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研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一体化?打造多层次合作平台

刘云中
2020-09-09 13:57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2019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为实现发展目标,要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具有的基础,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制度差异是影响一体化的最大区情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珠三角九市。与其它湾区相比,粤港澳湾区的首要特点是湾区内部存在的制度差异,即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和三种法律制度。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是在WTO中存在的单独关税区,虽不享有国家主权,但在WTO框架内可以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享有与国家同样的权利,承担同样的义务。香港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而澳元执行与港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港币和澳币为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执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内地执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香港是英美法系,澳门是大陆法系。其中至为关键的管辖权和终审权话题非常复杂,但无论如何,香港和澳门享有不同于内地的司法权。

粤港澳大湾区特定的制度环境以及地理上的紧密联系带来了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首先是总量上的差异,例如澳门在面积和人口方面都明显小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其它城市,经济总量上,香港、广州和最小的肇庆有10倍之差;其次是在人均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人均GDP计算,最高的澳门为最低的肇庆的10倍,即使在地理上邻近的港深之间,其人均GDP也相差一倍以上;第三,经济效率存在差异,以地均GDP计算,即使不考虑面积较小的澳门,香港的地均GDP是深圳的1.8倍(详见表1)。

表1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差异

附注:2018年数据,来自wind。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经济结构也有很大的差异,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第二产业和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的巨大差异。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香港第二产业和制造业的占比分别为7.2%和1.1%,澳门第二产业和制造业的占比分别为6.6%和0.6%,这远低于内地珠三角9个城市中占比最低的广州市,其相应数据分别为27.5%和25.1%。这个结构上的差异反映了港澳尤其是香港作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职能,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制造业分工的结果。

二、多中心空间结构使一体化面临多种流向

在世界著名的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非常突出。纽约和东京大湾区实际上是以纽约和东京为核心的单中心结构,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是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旧金山、奥克兰和圣何塞3座入选观察全球城市网络研究中心(GaWC)世界城市的排名,但旧金山湾区的对外交通以及国际经贸联系仍然需要通过旧金山,旧金山的相对作用和地位很高。在粤港澳大湾区则有香港、广州、深圳和澳门4座城市入选,其中香港的排名一直靠前,但深圳、广州由于其金融服务业所带来的全球连通性,排名迅速上升。

机场的吞吐量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一点,在全球50大机场中,广州和香港均为吞吐量在七千万以上的枢纽机场,深圳也位列吞吐量五千万的枢纽机场,其它湾区则除了其核心城市机场外,都没有其它城市的机场进入全球50大机场,都不具有典型的多中心结构。多个处于世界前列的城市使得大湾区面临多种空间流的复杂性,据王世福等利用2019年腾讯位置数据分析,在工作日,香港与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人口流动只有香港与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流动的一半,而大湾区的珠三角内部存在强联系的城市人口流动网络,主要是“广州-东莞-深圳”以及“广州-佛山”之间,港澳与湾区其他城市的人口流动规模并不大。

三、应有更多样化的目标和任务

区域一体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就其状态而言是指不同地方的行为主体的制度环境乃至供求关系是相同的,就其过程而言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经济边界逐步消失。细分起来,区域一体化在区域发展研究语境中有两个指向,第一个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指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或关税区)逐步让渡部分甚至全部经济主权,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并形成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的过程,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是欧洲联盟。第二个属于(一国内部)区域经济学或者空间经济学的范畴,通常在国土范围大、国内各个地区之间差异大的国家内,讨论比较多。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和区域政策讨论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扩大内需,缩小地区间差距,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形成良好的国土空间经济秩序等。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联通、政府间协议、制度建设和整合等多种形式和阶段。

区域一体化是区域政策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实现真正的区域一体化需要较高的条件,在国内的政策实践中,实施一体化的区域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和都市圈,如广东省2010年出台的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2019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第一个国家战略意义上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公共政策,从规划的目标和内容看,除了硬件的基础设施和创新产业外,还对应着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是高度一体化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涉及了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两个范畴。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在国际经济学范畴中是多个不同关税区的相对独立经济体的一体化发展,这就包括了贸易、投资、关税及非关税措施、相关货币财政金融等宏观调节政策的相互协同和一体化发展的内容。在区域经济学范畴中则是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相似的要求,包括基础设施、创新产业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整合,与国际经济学范畴不同的是,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则会更多聚焦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财政政策,而不是在货币政策和司法制度等与行政主权关联的内容。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具有其它国内区域不同的更具有多样化的目标、任务和路径。

四、重点建设各类合作平台促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应从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两个范畴来思考。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应该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发挥地区优势,塑造新型文化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还需要在货币、贸易、司法和行政等方面的政策及制度协调取得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制度和体制优势一方面是在整个湾区范围加强设施的“硬联通”和机制的“软联通”,大湾区内,在保持各自制度特征的基础上,做到不同制度的特点在空间上的相互结合,使制度差异带来的红利在更广阔的区域内释放;另一方面是在重点地区打造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在合作平台内做好制度和机制设计,促进各种要素的流动和融合发展,通过抓好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重要载体,打造粤港澳三地紧密合作的结合点和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措施也是多方面的,其中,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是促进大湾区一体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如前所述,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于国内其它区域一体化发展地区,有着“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等多个特性,既有国际经济学也有区域经济学的一体化涵义。很多一体化内容和措施需要在大湾区范围内逐步分阶段地尝试、改革和实施,这就对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提出了现实需求。这样做既可以发挥不同区域在制度方面差异的优势,也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从珠三角的发展历程来看,粤港澳的紧密联系就是充分发挥不同体制和制度优势,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如早期的中英街、产业园区和经济特区。

发挥制度优势,在合作发展平台进行多方面的试点和改革尝试。合作发展平台的选择可以是“9+2”城市之间的两两合作打造,也可以是多个城市之间的合作。合作发展平台的空间安排既可以在广东省的9个城市,也可以在港澳地区。最基本的合作内容是先着重产业合作,搭建企业和产业间在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然后可延伸至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合作,进而进行人员交流往来的紧密合作。经过合作发展平台的摸索之后,可以进行行政、司法等制度方面的合作,探索逐步形成完全一体的行政司法等制度环境。

五、依据战略定位构建多层次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都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不同层次的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尝试和完成。

1、建设功能齐全、具有全局重要性的合作发展平台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发展战略是突出极点带动,即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可见,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及其都市圈一体化空间范围是带动大湾区发展的极点,因此,要在这4个中心城市建设功能齐全、具有全局重要性的合作发展平台。具体而言,这主要有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功能区、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这一范围也与总面积约为116平方公里的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相似。

在香港范围内,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和毗邻的深圳科创园区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落马洲河套是1990年代末,港深两地政府进行深圳河治理工程后,新旧河道之间形成一个曲流(又称河曲)区域,拨归香港管理。在现有的大湾区规划纲要的规划期内,香港一侧的合作示范区先确定在落马洲河套地区,符合渐进的行动规律,未来随着一体化的推进,可以在香港其它地区例如新界选择1-2个合作发展平台,进行更为全面的、广泛涉及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范畴的一体化政策措施改革。

关于在香港合作发展平台的一体化示范内容,除了在科技创新研发之外,有必要较多关注高端的制造业或制造环节的推进。香港的经济结构已高度服务业化,制造业的占比非常低,不仅和中国内地城市相比较低,和新加坡这样的城市经济体相比也是如此。按照就业计算,2015年香港的制造业就业占比为3%,新加坡为11.1%,按照增加值计算,2017年香港的制造业占比为1.1%,新加坡为17.9%。过低的制造业占比可能会对经济就业的稳定性以及研发投入产生影响。以新加坡的数据为例, 2010-2016年新加坡私人部门中的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是服务业的3.56倍。因此,在香港的合作发展平台有必要关注制造业的发展。

2、在珠三角内各城市建设功能多样、分布广泛、不同层面的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内的9个城市有着各具特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推进粤港澳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城市定位,构建功能多样、分布广泛的珠三角内不同城市不同层面的合作发展平台。

通过对经济规模、创新能力、宜居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对珠三角九市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划分为4个层级:第一层级深圳、广州,第二层级珠海、佛山、东莞,第三层级中山,第四层级肇庆、惠州、江门,在不同层级的城市中设置不同功能的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具体而言,可以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佛山南海区、江门银湖湾滨海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惠州大亚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肇庆新区等地进行合作示范,共同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在更多、更广泛的合作示范平台中,按照宜居生活、创新活力、产业合作、教育医疗、司法行政等不同内容,设定探索示范合作内容的类型,为未来粤港澳“9+2”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全面一体化发展积累不同层面的经验。

 (作者刘云中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