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格物案例 | “古老”昆曲唱出昆山公共文化“全新”样本
近年来,随着昆山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昆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创新理念、机制、举措,着力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8年4月,昆山市“以昆曲普及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工程”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创建名单。
昆山以此为抓手,统筹协调,创新作为,注重过程管理,不断擦亮昆曲文化“金名片”,努力探索出了一条以昆曲艺术普及与公共文化惠民服务相融合、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的“昆山之路”。
1、提升文化民生需求温度构筑昆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昆山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
具体表现为:
重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昆山当代大戏院依托昆曲剧场开展常态化昆曲演出。昆曲文化艺术中心开幕,内设昆曲展示、昆曲文创、昆曲研习、昆曲生活等特色场馆,戏曲百戏博物馆在正仪老街奠基。
昆山当代昆剧院 图/昆山文体广旅
除此之外,亭林园内改造后的昆曲博物馆以全新的面貌对外服务,巴城、千灯、淀山湖、周庄等区镇一批特色公共文化主题场馆对外服务。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建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形成“十分钟文化圈”。
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更加丰富
当地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昆山解放70周年、昆山撤县设市30周年等重大主题,围绕群众文艺“惠民”“圆梦”“竞秀”的目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欢乐文明百村行”“广场文艺周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昆山阅读节、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除此之外,当地还开展了文化走亲,举办经典戏曲巡演、双城草坪音乐节、长三角连厢赛等活动,打造长三角文化一体化“新样本”。
巴城“昆曲小镇“•巴城重阳曲会
图/昆山文体广旅
另外,昆山各区镇积极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譬如,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昆曲)”的巴城镇,举办中国竹笛音乐节、重阳曲会等活动;高新区举办“相见欢”百姓系列活动;淀山湖镇举办戏曲特色文化节。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当地旅游,提高了当地的旅游收入。
文化服务品牌更加闪亮
昆山创新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018年和2019年百戏盛典先后组织30个省(区、市)232个剧种、274个剧目、28台大戏、52台折子戏组合,共134场演出。还开展了“全国文化名家观摩百戏”“海峡两岸(昆山)青年文创设计大赛”“游昆山 看百戏”“昆曲故里研学行”“南腔北调‘抖’是戏——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官方抖音挑战赛”等特色活动。网络观看点击量共计超过3500万人次,新浪微博累计阅读量超过3.2亿次,抖音播放量超过1.3亿。活动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文化和旅游部主要领导对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作了3次批示,并希望“百戏盛典”办出权威、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2、拓展昆曲艺术普及维度推动文化惠民提档升级
注重“顶层设计”规划引领
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名单。
6月,昆山出台《文化体育惠民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以昆山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和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实施为依托,因地制宜多主体、多类型、多样式、多渠道、多载体推进昆曲艺术普及,鼓励和引导全体市民学昆曲、懂昆曲、会昆曲,不断满足城乡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之后,昆山还出台了《昆山昆曲发展规划(2018-2022)》(以下简称《规划》)。
昆曲“四进”活动走进花桥校园
图/昆山文体广旅
《规划》提出实施“昆曲发展”基础建设工程、“昆曲发展”主体培育提升工程、“昆曲文化风貌区”建设工程、“昆曲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昆曲+”工程、“昆曲发展”文教结合工程。并详细列出23项具体工作,在全市范围建立健全多业融合、文教结合、部门协同、城乡一体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昆曲艺术与城乡经济、江南文脉、特色旅游、城市风貌协调发展,推动昆山建设成为“昆曲之城”,让昆曲艺术薪火相传,服务惠民。
致力“文化惠民”效能提升
一是建设市级的昆曲文化设施。目前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昆曲博物馆、昆山梁辰鱼昆曲剧场已经建成。
据悉,正仪历史文化街区正在规划建设,戏曲百戏博物馆奠基,“百戏林”公园初具规模,昆曲茶社即将启用。
戏曲百戏博物馆奠基仪式
图/昆山文体广旅
二是建设镇级的昆曲文化设施。古镇周庄、锦溪、千灯、巴城等区镇均建有古戏台和文化中心剧场,杨守松工作室、俞玖林工作室、顾卫英工作室、朱晞工作室、周雪峰戏曲工作室先后建成开放。
三是建设村级的昆曲文化设施。
构建多元力量协同创新机制
一是政府出台《昆山高层次文化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昆山文化体育惠民三年提升工程方案》《昆山市昆曲发展规划》系列发展意见。
二是支持“小昆班”建设。全市各区镇中小学设立了18家“小昆班”,30多年来培训了超过5000名的昆曲学员。同时,昆山市文体广旅局和教育局联合成立了小梅花艺术团,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小梅花全国少儿戏曲大赛昆山选拔赛”。“小昆班”学员披金挂银,获得上百个国家级奖项,有百余名学员被选拔进专业院校深造,近20位成为专业演员。
昆曲《西厢记》 图/梨园漫步
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中包括以昆曲为特色的“昆玉堂”曲社和昆曲堂名乐队等民间曲社、民营剧团、民间剧场。2019昆山成立昆曲发展基金会,建立多元化基金筹措机制,专项用于昆曲艺术的培育发展,设立昆曲奖学金,资助成绩优异或家庭经济困难的昆曲在校生,支持昆曲人才培养,开展昆曲艺术普及等。
四是许多昆曲名家成为昆山昆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昆山走出了柯军、李鸿良、俞玖林、周雪峰、顾卫英等昆山籍一批中青年“梅花奖”昆曲表演艺术家。另外,昆山聘请昆曲等戏曲名家参与节目展演,培养昆曲人才。他们既是昆曲的义工,也是文化惠民服务的重要支撑。
保障昆曲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一是举办重大文化活动。昆山连续承办了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开幕式和昆曲入遗十周年纪念活动。
二是举办系列昆曲等戏曲普及活动。昆山连续14年举办国庆戏曲节惠民演出活动;连续10年举办昆曲回故乡——高雅艺术“四进”(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演出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昆曲《浮生六记》 图/昆曲浮生六记
三是打造昆曲小镇。昆山巴城镇以巴城老街为核心,着力打造融历史文化展示、昆曲文化传承、传统技艺保护、名人文化集聚为一体的“昆曲文化艺术老街”。通过举办重阳曲会、阳澄曲叙、长三角民歌赛等品牌活动,擦亮巴城镇文化名片。
四是出版一系列昆曲文化书籍和影视产品。当地先后出版了《幽兰飘香》《昆曲之路》《昆曲大观》等数十种书籍,《大美昆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拍摄的《昆曲探源》《昆曲之声》《粉墨宝贝》等纪录片和动画片先后在央视频道热播,受到群众欢迎。
有力推进昆山当代昆剧院跨越式发展
一是打造精锐队伍。当代昆剧院已组建了56人的人才队伍,确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模式。2019年传承经典昆曲折子戏20折,梁辰鱼昆曲剧场演出80场。
二是创排昆剧《顾炎武》《梧桐雨》成功演出,推进创作原创昆剧《描朱记》。
昆剧《梧桐雨》 图/昆山文体广旅
三是精心组织文艺精品巡演。举办昆山戏曲节、“昆曲回家”、昆曲“四进”“良辰雅集”“我们有戏”等品牌活动。推动梁辰鱼昆曲剧场和昆曲文化中心常态化举办昆曲演出。
四是开展昆曲人才委培。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合作培养39名昆剧艺术优秀人才。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云发布、云课堂、云开箱、云享购等活动,引导昆曲走进生活。
塑造文化建设品牌高度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昆山样本”
昆山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顺应新时代、新思维的要求,着眼于传承以昆曲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有益探索,有较强的典型示范效应。
具体表现为:
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故乡,昆山以“大美昆曲、大好昆山”为城市形象广告语,不断将强公共文化服务、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彰显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昆曲《牡丹亭》 图/昆曲文化
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昆山大力开展昆曲艺术普及活动,按照供需对接、内容丰富、管理有序、群众满意的要求,开展各项戏曲惠民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昆山及周边地区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文化精神产品供给,满足了昆山百姓及众多戏曲爱好者的精神生活需求。
具有全面的带动性
昆山全面实施“昆曲+”工程,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市、区镇、村(社区)联动方式统筹各类公共文化进乡村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提升影响力。带动了文化传承,带动了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极大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
昆曲《浮生六记》 图/昆曲浮生六记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戴珩表示:“昆山市委市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依据昆山特色文化资源,深化昆曲艺术普及,提升文化惠民服务效能,让以昆曲艺术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的传承弘扬。”
未来,昆山还将按照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管理,探索建立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惠民保障机制,让昆曲艺术薪火相传,服务惠民,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昆山样本”。
END
◆ 本文信息源自文化杂志月刊、昆山文体广旅、昆曲文化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
本平台登载此文和此图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