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宰相刘罗锅》里的搞笑一幕,康熙看了要打人
原创 团队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杨基宁《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945,阅读时间:约11分钟
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面曾有一段这样细节,很是让人抓狂。当时英国使团来我大清觐见,为了礼节问题,便和刘罗锅吵起来了。聪明如刘罗锅这样的干吏,居然也说出了“天下所有土地属于我大清国”这类昏话。
为了能让双方谈妥礼仪,最终是那个洋修女灵机一动,给刘罗锅说,不是我们英国使团不下跪,而是我们英国人生理上有缺陷,大腿骨少了一块,没法子跪。刘罗锅很认真地摸了摸英国大使的腿,居然就信了。
这一段,如果让历史上的康熙皇帝看到,不知他会不会气到景陵中跳出来大发雷霆:我大清的官员居然有如此蠢笨之人?
一、晚明士人,早已大开眼界
毕竟,早在明朝的中后期,以传教士为媒介,当时中国人的世界观,获得外部世界的各类知识陡然增多,早已大开眼界。
比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天圆地方,中国位居中央。这是构成中原王朝独尊观念最重要的地理依据。然而此时,一部分晚明士人已意识到世界本无中心,中国当然也不是天下的中心。王英明就直言所谓“地中”“乃中国之中,非天地之中。”而熊明遇所绘的中文世界地图则以大西洋为中心,并不以中国为中心。
而古代人一直认为,天下即中国,中国即天下,因为所有域外之地合起来不过是中国的一席之地。但在了解利玛窦世界地图和艾儒略《职方外纪》后,那些晚明士人开始明白了中国的疆土仅占世界的很小一部分。瞿式穀宣称:“尝试按图而论,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居天下五之一!”
你看,明末的中国人,已经逐渐摒弃了妄自尊大的思想,承认中国不在世界的中心,远比想象中要小的多。而且他们对别的国家和文化,了解而尊重,非常坦然地接受了天下多文明的客观现实。
《坤舆万国全图》谢肇淛承认欧洲人“儒雅与中国无别”,孔贞时赞赏西方科学的新奇独到,王英明更创造性地用气候环境决定论解释北半球暖温带地区出现华夏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内在奥秘。从理论上认可了在同一气候带上的其他地区,完全有可能与中国一样,多“圣贤豪杰之俦”。
所以,比他们晚了一百多年的刘罗锅,要是给他们说“英国人生理有缺陷,少块骨头跪不下来”,绝对要让叶向高徐光启们笑掉大牙。
二、大清没文化?康熙第一个不服
也许有人说,你不能和这些所谓眼界开阔的学者专家比啊。清朝毕竟从蛮荒之地而来,底子本来就薄,没文化自然眼界要狭窄些?
真的如此吗?康熙皇帝听了第一个不服。因为康熙本人,以学贯中西著称,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康熙,闲着的时候还吹萨克斯管呢?这还真不是艺术加工,历史上的康熙,自身的见识和修养,确实十分开阔。
康熙最早对西学产生兴趣, 始于中西历法之争。清初汤若望掌握钦天监的治理大权,和守旧官员发生激烈斗争,到1664年,汤若望等耶稣会士俱遭羁押审讯,导致西学在华传播一度中断。随着康熙帝亲政后,年轻的皇帝发现钦天监的奏折前后不一致, 怀疑历书有误。于是,又一次拉开新旧历法之争。这一次康熙帝采用实测来验证中西历法的优劣。他命令朝中大臣会同南怀仁和守旧派在紫禁城午门等处测验日影, 结果证明南怀仁预测无误, 守旧派有误差。随后又让他们对气象和星象进行推测, 南怀仁全对, 而守旧派全错。经此一役,康熙不仅认识到西法优于中法的事实,而且对天文历法和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投入大量精力学习钻研。
接下来,平定三藩时、收复台湾以及雅克萨之战,南怀仁所研制出的火炮,大大提高了清军战斗力。传教士用西方科技最终帮助康熙完成大业,进一步加深了他利用和学习西学的决心。继南怀仁后,更多的传教士因所专长的西学得到召见。而康熙爷的兴趣,更是扩展到了医学、地理、音乐等方面,在这种影响下,当时各类西方科技先后传入中国。
当然康熙最热爱的还是数学,他从初等几何开始学起,一直学完了巴蒂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他的数学知识让当朝的数学大家梅文鼎惊叹不已。而对医学的兴趣则源于康熙自身的一次疟疾,当时患病后,御医们束手无策,最终传教士们送来了奎宁,使得他迅速康复,康熙自然啧啧称奇,花功夫去研究。
另外,康熙还喜欢摆弄各种仪器,于是各地官员费尽心思搜罗各类西方仪器进献入宫,据当时传教士的记载,康熙对这些计算仪器的使用烂熟于心。皇帝对西学的热衷,让西学似乎粘上某种“帝王之学”的光环,毕竟康熙不光自己学,他还将自认为有用的知识传授给皇子们。
上行下效,朝臣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光地。他曾公开表示,因为皇帝喜欢历学,民间就越来越重视了。他在直隶学政和巡抚任上就招揽了许多对历算科学有兴趣的学士,后来都成为编撰 《历律渊源》与 《历象考成》 的骨干人才。
三、万事都一句:“总与天朝无涉”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康熙时代,中国已经这么开放,那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有没有黑我大清呢?
还真没有,因为随着康乾盛世的结束,大清逐渐闭关锁国。
清王朝看世界的眼光,真的变得越发的短视和昏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喝茶。
当时嘉庆皇帝曾与一个大臣有过如下的对话:嘉庆问:英咕利是否富强?大臣答:彼国在西洋诸国中称大,故是强国。至于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
嘉庆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人从中国买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说明他们富是沾了中国的光?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英国就会穷死。
嘉庆听完连声称是。你看,这个时候清朝君臣都自大地认为,如果不给英国人茶叶,他们就要死翘翘。
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那些顽固不化因循守旧的大臣的想法,事实上,就连已经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在给英国国王的书信里,也写着近乎一样的话:“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什么意思,就是像茶叶和大黄(中药名),这些可都是你们每天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呀。想想看,如果中国单单是为了谋利而不顾及为害,不卖给你们,你们恐怕活都活不下去?
要知道,这还是林则徐在充分研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后,得出来的认识啊。
放在那些成天认为自身“天朝上国”的普通官员身上,那只能是更闭塞。比如1808年的英法战争波及到中国,英国都占领了澳门了,两广总督吴熊光却仅仅上奏称,英法两国在海外相争难以得实,请求进一步密访具奏。嘉庆帝批道:“总与天朝无涉。”你看这对君臣,得有多消极怠工啊,都占了你的地了,一个说“难以得实”,一个说“总与天朝无涉”。这充分说明了,那个时候的大清朝,真是消极保守,对世界形势漠不关心,完全无视别的国家和文明。
四、眼见为实?林则徐却犯下致命错误
再说回林则徐,真必须承认“开眼看世界”的他,学习态度没的说。当时他主动找来《澳门月报》《世界地理大全》等外国资料,夜以继日的翻译学习,甚至还一板一眼学起了外语。期间他组织编纂的《四洲志》,成了近代中国人看世界的桥梁。甚至他的老朋友魏源,正是以此为基础才完成了《海国图志》。
态度肯定是端正的,但从学习成果来看,林则徐的“包袱”实在是太重,导致他获得太多半吊子理论和知识,那是相当的“辣眼睛”。
除了所谓“茶叶大黄决定论”之外,他曾以为美国“并无国主,只分置二十四头人,碍难遍行传檄”,甚至还一度把土耳其当成美国的一部分。而在军事武器环节,也有错到离谱之处,比如他确实看到了西方舰船火炮的威力,极力引进相关装备,但另一方面又固执地认定:英国战舰“兵船笨重”,“只能取胜于外洋”,一旦进了中国的内河,船坚炮利就彻底完蛋,此时出兵,管保杀他个落花流水。
甚至,就在鸦片战争打响前夜,林则徐还闹出一个大笑话。
1839年的12月,一艘名为“郴达”号的英国商船在琼州文昌县遭风遇难,船上的幸存者为中国军民所搭救,被送到广州后得到林则徐的召见。幸存者之一英国医生喜尔有着这样生动的记录,他发现林“似乎对我们的军官特别感兴趣,让他的幕僚领着军官绕了一圈,一时走这个方向,一时走向另一个方向。他戴起眼镜好好看他的形状,连喊‘嘿呦’”。
林则徐实际上是在观察英国军官的步伐,因为那时候清朝人普遍认为洋人登陆后双腿屈伸不便,不善陆战。
令人捧腹的是,这样一次近距离观察后,林则徐上奏称:“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样一位拥有大智慧,战略思维如此超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就因为固有的偏见所干扰,竟然把英国军官的绑腿,看成是膝盖不可弯曲的道具。你看,何止刘罗锅这么看,林则徐也认为英国兵真的有生理缺陷。
但这样的失误是致命的,直接导致林则徐形成一个错判:我们的士兵只要靠近打肉搏战,灭这帮“残废洋兵”是砍瓜切菜。最终,那场炮火连天的鸦片战争,肆意横行珠江河道的英国船,战术动作娴熟的英国兵证明了:任何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无知与偏见买单?
所以,电视剧刘罗锅里的那一幕也许是虚构的,但确实是当时清王朝官员“世界观”的缩影。还有一点,清朝官员的昏聩,不止是妄自尊大,更因为搪塞成风,官员们人浮于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以说,低效与无知,才是鸦片战争前的大清官场,最鲜明的写照。
参考资料:庞乃明《开放意识的萌动》、熊剑峰《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演变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韩琦 詹嘉玲《康熙时代西方数学在宫廷的传播》、闫大伟《康熙的西学观探析》、高燕《论康熙的西学观及对西学东渐的影响》、常筑《论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根源及其教训》、蒋耘《清朝从闭关锁国到派遣驻外使节的漫漫长路》、赖漂漂《试比较18至19世纪中期中日官方对西方情报的搜集》、赵晖《西学东渐与清代前期数学》、张嵚《徐开眼看世界,竟还没明朝人看得准?》
往日文章精选:
原标题:《《宰相刘罗锅》里的搞笑一幕,康熙看了要打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