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极野火“空前发生”,与气候变暖或已成恶性循环

2020-09-02 14: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今年夏天,除了欧洲高温、亚洲暴雨、北美山火……还有一处灾害牵动人心!近日,世界气象组织(WMO)表示,经过评估,今夏西伯利亚超常和持续已久的高温加剧了北极野火的“空前发生”,使得碳排放量激增。

高温、野火、碳排放……

整个地球系统

环环相扣

而2020年夏季

北极野火的发生

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

却又互相作用

其原因及影响

值得进一步挖掘探索

但更应引起人类的警觉

事实上,这里说的北极指的是北极圈(北纬66.5°以北)以内的地区,既包括北极海冰区域,也包括亚欧大陆的高纬陆地,野火只能发生在后者的区域。实际情况是北极圈包含了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北边的大片区域。

每年夏季,亚欧大陆没有冰雪覆盖,以苔原和针叶林为主的植被生长旺盛,为野火的发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今夏发生的野火规模空前,长时间持续高温是主要原因,频繁出现的雷电是诱因。此外,近些年北极变暖速度加快,使得北极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向北推移扩大;高温促进了冰雪提前消融,使得北极圈内植被生长提前;高温也使得燃料更加干燥,有利于野火的传播。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今年野火的规模超过往年。

北极地区每年都会有野火发生,但近两年来,北极野火的发生频次、规模和持续时间都在逐渐增强。

MODIS卫星反演产品显示,北极圈内野火的生物质燃烧量在2019年夏季显著上升。而今年截至8月12日,燃烧规模已超过2019年整个夏季,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

今年野火火点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东部 ·

2020年北极野火的空间分布(左)。MODIS卫星反演的1997-2020年北极圈内6-8月份生物质燃烧量,2020年结果截至8月12日(右)。田晨光制图

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表示

北极的升温速度

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极大影响了当地人口和生态系统

并造成了全球影响

由于遥相关

两极影响着低纬度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条件

那里有数亿人居住

虽然在北极圈附近居住的人数较少,北极野火对当地居民造成的直接危害要小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但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巨大的,可能会造成某些生物物种的大规模减少或者灭绝。

野火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会对人群造成健康危害,并且空气污染可以传输到更远的地区;野火的发生于全球变暖而言是一个恶性循环,野火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效应,同时全球变暖又会加剧野火的发生频次与持续时间。

此外,北极野火还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削弱陆地碳吸收能力;排放大量烟尘,影响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改变局地能量平衡,进而导致天气气候的变化……

但是,在研究野火原因

及其影响的过程中

学者们也有了一些新发现

MODIS卫星反演的1997-2020年全球年均生物质燃烧量,2020年结果截至8月12日。田晨光制图

虽然近年来全球各地野火频发,但根据卫星反演数据来看,全球总的生物质燃烧量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上图)。

同时,当前全球森林火灾的发生频次和规模在逐渐增加,不过由于一些热带草原被开垦为农田,草原火灾的规模却在减少。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火灾发生的时间较往年有所提前以及推后。以前火灾一般出现在夏季,现在火灾已经开始在春季发生并且在秋季也有发生。主要原因是全球温度升高导致了春季和秋季的气候适合火灾的发生。

生物质燃烧量多年平均空间分布。田晨光制图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北极野火虽然强度和面积在增加,但其在全球的比例仍然较小。

最主要的“林火活动中心”,仍在非洲中部、印度尼西亚,以及亚马逊森林南部地区。这些燃烧中心主要是由于当地的人类活动造成(如砍伐森林、围猎动物等)。

MODIS卫星反演的1997-2020年全球年均生物质燃烧量变化趋势,红色代表增加,蓝色代表减少。田晨光制图

2018年,一篇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全球火活动在减少的趋势。他们分析认为,早期农业活动往往是将荒地(林)转为农田,所以农业活动的扩张会导致燃烧面积的增加。

而在当代,大片农田的存在反而对火源有重要抑制作用。因此,在中低纬人口密集地区,野火频率和强度呈现减少趋势;而在中高纬人口比较稀少而植被分布广袤的地区(如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北边),气候变暖极大促进了当地的野火活动(上图)。

不难推测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正遭受着

森林草原面积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

极端天气气候增加

温室效应加剧等威胁

因此

保护地球

不能等到无可挽回

才行动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审核:段昊书

专家顾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乐旭;澳洲莫纳什大学教授 郭玉明

图片:ECMWF、网络等

原标题:《北极野火……烧不尽!它与气候变暖已成恶性循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