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河治理简史,从治理流派到思想传承

2020-09-02 07: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段棒棒 方塘智库 来自专辑重新发现黄河

文丨段棒棒(方塘智库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见习研究员)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本上一直在黄河流域,纵使后期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但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国都,也大多设置在北方黄河流域,比如八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开封、郑州,看一看这里的殷墟遗址、大明宫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等,便知道黄河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但同时,黄河决溢改道也给两岸民众造成了深重灾难,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趋利避害,并在与水患搏斗中逐渐加深了对黄河的认识,提高了治理黄河的技术和思想。比如历史上围绕黄河水利开发的农田灌溉、漕运交通,围绕黄河水患治理的黄河堵口、堤防加固等技术一步步迈上了新台阶。这里,我们试图分析黄河治理的几大流派,以此探讨黄河治理思想的演变过程,并尝试把握未来黄河治理的发展道路。

1

从黄河河道变迁看黄河治理的几大流派

面对浩浩汤汤的黄河水,李白发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慨,王之涣则用笔写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壮丽。尽管描绘黄河的诗词很美,但其实对黄河源头的考察,却是几经曲折才最终确定了卡日曲作为黄河正源的地位。黄河探源过程已经如此曲折,而研究频繁变迁的黄河河道与之相比则更为复杂。

从发生频次和影响上看,历史上黄河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华北平原,而伴随着黄河决口改道的泥沙一定程度上再造了当地的地势地貌,比如大陆泽、大野泽等湖泊的消失,河南开封古城、河北巨鹿古城、山东巨野古城等的湮没。同时,黄河入海口的位置也几经变化,如今许多地方的古贝壳堤便是这一见证,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黄河的摆动范围南到淮河、北到海河,而由此形成的黄淮海平原,可以整体上看作黄河的大三角洲。此外,在上游的银川平原、河套平原,中游的禹门口至潼关段、孟津至武陟段,黄河河道都有过较大幅度的摆动。

黄河河道变迁的制约因素主要为水、沙二物,通过定量分析黄河上、中、下游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可知,当水少沙多,径流量不足以承载泥沙的输送功能时,泥沙便会层层淤泥在河道内,从而在某个狂风暴雨引起河水暴涨的时辰,导致河堤决口。当堵口工程无法立即实现,原有河道内径流量进一步减少,则下游泥沙淤泥便会进一步加剧,枯水季的泥沙淤积与此同理,由此可知泥沙淤积与黄河改道形成了恶性循环。

黄河改道是黄河决口的必然结果,而黄河治理则是为了避免黄河改道,所以讨论黄河治理总也绕不开黄河河道。从黄河河道变迁的角度来看,黄河治理分为疏导与壅障两种方式,且两者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在具体治河项目中奏效,只是面对不同的情况,两者需要互为主次而已。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黄河治理技术的演化,壅障后来演变为系统性堤防,内容包括筑堤的土质选择、堤防的植树方式等等,明代专门针对堤防成立了“四防二守”制度,这表明人们治理黄河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开始发挥作用。堤防虽不是治理黄河最理想的手段,但在历史进程中,却是使用范围最普遍、最为实际可行以及最具有直接效益的治河方法。

黄河决口的直接原因是水势过大,水龙直接冲破堤防所致,而从水势疏导的角度来看,黄河治理可分为独流派和分流派。分流派采取的方式是多开水道,以求分杀水势,降低洪水决堤的风险。但长时间来看,河水分流却导致河道内水流减缓,进一步陷入泥沙淤积与河道变迁的恶性循环。故而,分流只可作为临时性泄洪通道,以抢救险情,而不适合作为普遍性的治河策略。

独流派则是选取一条河道,主要是疏导河道泥沙、加固堤防,以避免河道变迁与河水横流的危害。独流派后来演变为治沙派,主张治水与治沙同时进行,力求通过标本兼治跳出泥沙淤积与河道变迁的恶性循环,标志性代表便是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以及为解决泥沙问题而普遍采用的固堤放淤技术。

从分流派、独流派到治沙派,人们对黄河决口原因的探讨虽然得到了加深,但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即黄河泥沙为什么会在中下游增多。据考证,黄土高原本来植被生长良好,但随着汉唐以来中原民族向黄土高原的迁徙与开垦,才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具体包括前期出于打仗目的的军屯、后期人口自然流动的民屯,以及在国家税收优惠激励下的商屯,由此导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变,并最终引起黄河泥沙量的激增。

可能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清代中期的胡定提出了“汰沙澄源”的思想(淘汰泥沙以澄清水源),即治理中游泥沙流失的水土保持方案(简称为全河派)。以往的黄河治理都是哪里有问题,就针对哪里解决,而全河派则从泥沙为什么产生的角度着手,在完善下游防洪措施的同时,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来控制中游水土流失,并逐渐达到治理黄河泥沙的问题。现如今,这已成为黄河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此外,不得不提的便是历史上虽然从来没有真正施行过,但呼声一直存在的主动为黄河改道(简称为“改道派”)。由于黄河的危害性便是频繁决口改道,而与其被迫等待决口,不如主动出击规划选择,这样既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还能通过预先研究地势以规划更为合理的河道。改道派的代表理论则是贾让的治河三策,从其避开泥沙淤积问题不谈来看颇有些不着边际的味道,但从水流就下的特性以及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来看,规划一条合理的河道的确是治理黄河的首要前提,只不过要辅之以泥沙治理而已。

在我们看来,依河而居的先民们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渐渐熟悉了黄河的脾气秉性,逐渐认识到黄河决口的直接原因是河道承载力不足,而河道承载力不足又系由水沙比例失调导致泥沙长年累月淤积引起,水沙比例失调的背后则是环境生态失衡引起的水土流失。正是在这波折动荡的生活中与水搏斗的过程,使得人们提高了治理水患的思想,并运用聪明才智尽可能化害为利。

2

新时代黄河治理的思想传承与未来发展

历史上,基于黄河开凿的水利灌溉工程、漕运系统有效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我们要秉持持续深化黄河治理的理念,加大黄河治理力度,力求这条黄金水道在未来彻底地化害为利。

历史上治理黄河的措施大多只针对一点,很少对水患背后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考虑。等到清代中期“汰沙澄源”的观点出现后,朝廷却以前朝无此先例而搁置,但事实证明,这一方案极为前卫。以前的水患治理都是探讨怎么解决水势过大、泥沙过多等已经出现的问题,而这一方案则透过水患的本质直达生态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从而倒推出欲要解决泥沙过多,必须解决水土流失,从而选择水土涵养的生态治理道路。

新时代背景下,这一生态治理思想经过发展演变,已经成为当今河流治理的普遍做法,且已被大众熟知和接受,全流域的生态保护也成为保障黄河长期稳定的有效措施。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到共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模式,生态治理现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黄河治理技术越来越先进,涉及黄河治理的工程也越来越完善。大众最为熟知的便是为了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而建造的水库,比如长江上的三峡水库、葛洲坝水库;黄河上的龙羊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水库一般建立在河道狭窄、地势落差较大的河段,通过蓄洪调水以平衡丰枯水季的水量,保持下游河道水势,以减少甚至清除淤积的泥沙,同时还巧妙利用地势落差实现了水利发电。关于水库的争议很多,但若是从黄河治理的角度来看,水库解决了水少、水多、泥沙淤积的问题,因而确实是一项综合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

由于我国地势呈现三级阶梯状分布,黄河上中下游的区位优势均不相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为避免黄河流域产业趋同导致的区域同质化竞争,各省市(区)应立足各自的区位优势选择发展道路,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同时,力求形成区域差异化竞争,甚至是产业协同和互补。

在我们看来,泥沙淤积和河水就下的特点决定了来回游荡的黄河河道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现有黄河下游水位的高度决定了河道的选择与重新规划具有逻辑的正当性,随着未来交通条件的便利、房屋建筑的富足、甚至于大规模移民,人们生活流动性将会更大,贾让治河三策中的上策——河道规划将重新具有现实可行性。

随着未来高新科技的进步与治水理念的成熟,无论是采取河道优化,还是深度清理现有河道泥沙,亦或是两者兼而行之,黄河治理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围绕黄河资源的利益分配与利益纠纷必将成为影响黄河治理的最关键变量。

参考文献:

辛德勇.黄河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2013.6重印)

相关阅读

原标题:《黄河治理简史丨从治理流派到思想传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