了,变得斑驳陆离,里面散出缕缕热气,夹杂着土豆独有的香味,吃起来略带甜味。大人们怕孩子们被烫到,有时会先剥去烤焦的土豆皮,再交到孩子手上。

贫穷年代,烤土豆也算是农家孩子的一种“甜点”。捧在手心里,跑到冰天雪地里去疯玩,手里暖暖的。那种喜悦或许要远远超出今天在快餐店里买到一包薯条。

很多年以后,我在《食品化学》课堂上知道,土豆里的糖分在烘烤高温下会发生焦糖化反应,形成黏黏的糖稀。大家吃拔丝土豆时,会发现白糖变得有点发黄,这就属于焦糖化反应。

烤至表皮开裂的土豆。图片:恩恩妈妈123 / 豆果美食

02

在欧洲的百年沉寂

曾有朋友问我:马铃薯算是粮食吗?这里我告诉大家:如今,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

在欧洲史上,遇到战乱灾年,其他谷物减产,易成活、耐贫瘠的马铃薯曾拯救一方苍生。今天,俄罗斯、乌克兰、波兰、英国、爱尔兰等十几个国家的马铃薯人均年消费量都超过100公斤,甚至超过小麦、大米和玉米的消费量,是妥妥的主粮。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考古学家在智利南部的一处人类遗址上,发现过1.46万年前的土豆残留物。

在十二世纪的南美印加帝国,土豆不仅是重要的食物,甚至成为一种货币,农民用它交税,部落首领用它给劳工支付报酬。遇到歉收年节,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图为土豆的花。图片:Keith Weller / usda.gov

既然源自美洲的玉米是由哥伦布带回欧洲,那么同样源自美洲的马铃薯也是如此吗?

其实不然,土豆走出美洲要归功于西班牙人。1536年,继哥伦布后到达美洲的西班牙探险队员中,有一位叫卡斯特朗诺(Castellanos)的成员。他在自己的书中记述:“我们刚刚到达村里,所有的人都跑了。我们看到印第安人种植的玉米、豆子和一种奇怪的植物,它开着淡紫色的花,根部结球,含有很多的淀粉,味道很好。”这种被探险者被描述为“奇怪的植物”就是后来的马铃薯。

不同品种的马铃薯,表皮颜色不同。图片:Scott Bauer, USDA ARS

1565年,土豆被作为“战利品”带回了西班牙,很快国王又把它奉献给罗马教皇。到了1600年,欧洲很多国家都有了马铃薯的踪迹。当时欧洲人以面包为主食,而土豆来自贫瘠萧瑟的安第斯山脉,仅仅被当作来自美洲的“奇花异草”,没能被摆上欧洲人的餐桌。在一些地方,马铃薯甚至还惹来很多争论。

人们以《圣经》中从未说起过土豆为由,说它是一种靠不住的作物。相对于金黄色的谷物,土豆长相有些古怪,块茎上沾满了泥土。切开不久后,它还会发黑——现在我们知道这是淀粉的氧化反应,可用清水浸泡预防。当时的人们并不懂这些,认为块茎中藏匿着凶神恶煞,是“恶魔的苹果”,吃了土豆的人会得病。凡此种种,四百多年前土豆在欧洲的遭遇,令人联想到今天转基因作物所引发的争论。

发了芽的马铃薯,不能吃。图片:Donna / flickr

当然,人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马铃薯中含有少量龙葵素,这一特性始于其野生祖先,有助于防范传染病和虫类蚕食,也是野生土豆演化出来的自我保护机制。收获后的马铃薯,毒素含量极低,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马铃薯遇到光照后就会发芽,表皮会变成绿色,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毒素会增加几十倍,人误食后会中毒,所以马铃薯一定要放在阴暗处储藏。

土豆有什么八卦

1603年,英国人跨越海峡,入侵了一衣带水的邻邦爱尔兰,也把土豆带了过去。土豆在爱尔兰岛上找到了温暖的家,养活了贫困的爱尔兰人。然而,土豆繁育依赖块茎无性繁殖,抗病能力差。19世纪爆发的土豆“晚疫病”,对整个欧洲的马铃薯都有影响,爱尔兰则是重灾区。七年饥荒差不多饿死了150万爱尔兰人,相当于总人口的1/5。,你还能看到更多关于爱尔兰与马铃薯的故事。

03

来自地下的逆袭

进入17世纪,欧洲进入小冰期中最冷的阶段。欧洲人的主食是冬小麦,秋冬季节正是冬小麦青黄不接的时候,马铃薯正好填补了这个缺口。它首先在德国和俄国站上了C位。

1618年至1648年,欧洲因为宗教原因爆发了三十年战争,主战场就在德国境内。兵荒马乱的年景,谷物受到踩踏和洗劫,藏身地下的马铃薯却安然无恙。面对粮食短缺,人们顾不上曾经的偏见,用马铃薯充饥。此后,马铃薯种植在德国被广泛推广开,成为德国普遍的食物。德国人口从1500年的900万增加到1800年的1800万。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俄国,1500年俄国仅仅1220万人,到了1800年则达到了3700万人。

“吃土豆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土豆。” 图片:Vincent van Gogh(1885)

1756年到1763年,欧洲列强为了争夺美洲殖民地燃起七年战火。战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硝烟散尽后又逢灾年。面对一连串的歉收、革命和饥荒,马铃薯这位“灰姑娘”终于引起了豪门的注意。

七年战争时期,法国军队的药剂师帕芒蒂埃(Parmentier)被德国军队俘虏。此前在他眼中,马铃薯只是一种喂养牲畜的饲料。然而在囚禁生活中,土豆却让他得以保全性命。出狱后,他立志要报答马铃薯的救命之恩,将其发扬光大。

面对吃东西很挑剔的法国人,帕芒蒂埃选择走高端路线。1778年,他在巴黎为达官显贵举办了一场土豆宴,所有菜式均由土豆制成。在豪华的宫廷宴会上,国王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在衣装上别上了马铃薯花作为装饰。有如此重量级大V帮助刷流量,朝臣们争相仿效,土豆的文化身价迅速飚升。

土豆有什么八卦

据说在土豆宴上,35岁的化学家拉瓦锡也赶去捧场。命途多舛的是,吃完土豆的国王夫妇在1793年的法国大革命中被推上了断头台。1813年,帕芒蒂埃去世,葬于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墓地周围种满了他钟爱的马铃薯。后来,巴黎城区的一个地铁站还以他的名字命名——Parmentier站。

经历了200年艰辛曲折的过程,土豆终于在欧洲登堂入室,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它使欧洲人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结婚年龄开始降低,人口也从1750年的1.4亿增加到1850年的2.7亿——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土豆有什么八卦

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马铃薯自动削皮机的发明,马铃薯片从小规模制作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一个美国南方的旅行推销员赫尔曼·莱(Herman Lay)带着皮箱在美国南部的杂货店售卖这种机器。1932年,他以自己的名字创立了“乐事”(Lay's)公司。

04

走进中国

马铃薯大约在十六世纪末的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传入途经不一而足,华北、西北、东南等地都有早期的马铃薯栽培记录。十九世纪中叶,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域开始栽培土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土豆开始大规模种植。

马铃薯来自南美山区,欧洲的冷凉气候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舞台。中国气候温暖,优质耕地都被水稻、小麦和玉米占了,留给马铃薯的则是贫瘠、干旱的土壤。在中国,土豆更多是作为菜肴,并没有取得主粮地位。不过因为幅员辽阔,中国仍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世界的1/4,每年人均消耗35公斤土豆。

谷物直立生长,穗粒外露,非常高调,而土豆则是埋在地下的块茎。土豆亩产可以达到2吨,相当于水稻和小麦的3倍。试想,如果麦穗和稻穗长到土豆的重量,茎秆肯定会倒下。土豆的个头和苹果差不多,苹果树有着粗壮的枝干来撑起这个重量,而块茎长到地下,可以放心大胆地长大到1斤重,也就有了比谷物更高的产量。

土豆是吃法最花式的食材之一。图片:Scott Bauer / wikimedia

马铃薯种植存在一种很特别的“退化”现象。如果用本地种薯繁育,第二年长出来的土豆会变小,俗称“病毒病”。从前农民种植土豆,都是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高纬度向低纬度引种,那里生长期间气温较低,种薯感染病毒较轻,引种成功率高。

2000年以来,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对种薯进行“脱毒”,以减轻病害。马铃薯如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病毒会不断积累,影响产量和品质,所以不能连作。可以选择与小麦或玉米隔年轮作,根系还田后,增加土壤透气性,也有利于第二年马铃薯的生长。

一片广袤的土豆田。图片:Freddy de Hosdent / wikimedia

2016年,中国农业部下发文件:“力争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这个目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食以味为先,在面制品中添加薯粉,不知道消费者是否能适应口感的改变?另外,薯粉的价格是面粉的2到3倍,掺入30%的薯粉意味着馒头价格会翻倍,希望精打细算的人能够接受。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姜福成、金新文、沈若川、Muriel Magnin等良师益友的启发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原标题:《成也土豆,败也土豆:地下“灰姑娘”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