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有的人耗尽半生,不过是为挽回即将消失的色彩

2020-09-05 15: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鹿 LicorneUnique

我们引以为傲的“景泰蓝”工艺,曾经也触动19世纪法国匠人、藏家的心弦,让法国回想起800年前的神圣色彩。

就让我们在一套19世纪末的座钟烛台套件上,一同重温珐琅的璀璨与热力。

一代法国匠人的心血

19世纪即将落下帷幕,此时,珠宝大师Lucien Falize进入了永恒的长眠。他被认为是最后一位熟悉所有历史风格的大师,他未满60年的人生,花费了15年来钻研和复兴珐琅。

19世纪,Falize设计的珐琅钟表图稿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仅仅是10多年前,还有与他志同道合的匠人,他们因为珐琅工艺兴奋不已,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制作出华美而古朴的珐琅器。

Alexis Falize,Lucien的父亲,在Lucien进入这一行业之前就沉迷于珐琅工艺。这一款Alexis Falize设计的珐琅项链曾在佳士得以115,250英镑成交,约合人民币104.6万元

1875年,Lucien Falize与父亲一同完成的珐琅宝盒,如今收藏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些19世纪匠人的热情与心血早已经凝结在铜雕之上,即使经历百年,依然艳色不改。

记忆留在了中世纪

法国匠人对珐琅的执着并非出于偶然。1850年代,伦敦、世博会上,来自法国的珠宝、家具等等获得了几乎过半的奖项。然而,博览会上各国对艺术的重视与热情,让法国匠人不禁开始反省自身。

1851年的万国博览会盛况空前

“我们必须反对坏品味侵入法国,以此迎接法国之外新出现的好品味所带来的挑战。”

——19世纪考古学家Léon de Laborde

法国的珐琅工艺在中世纪就已经享誉欧洲,宗教圣物常常委托这些珐琅匠人制作。这只13世纪早期的錾胎珐琅小鸽子是法国利摩日匠人的作品,同类现存仅约50件。此前这只珐琅鸽子在苏富比以约545万人民币成交。

其实早在中世纪,法国的珐琅工艺就已问鼎欧陆。就连教会中最重要的器物,都是委托法国利摩日的珐琅匠制作。他们在金属上烧制出的绚丽色彩,承载着最虔诚的信仰。

V&A博物馆重现了12-13世纪法国錾胎珐琅工艺

中世纪的荣耀是一段历史回忆。19世纪的法国匠人大可以一直回味,不理会那些正在其他国家生根发芽的艺术与工艺。然而,来自中国和日本的景泰蓝或其他珐琅器也在这时涌入欧洲,有幸在各个奢华宅邸见过这些珍品的匠人更感迫切——工艺的精进,不可再等。

英国温菲尔德宅邸如今已经是美国驻英国的大使馆,宅邸内摆放着来自中国的景泰蓝瓶

是时候了。19世纪法国匠人越来越觉得,很多时候,雕刻细腻、肌理丰富的铜鎏金上也应该有珐琅的富丽纹饰。他们尝试了各种配方、制法,在立柜、座钟、烛台等各类奢华摆件上,重新融入了古老的工艺,挽回色彩与美的荣耀。

19世纪法国著名铸铜工坊Barbedienne也致力于珐琅工艺的探索,这个铜鎏金珐琅柜曾出现在镀金时代豪门范德比尔特家中。

原标题:《有的人耗尽半生,不过是为挽回即将消失的色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