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申鉴 中论》:良苦用心的荀家儒士 建安时代的不朽之言

2020-09-05 09: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

敲黑板,划重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是现在让人记住重要事物的时髦表达。其实,早在汉末三国时期,就有人在他的书中写下了意味相近的词——“申重”,即反复地强调,多次地说明。这个人想通过这本书强调的事,是“仁义”,这本书,名《申鉴》,这个人,叫荀悦。

荀悦是谁?可能有人不大熟悉,但他的堂弟——荀彧,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存在。没错,就是那位被人誉为“王佐之才”,汉末魏氏集团顶级人物之一的荀彧荀令君。荀悦,正是荀彧的堂兄,颍川荀氏之士。

荀彧,《大军师司马懿》剧照

熟谙三国的朋友都知道,颍川,绝对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地方。荀氏,又绝对是其中最不能被忽视的家族之一。而荀悦,正是颍川荀家的嫡长系,只不过这位“嫡长”,名声并不如何响亮,过得也并不舒坦。

悦字仲豫,生于建和二年(公元148年)。他的祖父荀淑(字季和)是荀子的十一世孙,曾被人称为“神君”,有子八人,皆有名声,时人谓之“八龙”。“荀氏八龙”中最负盛名的是荀悦的叔父荀爽(字慈明),时人誉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悦的父亲是荀淑的长子荀俭,然而荀俭早卒,荀悦幼年便已失怙。他敏而好学,年十二便能说《春秋》,家贫无书,就在别人那里阅读简籍篇牍,浏览一遍就大致能够诵记。荀悦性情沉静,姿容美好,尤好著述。汉灵帝时宦官擅权,士人多退身不仕,荀悦也托疾隐居,不为时人所识,但他的堂弟却荀彧十分敬重他。献帝建安元年(196),曹操被封为镇东将军,荀悦成为了他的幕僚,后迁为黄门侍郎。献帝喜好文学,荀悦常与荀彧、孔融侍讲禁中,日夜谈论,累迁为秘书监、侍中。建安十四年(209)卒,年六十二。

以上,是史籍对荀悦一些的简短记载,然而,历史的惊涛骇浪常常隐没于史书的轻描淡写之后,现实的波澜壮阔远非纸面上的寥寥几笔便能说尽。暂且不谈为何身为嫡长系竟至家贫无书可读的境地,灵帝时党锢之祸的腥风血雨,就绝非“托疾隐居”四字可以尽述其带给荀悦的影响,亲眼目睹了大批儒生名士凄惨落幕的他,在《汉纪》和《申鉴》中都曾发出着泣诉与悲慨。

初平三年(192),颍川郡在遭到董卓劫掠后付之一空,荀氏根基被毁,大批荀氏之人外徙,艰难危险的流离就此展开。196年,朝廷迁都许昌,荀悦才首次接受征辟,进入了宣称效忠汉室而被封为镇东将军的曹操府上任职。然而,道不同不相为谋,将忠诚献给汉王朝的荀悦,与很多汉廷的正统士人一样,对曹操的态度是批判抗拒又无可奈何的,从他建安三年(198)开始编撰,建安五年(200)成书的《汉纪》中可见一斑。

《两汉纪》,[东汉]荀悦,[东晋]袁宏 撰、张烈 点校

表面上,《汉纪》的编撰是因为汉献帝嫌班固的《汉书》文繁难读,荀悦奉命依《左传》体例撰为《汉纪》,而实际上,其真正意图在于加强汉王朝在法统与礼仪文化上的神圣权威。然而,史书的编撰已是忠于汉王朝的君臣们为数不多的可以表达抗议的方式,随着曹操军事上的胜利与实际势力的不断增强,汉朝廷的统治与权威江河日下,难以挽回。政权移于曹氏,天子已然成为了大义的象征物,荀悦志在献替,却谋无所用,由是写下了《申鉴》五篇。

在史学界之外,荀悦的名声并不响亮,然而有趣的是,在简册典籍中不常出现的荀悦,却不难在今人创作的许多三国小说中见到。甚至在一些小说中,主角还将荀悦奉为精神导师和革命导师,其原因,就在于他对土地兼并的反对。在《申鉴》中,他说道:“诸侯不专封。富人名田逾限,富过公侯,是自封也。大夫不专地,人卖买由己,是专地也。或曰:‘复井田与?’曰:‘否。专地非古也,井田非今也。’‘然则如之何?’曰:‘耕而勿有,以俟制度可也。’”荀悦批判土地的擅自专有兼并,但又不教条式地走复古的极端,这种依据实情世情而灵活求实的态度在《申鉴》中常有体现。比如他认为谶纬之书虽然并非孔子所作,但其中若有可取之处则不妨取之,不必尽数付之一炬。又比如虽然身为儒家学者,他却提倡法教并举,德刑并用以施事治政等等。

成长环境与世情世况带给荀悦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渗透在他的许多思想中,但他的立足点始终来自儒家,根本于仁义。“申鉴”之名何谓也?书的开篇就已交代清楚:“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五典以经之,群籍以纬之。咏之歌之,弦之舞之。前鉴既明,后复申之,故古之圣王,其于仁义也,申重而已。笃序无强,谓之‘申鉴’。”身为史学家的荀悦如何不明白,当时的汉王朝已无力回天,那么还可以为这个王朝,为后世之人做些什么呢?他选择了以前事为鉴,以现世为基,以仁义为本,构建出一个理想的政治系统,将一个王朝的统治从现实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为后来者提供理想的借鉴,让汉王朝在另一个层面上得以延续。

当然,《申鉴》所论不止政治,修身、道德、教育、风俗等等皆有涉及。在那个身不由己的时代,荀悦将苦心托之于《申鉴》,亦将矛盾寄之于《申鉴》,理想与现实,明朗与晦涩,都留待后来者细细品味。

2

前几年的一部热播剧《大军师司马懿》中曾出现的一幕让笔者印象深刻:曹丕端坐执笔,神情专注,在简策上书写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这些经典的语句,相信不少人都知道来自于曹丕所著的《典论·论文》。这篇文章在中国文论史及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多言,我们今天也不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从它的结尾说起——“融等已逝,唯幹著论,成一家言。”

“唯幹著论”,说的是徐幹。说起徐幹,不少人对他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建安七子之一。没错,文学上,徐幹是七子中的一位,且“七子”之称也正来自于曹丕的《论文》。其实,他更是一位深刻的哲学家、思想家。

《建安七子集》(中华国学文库),俞绍初 辑校

幹字伟长,生于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他幼年就十分好学,未及十五岁,就可以诵文数十万言。放在今天,也是毫无疑问的神童,是多少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徐幹的父母可能会欣慰并忧虑着,因为他十四岁就已经好学到了“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的地步,以至于他的父亲害怕他因此生病,所以常常禁止他继续学习。但也正是因为勤学发愤,所以徐幹不到二十岁就已经能“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了。徐幹少年时,正值汉灵帝末年,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又逢董卓作乱,时局动乱,虽已名扬一方,但徐幹不事交游专营,笃志于学,从治国安邦到风土民情,从大道正理到星辰列宿,他“耻一物之不知,愧一艺之不克”。对州牧的邀请,对曹操的多次征辟,徐幹拒绝了继续拒绝。是他“轻官忽禄,不耽世荣”吗?是,也不是。他轻的是蝇营狗苟之禄,忽的是攀附权贵之荣。可若真正有机会能够一展才华、建功立德时,他绝不会自矜自贵,故作清高。

所以建安中,曹操平定北方,有望一统天下,徐幹不顾身体多病而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然而,历经五、六年,终以疾辞归。可惜亦可叹,虽然有不少相近的思想,但曹操终究不是徐幹理想中的明主。徐幹有徐幹自身的操守和坚持,曹操有曹操自己的目标和手段。徐幹在随师西征时所作《西征赋》中写道:“伊吾侪之挺劣,获截笔而从师。无嘉谋以云补,徙荷禄而蒙私。非小人之所幸,虽身安而心危。”即便是自谦,其中的情绪也似乎并不高昂,空禄而无功无德,这从来都不是徐幹所追求的。辞归后,他“潜身穷巷。颐志保真,淡泊无为,惟存正道。环堵之墙,以庇妻子,并日而食,不以为戚。”后授命上艾长,幹也以病未就。建安二十三年(218)春,瘟疫流行,徐幹亦染疾而殒,年四十八。

曹丕在《论文》结尾言“唯幹著论,成一家言”,在古代,能有这样的评价实属不易,而让徐幹成就一家之言的,正是他的《中论》。值逢乱世,作为一个有远大志向和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徐幹传承融汇孔、孟、荀的思想,著《中论》以明“大道之中”,欲“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中论》较为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徐幹的哲学思想,涉及为学、修身、德艺、政治、处事、礼法、言语、天文等等方面,以儒学为根本,以世情为对象,发言清透,条理畅通,以明正之理,斥偏颇之事。他在传承融汇中不乏新音,如在《智行第九》篇中提出“权智观”,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有道德或行善,而没有智慧,反而会带来祸乱,只有志行高洁,而不知权变,不过是一个愚人而已。相反,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看起来不合乎道德和礼义,但最终有利于国家百姓,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这诚为徐幹的特立卓识。同样,他在《考伪》《谴交》《去伪》等篇中对于时俗的批判,亦是切实而深刻的。

曹丕在《论文》说徐幹“时有齐气”,言其文风舒缓,范文澜先生曾言:“徐幹为人恬澹优柔,性近舒缓,故曰‘时有齐气’。”不论此“齐气”之说是褒是贬,读徐幹的《中论》,诚能体会到一种从容不迫,这种从容不会使人觉得绵弱无力,而能感受到一种独立深刻。如幽兰,居深谷则自芳,处浊世而独立,恬淡自守,徐疾有节,风骨清张。诚如曹丕在《与吴质书》中所言:“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身逢乱世,孰是孰非,难能定论。然徐幹虽未能立功,却能立德立言,以其清正高远的志节,精醇深刻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属于建安时代的不朽之言。

《申鉴 中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唐宇辰 徐湘霖 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4676-9

32.00元

《申鉴》为东汉末年荀悦所撰,有政事、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荀悦从“仁义”为本,“五典”为辅入题,论及政事与时俗等内容,其中关于治国之方、君臣之道,提出了许多建议和主张。前人的仁义之事对于后人来说,已经是明白的借鉴,但后人还需反复申述不忘,所以古代的圣王,他们对于仁义,是反复地申述前鉴,信实地申述前鉴而不止息,这就叫“申鉴”。儒家的“仁义”是《申鉴》的理论核心,故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申鉴》“原本儒术,故所言皆不诡于正也”。

《中论》则是“建安七子”徐幹的代表作品之一。全书加两篇逸文,共二十二篇,每篇论及一事,涉及治学、爵禄、务本、历法、考伪、交游、艺纪等方面。继承孔、孟、荀中庸、中道思想的核心精华,又加以生发,提出“中道”观,并以此用于指导实践,下救流俗,纠正时弊。

前者荀悦所言所论虽有针砭,但总体宏邈而含蓄;相较而言,后者徐幹之论则更加直言坦荡,从容有节而善抒胸臆。

汉代,王充、王符、崔寔、仲长统等一大批名士大家都曾针砭时弊、说理论政各有所偏重,观点皆有可观之处。而荀悦与徐幹的思想,亦有其承前启后的意义,二者的所持所论,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扫码进入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购买本书

原标题:《《申鉴 中论》:良苦用心的荀家儒士 建安时代的不朽之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