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体:“非全日制”学历歧视,折射“抢人大战”背后新问题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话题近期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继南昌、鄂尔多斯致歉后,哈尔滨又起风波。
表面上看,“非全日制”学历歧视是一些城市的相关部门对非全日制学生还停留在前些年的“混文凭”的印象中,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的相比,水分较大。事实上,随着非全日制改革正式落地实施,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开始实行并轨招生,都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齐全,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非全日制”。
而从深层看,不管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是本科专科生,一些城市在引才过程中对“非全日制”学历的歧视,折射出城市“抢人大战”快了萝卜不洗泥,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综合配套机制。
一个城市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具有真才实学又符合需求的人,不管一个人的学历是否全日制或有无学历,关键看其是否能承担起城市急需岗位的重任。从科学的角度说,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前提,手段是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比如,城市要引进高中教师,不管来的人是专科学历还是研究生学历,是“双一流”大学毕业还是非一流大学毕业,在科学精准的考核面前人人平等,谁通过考核,谁就是这个城市需要的人才。实事求是的说,有些专科学历的中年教师,综合教学水平的能力要比一些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高得多。全日制的学生可能视野更开阔,而非全日制的学生则可能阅历和经验更丰富,关键是他们更适合哪一类岗位。
很多城市以学历高低、学校一流非一流来论人才高低轻重,来计算补贴多少,甚至细分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说明没有真正用心去研究城市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也就不可能去专门组织相应的班子研究精准化的考核人才方式。从另一方面说,一些城市的“店小二”精神仍然不足。引才的相关部门是为需求人才的单位服务的,他们应该是受用人单位委托来为单位服务,用人的决定权应该在用人单位,而不是引才部门。引进人才享受相应的政府财政补贴,不是政府对人才格外照顾,而是政府对用人单位的支持。只有弄清了这个关系,才能把引才的决定权还给用人单位,引才部门才能摆正自己“中介服务”的位置,帮助用人单位引进真正需要的人才。
引进人才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活,直接决定着用人单位的效率效益高低,决定着政府财政是否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更决定着一个城市的人才生态平衡。因此,必须根据用人单位的短中长期的用人需求,建立一套科学的引才体系,确保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机会公平。
(原题为《“非全日制”学历歧视,折射“抢人大战”背后新问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