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会骑楼的改建风波,让人重新思考刮了数十年的“欧陆风”
鲍宜静
近日,一则关于广东肇庆四会骑楼改建的消息迅速传遍网络。曾经“古典”的大北路骑楼被“旧貌换新颜”,去除了洋气的装饰,采用了红白配色的简单设计。一开始,看到对比照的网友们纷纷表示“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曾经拥有地方特色的骑楼竟然被改造成了毫无美感的“教学楼”——这座历史建筑被磨掉了文化底蕴,算是彻底被毁了。
就在大家扼腕叹息之时,这个新闻却发生了出乎意料的反转。有评论指出,大北路的骑楼根本不是什么历史建筑,改造前的建筑外观也并不是原貌,而是在十几年前盛行的“欧陆风”影响下才设计的。如今,只不过是因为外墙旧了存在安全隐患,当地政府决定再更换一种风格罢了。据这位网友介绍,在当时刚加上欧陆风装饰时,这座建筑的设计也曾引起过当地市民的不满。
随后,地方相关负责人也回应称,这一带的建筑兴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并不属于历史文化街区。对比照中“改造前”的装饰构件,实际上是在2003年的改造工程中才加装的。也正是从那时起,曾经被称为四会旧城区“电器一条街”的大北路,变成了“欧式建筑风情街”。
可见,令部分网友义愤填膺的“破坏式改造”,破坏的并不是四会原生的历史元素,而是移植而来的异国情调。这样的反转引起了网友的思考:如果改造前、改造后的装修风格对调,大家会有什么反应呢?还会那么珍视所谓的“欧陆风”骑楼吗?
改造前后对比引发微博网友热议 微博截图
席卷国内的“欧陆风”
早在1980年代,伴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兴起,“欧陆风”就漂洋过海刮到了中国,成为了新的建筑时尚。此后数十年间,“欧陆风”长盛不衰,欧式建筑犹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覆盖面之广几乎涉及所有的建筑类型:住宅、商场、银行、剧院、学校甚至是法院、政府办公楼等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吴焕加教授曾经对“欧陆风”下过定义:“(欧陆风)成了当前一种不大不小还很显眼的建筑时尚……其特征主要是在房屋外观上或多或少、或完整或零碎、或地道认真或照猫画虎地用了一些西洋古典建筑中的形式元素。” 2003年大北路的“欧陆化”,显然是在这种时代风尚感染下的产物。
复古墙体、石像雕塑、铁艺窗台、穹顶设计、大钟楼、罗马柱……直到今天,像此前的大北路这样的“欧式风情街”仍不断诞生,它们被当成是一个城市旅游文化的名片之一,作为网红景点广为宣传。2019年,国内摄影师余敏山还以遍布广东佛山的欧式建筑作为对象,拍摄了一组名为《假装在欧洲》的照片——如果没有中文的字样提示,没有灯笼、鞭炮、财神像这样的“中国红”元素出现,这些影像很容易让人产生置身于欧洲的错觉。
真假“欧陆风”
对于住在沿海城市里的人来说,“老洋房”并不新鲜。在大连,分布着达里尼市政厅、木刻楞等28栋欧式建筑,它们记录着百年前沙俄统治大连时期的历史。在青岛,保留了包括炮台、法庭、民居等360多栋上世纪初的欧式建筑,它们见证着青岛作为德国租界的那段岁月。在上海,坐落着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大片欧式建筑群,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大楼、海关大楼等等,它们呈现的是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
建筑,是艺术和历史的融合。这些“老洋房”可以说是最早、最正宗的“欧陆风”建筑,是真正应西方人要求、由西方设计师打造的。它们曾经被视为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文化侵略的耻辱象征,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被逐渐接纳,成为当地珍贵的文化财产和旅游资源。
这批近代欧式建筑已然成为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也为后来“欧陆风”建筑时尚的盛行做了铺垫: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城市里本来就拥有的东西。不过,与“正统”的欧式建筑相比,作为装修风格的“欧陆风”体现出了模仿、复制、拼贴的特征。
根据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其邦德总结,重新出现的“欧陆风”建筑,有的采用一些西方古典建筑符号作为装饰,有的直接引用某一时期的某种建筑风格,有的则将不同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片段加以任意组合。在他看来,这种风格,只是为了迎合部分人的口味,而没有对建筑进行整体、本质的变革,不属于设计理念的进步。
“欧陆风”与城市美学
并不是所有的欧陆风建筑都像大北路的骑楼一样,会因为“洋气”的装饰被拆除,就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中国,一些欧式建筑对于当地人而言,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被誉为“南台明珠”的福建中洲岛,曾经拥有许多五口通商时期遗留的历史建筑。但经过拆迁改造之后,岛上最终被大量的仿欧式建筑所填满。投资者的初衷是建造一个“不夜城”、“购物岛”,因此斥巨资将这座小岛改建成巴洛克式城堡。但由于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并不协调,再加上开发时的定位不明确,这座小岛一直没能恢复和历史上一样的繁荣地位,反而日益沉寂,成为艺术家宋蓬勃眼中的“城市废墟”,更被居民称为“福州最大的烂尾楼”。
在河北新乐,有一座被英国《每日邮报》称作“现实版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河北美术学院。据院长甄忠义介绍,他们的定义是“集世界宗教建筑艺术之大成”。因此,“与世界对话”的校园有一半充满了欧式风情:哥特式城堡、钟楼、胜利女神像、塔桥、白宫、卢浮宫金字塔……甚至还专门开辟了一片“地中海”和一座“棕榈岛”。但在“山寨童话”之下,却隐藏着学校和当地村民的土地纠纷:为了扩张这座“美术帝国”,周围居民的土地不断被侵占,却没能得到足够的补偿。
河北美术学院在介绍中称其建筑“集世界宗教建筑艺术之大成”
知名旅行博主史里芬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非常讨厌“竟然能修这样的东西,政府为啥不管一管”这样的论调。在他看来,人的审美是变动不居的。“欧陆风”建筑之所以能够存在,必然是迎合了部分人的审美需求。
城市生活并不是纯审美的,而夹杂着各种感性、理性的体验。城市美学,考量的也不仅是视觉形式,而涵盖了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各个层次。 一方面,移植到国内的欧陆式建筑很容易“水土不服”,会破坏城市环境的协调。另一方面,大量复制西方传统的建筑形式而不加以改变,会阻碍设计理念的进步。四会大北路骑楼的改建风波,或许能让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这场刮了数十年的“欧陆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