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汕头:改革开放再出发
从大力推进东、西两个片区建设的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唯一以“华侨”为主题的国家级改革创新平台——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从纳入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的15个港口之一的汕头港,到“皇冠上的明珠”的综合保税区;从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亚青会场馆项目工地,到横跨城市内海湾的礐石大桥、汕头海湾大桥……
日前,本报“高质量发展——经济特区行”采访组走进汕头,切身感受这座全国唯一拥有城市内海的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奋力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新担当新作为。
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推动汕头高质量发展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高新区东片区,位于汕头市中心区。”接受采访时,汕头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志刚告诉记者,东片区面积虽然仅有0.85平方公里,但去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多亿元,单位面积产值创下新高。
8月中旬,随着粤东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园-高新区智造云谷和汕头-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同时启用,意味着汕头以高新区为载体,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加快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
智造云谷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希望整合海内外潮人的资本、人才、产业等资源,助力汕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级科技项目孵化器。
智造云谷园区负责人赵路介绍,智造云谷目前已吸引了30多家企业入驻或设置展厅。
“创新中心是华为公司落地汕头的首个项目,也是高新区重点建设的产业项目。”杨志刚表示,希望该项目发挥标杆效应,助力汕头制造业向智能化生产迈进。该创新中心已入驻合作伙伴约30家,预计未来5年可带动形成数十亿元规模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生态。
“作为粤东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汕头高新区实施功能区和行政区叠加的新型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未停步。”杨志刚说,按照西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东区优化提升的总体思路,高新区致力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集科研、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粤东科学城,成为推动汕头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杨志刚和汕头市发改局规划科科长罗川看来,汕头高新区需要加强与深圳高新区的全方位合作,高新区将重点发展5G智能制造、新材料、化学与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加快特色产业园建设,为汕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和产业支撑。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行动,5G产业园区入选省首批创建名单,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挂牌运作,省智能化超声成像技术装备创新中心落地,中国(粤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40年来,以高新区为牵引,汕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跑出加速度,有力推进了产业和创新“双升级”。
打好“侨”牌敢于试验,为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路
百载商埠,著名侨乡。
汕头侨资侨力丰富。从“本土一个汕头,国内其他地方一个汕头,海外一个汕头”说法中,潮商群体影响力可见一斑。
创新试验,走向世界。
打造全球华侨华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走进中山东路的国瑞信息大厦,大厅内,中国·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招牌十分抢眼。
“我现在仍然经常看深圳特区报,从中学习深圳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先行示范中的经验做法。”汕头华侨试验区(海湾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斌热情欢迎采访组一行,“我们要积极对标前海,打造区域现代金融服务集聚区。”
“这里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唯一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也是全国唯一以‘华侨’与‘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发展平台和经济功能区。”陈斌自豪地说,我们要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
依托侨乡优势,目前,汕头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
华侨试验区规划面积约480平方公里,重点打造“一平台二基地三中心”,即构建海外华侨华人聚集发展创新平台,打造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和对外传播基地,建设跨境金融服务中心、国际采购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海洋等九大产业。
据介绍,今年6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支持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24条支持政策。
目前,华侨试验区城市功能设施日益完善,注册企业超过700家,创设了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设立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和总规模达50亿元的华侨产业母基金,吸引宝能、明园等9家企业设立总部项目,总投资约189亿元,加快打造总部经济园区。目前,“华侨板”注册、挂牌企业625家。
“希望与前海创新合作机制,复制、推广前海政策,联合打造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共建。”陈斌说,我们要打好“侨”牌,多形式开展通侨联侨惠侨引侨聚侨工作;敢于试验,重在创新,努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在融入“双区”建设中打造高品质宜居宜业新城、改革创新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借力亚青会举办东风,推动城市发展能级全面跃升
活力亚青,大美汕头。
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将于明年11月在汕头市举行。
走进汕头,“与亚青相伴,与青春同行,与精彩共进”“喜迎亚青会,创建文明城”的公益广告十分醒目,催人奋进。
沿着8车道的东海岸大道东行,一派繁荣的东海岸新城映入眼帘,原先的一片滩涂,如今已是勃勃生机,亚青会场馆群建设现场更是热火朝天,主场馆“一场两馆”已封顶,22个场馆项目抓紧同步推进中。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罗川表示,以筹办亚青会为契机,汕头统筹推进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周边环境改造,以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发展能级全面跃升,推进创文提质升级,向世界展现汕头最美最好状态,努力把高水平赛事的“举办权”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先权”,加快构建区域教育、医疗、文化、商贸“四个高地”,推动汕头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明珠璀璨,辉映海滨。金平区海滨路上,榕江入海口处,就是汕头湾了。岸边,是带状公园般的观海长廊。夕阳洒下余晖,海风轻轻吹拂。眺望远处,礐石大桥、海湾大桥犹如两条卧波长虹,对岸的礐石风景区尽收眼底。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碧波荡漾,船行鸟飞,好不惬意。
长廊上,浓郁的潮汕话语境中,三三两两的市民游客或滑板,或打拳,或散步,或聊天,令人顿生“此心安处是吾乡”之慨。
“随着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曾被定性为‘广东污染最严重河流’的练江正逐渐恢复‘生命力’。”汕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燕飞表示,近年来,汕头持续深入推进练江、梅溪河流域综合整治,今年以来练江国考断面、升平断面的平均水质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1157个自然村基本完成“源头截污、雨污分流”,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列全省第2名,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
“我们要全力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刘燕飞说,力争早日把汕头建设成为全国黑臭水体示范城市,让市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让城市因环境而更有吸引力。
三江入海、一湾两岸、一市两城、南北相望,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的汕头海风扑面,风光旖旎。
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汕头,改革开放再出发,新时代绽放新活力,新征程书写新辉煌。
中科院院士、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姚建年:
打造一流实验室 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打造一流实验室是必然,引领汕头新兴化学化工产业发展是前提,推动汕头高质量发展是动力,提升粤东产业整体竞争力是最终目的。”日前,在汕头市科技馆的临时办公楼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姚建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该实验室是广东省第二批启动建设的三家省级实验室之一。去年1月,中国化学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姚建年院士,从北京南下汕头,带领阵容强大的科研“梦之队”,在正在转型发展的土地上,开启打造一流实验室的新征程。
姚院士表示,经过40年发展,汕头经济特区已经到了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汕头被定位为粤东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在这片二次腾飞的热土上建设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恰逢其时。
汕头是化学化工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强市,在化学试剂、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研究产业化水平,且化工塑料集群已形成门类齐全、高科技优势、产业关系紧密的产业链,产业配套完善。
在姚院士看来,引领汕头化学化工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是实验室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首要问题,单靠基础研究远远不够,必须通过源头创新,催生新的化工产业,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全链条”。
来汕头一年多时间里,姚院士多次带领专家到不同企业调研,解决高端技术“卡脖子”难题。姚院士坦言,他曾向一个企业负责人请教:“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无法生产纯度更高的试剂?”对方的回答令他大为触动:“就像一个装试剂的瓶子,如果买不到高纯度的,即使你做的试剂再纯,也会因为溶解杂质而受到污染,从而影响整个试剂的生产链条。”
姚院士表示,我国130多种关键基础化工材料中,32%的品种仍为空白,52%的品种仍依赖进口。“如果我们总是依赖进口高端技术,不光会被‘卡脖子’,早晚全身上下都会被别人‘卡’。只有不断试验源头创新,革新工艺流程,才能把技术、产业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上。”他说,一个学科单打独斗是有“天花板”的,必须建立高水平研发平台,促进化学、化工等传统学科交叉融合,创造性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目前,该实验室已云集众多高水平研究团队,并和中国工程院等19所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达成合作框架协议。
“我对深圳感情很深,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历程令人钦佩。”姚院士深情地提到,深圳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重要标本,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他还专门提交过有关深圳科技创新方面的建议,如今更是带领实验室与深圳开展多项合作,希望在强强联合中,做出科技成果,支撑创新发展。
“我相信,未来40年,深圳一定会创造出更新更大的奇迹。”他肯定地说。
汕头保税区“升级”
助力粤东地区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受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位于汕头保税区的联通工业有限公司,占销售总量90%的出口业务基本停滞,企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如今,该企业已高效开拓国内市场,国内业务占销售总量80%。
这是汕头综合保税区今年以来积极引导企业创新营销模式,贯彻落实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缩影。
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汕头综合保税区,汕头保税区“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速插上“翅膀”。
日前,记者走进这块位于汕头市区达濠半岛东南部、由海关监管的封闭式综合性对外开放区域。
“27年来,汕头保税区见证了汕头因海而生、因港而兴、因商而兴的发展历程。”汕头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晓铿告诉记者,汕头综合保税区是汕头市重大发展平台之一,在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现行有关政策,海关对汕头综合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区域享受综合保税区相关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具备“免证、免税、保税、退税”等政策功能,并适用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21条优惠便利政策措施。
好消息纷至沓来。4月29日,汕头综合保税区举行了首批进驻项目集中签约。这些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进出口额超60亿元。6月18日,粤东首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正式落地,新兴产业和新业态进一步拓展。
“我们8月份专程到深圳,开展学习考察及精准招商活动,加快推进与深圳盐田综合保税区和优质企业对接合作,携手推动两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张晓铿说,汕头综合保税区将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政策复制)”三区政策叠加优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保税制造,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培育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努力构建粤东地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再次“牵手”招商局 汕头港生机勃勃
站在汕头招商局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港口大楼平台上,汕头港广澳港区尽收眼底,林立的龙门吊,层层叠叠的集装箱,穿梭不停的作业车辆,彰显着这个深水良港的生机与活力。
“再次牵手招商局,汕头港生机勃勃。”公司总经理助理林奕彬向本报记者介绍,汕头港拥有150年历史,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说起汕头港与招商局的初识,那还要追溯到1873年。当时,招商局第一艘轮船“伊顿号”首航汕头港,双方自此结下情谊,多年的合作,有力推动汕头成为华南重要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时隔145年,招商局与汕头港再次“牵手”。2017年11月8日,由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增资扩股汕头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后,汕头招商局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更名设立,这也是招商港口主控的第一家内地港口集团。
“招商局进驻汕头港后,通过规范运作,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推动了业务发展,提升了整体建设规模,广澳港二期已建成投产。”林奕彬说,“深圳与汕头的产业与贸易互补性强。目前,汕头港共运营外贸航线12条,其中11条涉及深圳码头,两地之间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林奕彬告诉记者,汕头港下辖广澳、珠池、马山、礐石四个港区,通过与招商港口的深化合作,依托招商港口在全球的港口网络和业务资源,吸引了更多国际航线挂靠汕头港。同时,秉承央企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带动了汕头港码头的运营管理能力。
据统计,今年1-7月,广澳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98.9%,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力争翻番。
“如今,汕头港正利用招商港口的优势,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林奕彬说,尤其是作为汕头市今后发展的重点港区,广澳港区全面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广澳港区三期工程正在做前期工作,项目预计总投资47亿元。随着三期工程的建设,将开辟更多东南亚、非洲、欧美等国际航线,加密国内沿海港口航线,成为地区码头等级最高、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专业集装箱港口。
记者手记
深汕协作 时不我待
谈起深汕协作,汕头市发改局规划科科长罗川如数家珍,从产业门类、产业载体到重点项目,从高新区等功能区到全市“六区一县”与深圳的合作建议,逐一娓娓道来,语气中充满时不我待。
几天的汕头采访中,令我们一行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谈起深圳与汕头携手发展时,被采访对象如罗川一样,透露出的都是充满期盼的言语和加快发展的迫切心情。
作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深圳和汕头在40年发展中,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落实好“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推进深汕两地深度协作,充分发挥“双区”驱动效应和“核+副中心”作用,推动汕头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是深汕两市必须合力解答好的时代课题。
推动深圳创新、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与汕头沿海开放、侨乡经济等优势结合,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度协作模式,肩负先行示范使命的深圳,责无旁贷。
在对接深圳、学习深圳、支持深圳中善用新机遇、激发新动能,加快高质量发展,擦亮特区招牌、焕发特区活力的汕头,快马加鞭。
紧抓“双区”建设机遇,坚持双向发力、服务大局,深汕必将在合作共赢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采写|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剑辉 肖意 陈智军 吴绪山 秦小艳
图片|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监制|桂桐
编辑|李璐 袁慧峤(见习)
原标题:《汕头:改革开放再出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