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丨钱义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原创 龚芷葳 晔问仁医
人物介绍
钱义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民盟上海中医药大学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负责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采访笔记“中医是很好玩的。”他顿了顿,眼神放光,洞察了三十多年的“生老病死”,作为急诊科医生,也是急诊医学科的一家之长,他的脸上有着满足的微笑,眉宇之间清晰的两条纵向纹理,好像诉说着他的思想慢慢丰富起来的故事。
他是战士,职业生涯始终和急危重症兵刃相见,见惯了生离死别,所以在叙述的时候,他有一种平静如水的定力,轻声细语,风度翩翩,身后的书架为他担当着布景,酷似他的脑海中蔓延开去的思维导图,把他的观点和思想以及深邃的人生阅历展现在每一个到访者的面前。
他的平静背后还存在着一种坚定的力量,是温暖的、轻盈的也是令人安心的,就像是窗外大雪纷飞的时候,屋子里点着壁炉,你捧着一杯温热的咖啡,与他亲切而静默地对谈,听他讲故事,讲人间世。他的语句和健谈,给人的是仰望星空的遐想,打通了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局限性,给予你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促使你思考和琢磨,探究问题的本源。
他是急诊科医生,但他更是大千世界的探险家,追求知识海洋的浩瀚无垠,更探究人性的众生百态。他从没有硝烟的急诊战场款款走来,融入生活的浪潮中修行,平静而满足,平凡而幸福。
1顺其自然
1965年,钱义明在上海出生,小时候的他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后来才发现原来学建筑是需要考美术的,这并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于是,在父母的建议下,他选择了报考医学院。
在当时要想学临床医学,较为理想的选择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医学圣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前身。钱义明高考那年是1983年,恰逢医学教育改革,二医大全国第一年试点班招生,医学临床是读六年制的。他也没多想,既然建筑设计师的理想是达不成了,做医生也挺好的,就这样顺了父母的心意,上了医学院。
他说:“我这个人,比较顺其自然,学医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爸爸妈妈建议我做医生,我想做医生也挺好的,就这么考了医学院了。”
1989年,钱义明完成了6年的医学本科学习。当时的毕业分配并没有预想中顺利,辗转几处,当年一所位于岳阳路46号花园小洋房里的中医医院最终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就这样,西医学氛围里培养出来的钱义明在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附属岳阳医院开启了医生的职业生涯。
起初,岳阳医院的分科并不是特别细致,粗略分为内科外科两条线,内科又细分为中医和西医两大治疗体系,中医内科一条线,西医内科一条线,前者以血液科方向为主,后者就以心血管内科见长。刚开始独立看诊,钱义明以心血管内科方向为主要执业方向,由于经常出急诊的缘故,钱义明结识了如今的上海市名老中医何立人教授。岳阳医院急诊科的创始人正是何教授,而后没有跟随出国潮前往国外发展的钱义明选择了留在国内,同一时期,他开始跟随何立人教授抄方学习,正式和中医相遇。
依旧是时运造人,若干年后,医院需要培养一批西医学中医的人才,早在几年前就接触了中医学的钱义明,顺理成章地走向了系统化学习中医的道路,他从此华丽转身,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的急诊科医生,他急危重症救治工作的弹药库里又多了中医这一员大将。
2永不言弃2001年4月,岳阳医院整合急诊科与重症监护病房,成立急诊-ICU科, 2006年8月急诊-ICU科更名为急诊医学科,合并后的急诊医学科病区范围扩大,科室建制逐步完善。
2008年,钱义明被聘任为急诊医学科主任,他在任期间,带领着急诊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一路高歌猛进,团队在急危重症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已经成为了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的先行者,达到领先水平。
说起从业生涯中难忘的、具有深刻印象的经历,他分享了一个故事。
2005年,一个平常的午后,外急诊打来电话,是他的下级医师向他汇报,需要他确认一个病人的情况。钱义明从办公室前往外急诊查看病人,他翻开这个40岁的男子的病史册,崭新的病史册上只写了一页,这是个前一天因为胸闷前来看诊的患者,心电图和各项生化检查并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情况,医生给他开出了“丹参注射液”的处方,这次来医院应该是他第二天补液治疗。
这个病人是在医院门口倒地的,被门卫发现直接抱入急诊室抢救,他查看病人的时候这个40岁的男性已经呼吸、心跳全部停止,心肺复苏并没有对他生效,通常情况下,他应当直接宣布临床死亡了。
那年,他刚好40岁,和患者同龄,他看着这本只写了一页的病史册,一个清晰的念头涌了上来:“我一定要救活他!”
于是,他在抢救室里开始镇静地指挥团队继续抢救,除颤仪、肾上腺素、心肺复苏,轮番上阵,除颤仪打了几十次,肾上腺素用了几十支,心电图仍然一直线,可是他还想坚持一把、努力一把……
就这样,从下午2点一直到晚上6点,心电图的图线竟然恢复了!
在历时四个小时的抢救之后,这个原本已经“死亡”的病人,起死回生,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奇迹就这样被创造了。
后来,钱义明才知道,这个患者的家属一直躲在抢救室门外,注视着抢救室里的一举一动,并且,这位家属也是一名医生。这个见证了奇迹的同行,除了感谢,没有第二个词语。她对钱义明说:“你们科室的主任太厉害了,主持抢救的镇定,有条不紊,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故事讲完了,钱义明评论道,人的生命,有很多时候都是天意。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认为,有时候医生要对自己狠一点,尤其是面对很多年轻的患者,或许有时候你坚持一把,真的会有奇迹发生。
除了不放弃的坚持,他还有着对于患者深入的理解与观察。
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又是兼备了中医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的主任医师,他的专业视野遍及内科系统各类疾病,因此专家门诊时间总能遇到由于各种各样不适来求助的患者。他看诊最大的特点受急诊科室思维的影响,喜欢抓住患者最重要的、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以最快的、最便捷的方式解决患者的病痛。
他举了又一个例子。前不久,他接诊了一位患者,这个患者是因为发现血压升高前来求诊的。患者的血压值是160/90,表现得很紧张且焦虑,他评估了病情和患者的心理状况,选择了静脉推注降压药的方式处置,随着药物的注入,几乎是同一分钟,患者的情绪就平复了,更明显感觉到了舒适和平稳。平复了患者的情绪,解决了患者的主要困扰之后,他不紧不慢地进一步制定了降压方案,并嘱咐患者注意随访,患者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他的临床诊疗思维一贯如此,面对患者的诸多主诉,选择最主要的矛盾,找到最精准的解决方案,一击即中,不拖泥带水,因此他和他的病人之间很少发生摩擦和分歧,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
“做医生的,要知道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也要让患者去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科室,这样才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说到治疗病人的心得,他用了这样一句话来陈述,对于医患关系的现状,他持的是客观的态度,认为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学会看病只是雕虫小技,看懂人世才是艺术。”他用一句话,概述了三十多年的临床生涯最大的体会。
3未来可期
作为统领整个科室的大家长,在他担任急诊医学科主任的12年间,急诊医学科始终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急诊的医护人员不只是工作上的伙伴,密切配合,相互照应;更是生活上的朋友,亲密无间,默契十足。
融洽的科室氛围,环环相扣的诊疗流程,和钱义明的管理思维是分不开的。在他的定义中,管理的核心在于“制度化”,做事的核心在于“目标建立”,因此,他本着“公平”和“激励”两大宗旨,张弛有度,让团队在宽松而又安稳的氛围中开展工作。
“急诊的特点是既辛苦,收入又少,但我尽量营造比较宽松的氛围,能够让科室的医生都过得快乐一点,苦中作乐。我们科室的医生,总体还是比较开心的,所以他们每个人都精神抖擞,投入工作当中。”说到这里,他十分欣慰,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放松感。
关于急诊医学的整体发展趋势,他持有十分积极的观点。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于急诊医学的大量投入,结合我国乃至世界医学的整体发展速度,他对于急诊医学这个学科前景的评判是高瞻远瞩式的,他认为,未来中国的急诊医学专科,将覆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几乎所有专科,将成为我国医疗系统最前沿的、最高、精、尖的学科体系,具备协同解决各个系统急危重症的能力,正如中国已有部分医院建造起了急诊大楼,足以佐证急诊医学的未来,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除了一名临床医生之外,钱义明还是硕士生导师,培养了不少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救治方向的后辈。2018年,他获评上海中医药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及这个荣誉,他谦逊地说:“其实我也没有特别的心得,就是我想真诚地教学生一些真才实学,可能学生们因此比较喜欢我。”
在培养学生的理念方面,他提到最多的就是“人生”。对于他的学生,在教导他们如何治病救人,掌握基本的诊疗技能之外,他更想让学生通过从事急诊医学的工作,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修为,能够在自己遭遇人生的大起大落的时刻,做到淡然处之,不会深陷其中,因为成就而狂喜,或者是由于挫败而一蹶不振。就他个人从事急危重症救治这么多年来的体会而言,看遍了人生百态,人性的真善美,人心的残酷与复杂,最希望的就是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够过得快乐,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就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了。
他信手拿起折扇,缓缓地展开,摇动着感受徐徐的风,停顿了几秒钟,补充道:“我就希望我的学生,可以过得快乐一点,过得好一点;而我自己呢,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就好了……”
在他身上没有十分明显的年龄感,但阅历和对于这个世界的深刻理解,隐隐约约在他的眉宇间,传递出了一种坚定而又深邃的力量,直抵人心。
或许,这就是一名医者在与死神交锋了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回合之后产生的顿悟,从岁月中走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口述实录龚芷葳:有人说中医是个慢郎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您是怎么做到的?
钱义明:这个问题是两个概念,第一,中医并不是慢郎中。中医的跨越式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在急危重症救治方向才会有突破。中医的发展,未必会因为养生学而产生跨越式的前进。
任何问题都是历史造就的。从1840年开始,西医学进入了中国,人们觉得西医比中医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当然还有很多历史问题, 中医自身缺乏自信,所以才导致后来大家放弃了急诊急危重症的中医治疗,但事实上急危重症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是有很大的地位的。
第二个层次就是中医在现代急诊的应用,随着医疗条件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急诊医学可以通过两条线索展开,其一是沿用传统的中医中药,还可以用现代化的制剂手段,比如国外有些国家的汉方发展就比较好。但是不规避中药自身存在饮片质量控制的问题,也就是说道地药材和加工质量的问题,这个对于疗效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关于中医怎么治急危重症,其实中医还是很有特色的, 就像今年疫情期间中医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是从西医院校毕业以后才到中医药大学在读中医的,所以这两个系统我都很熟悉,我个人觉得应该摈弃门户之见,就好像打仗,你拿刀也可以,拿枪也可以,只要把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
龚芷葳:你是怎么走上中医的道路的?
钱义明:这就要多亏何老师了。当时岳阳医院西医内科病人不多,我就去和何老师抄方,他对我很好。后来医院要培养一批西学中的人才,我就很荣幸地被派去学习,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我就跟着何老师去读了硕士,又读了博士。
龚芷葳:有人说急诊缺乏科研,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待?
钱义明:确实,急诊作为一个实战科室,科研方面是比较难的。尤其是基础科研,因为他面对的疾病范围太广,也很少有条件长期随访,所以急诊科的科研确实比较薄弱。但我们更注重迅速而精准地解决问题,我们有时候会用中药注射液来治疗急危重症,那是因为从中医体系来说和西医学有些时候是殊途同归的。比如,给急危重症患者在抗感染的同时加用丹参,可能他效果就会很好,对照西医指南,建议使用抗凝药物,其实从道理来讲是一样的,都是改善末梢血管的一个血液瘀滞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急诊的科研可能会更加倾向于疗效方面的研究和考证。
龚芷葳:关于我国急诊医学未来的发展,你有怎样的期待?
钱义明:以前,由于我国在急诊方面投入不足的原因,普遍急救医学的发展比较滞后。但近几年这个问题有了很大的改观,未来急诊医学肯定是个大专科,广覆盖,高精尖的跨越式进展,所以我觉得选择急诊这个专业尽管很苦,收入也不高,但确实是很有意义的。
龚芷葳: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相比其他专业而言, 你培养急诊科学生的话,会有哪些独有的心得?
钱义明:其实从个人来说, 我觉得做医生是很好的。因为做急诊科医生,这是个实战科室,是可以锻炼能力的,而且急诊医生需要更强大的专业技能做支撑。第二,对于个人成长而言,随着阅历的增加, 你的经验的丰富, 你对很多疾病的认识远远大于其他的专业,对整体的大局的把握一定是有优势的。还有就是对个人的修养,或者说对人生的理解可能会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高度。所以学生学急诊不能只学技术,要学对人生的看法。这我觉得真的很重要,他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 或者说遇到什么大喜大悲的可能比较容易淡定地处理。就像我看到太多生老病死,人性百态,你会觉得心态很平,就不会有大起大落了。
龚芷葳: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钱义明:我平时比较喜欢钓鱼、帆船,游泳和潜水,基本都是和水上运动有关。看书不能算作是兴趣爱好,因为我的工作就是需要不断学习,看很多书的。最近我在回头去读《医学三字经》,还是蛮有意思的。还有就是宗教类的书籍看得比较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生,拓宽视野。
龚芷葳:对于选择急诊医学的后辈,你有怎样的期许?
钱义明:很简单,我就希望我的学生可以过得好一点,过得快乐一点。而我自己呢,可以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就很好了。
采访/龚芷葳;编辑/宋时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