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朱恒源:“范式变迁”会带来后发国家兴起的机会 | 清华经管说

2020-09-01 09: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作者朱恒源

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本公共平台是由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的校园理论学习和文化交流平台,主要栏目包括:理论聚焦、校园动态、清华史苑、清华风物、良师益友等。

中国经济经历了近4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连续跨越了贫困陷阱,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万美元的水平。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中国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学界的共识是,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发展,就要由以往的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便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才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

药方就是创新:把经济发展由更多地依靠土地、劳动力等基础要素的投入,转移到依靠创新上来。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这个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后发国家必然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在与发达国家的创新竞争中,后发国家如何才能从追赶到超越,实现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呢?

历史经验表明,“范式变迁”会带来后发国家兴起的机会。

何为范式变迁

物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电子跃迁,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处于不同的能级轨道上,处于低能级轨道的电子,吸收足够的能量,就能够跃迁到新的高能级轨道上。类似地,经济发展中,每当遇到产业革命的时候,也会面临不同的范式轨道的转换,也可以称之为“技术—经济范式的变迁”。

所谓“技术—经济范式的变迁”,是指在若干通用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后,相互关联的“技术族群”出现大规模创新,形成相互关联的市场、产品、工艺、技术、组织和管理创新的组合,开辟若干不同寻常的投资和盈利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们在技术路线、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以及管理上开展一系列创新。这些创新彼此影响、反馈循环、持续演进,向社会的各个产业渗透,并最终改变产业形态、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体系,其影响进一步扩展到经济的方方面面,并最终改变社会—制度结构,导致新的产业革命。

在人类产业发展历史上,此前由范式变迁引发的产业革命有三次:机械化革命、电气化革命和信息化革命。每一次产业革命引发范式转移时,都给后发国家提供了机会。第一次产业革命时的英国,第二次产业革命时的美国,第三次产业革命时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经济体,都是借助新产业革命的机会,向新产业范式转型,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跃迁。

智能化革命来袭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在全球初露端倪。这是一场基于智能化的产业革命,以巨大的需求规模做支撑,足够多样化的产业网络节点为基础,生产设施在社会中网状分布,产能被多个商业主体共享,从而既能大规模生产、又能按需定制。最终将形成一个全新的、用新型互联网技术连接的、辐射全球的产业网络,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社会形成智能化生产、个性化消费的新范式。

技术内嵌于已有的社会结构之中,并且通过企业家的创新,创造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催生一系列新产品、新行业。这些新产品新行业的诞生,必然会促使社会组织、冲突协调等产业和社会治理机制随之改进,从而根本上推动人类进入智能化社会。

所有国家和经济体,无论转型早晚、快慢,最终都将卷入这场产业范式变迁的大潮流中,而这次产业革命,也为后发经济体提供了一个从追赶跃迁至领先行列的机会窗口。

中国产业智能化转型的起点

在经济转轨的当下,我们能否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我们认为,中国抓住智能化产业转型的机遇,有这样几个有利条件。

首先,在这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的时候,中国刚刚完成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型。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比较均衡,还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体系。与其它国家相比,我们的产业结构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这意味着几乎所有领域的技术创新,都可以形成与中国制造能力的连接。

其次,在产业转型之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科技起飞。中国的研发强度在2000年首次超过1%,到2013年就超过2%。2018年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19%,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研发投入国。如今,中国是全球研发工程师最多的国家,专利和科技论文产出在全球名列前茅,尽管质量和人均水平还有待提高,但这无疑是中国产业中所蕴涵的巨大的创新能力要素。这些能力要素发挥出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应用和市场,就能极大地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

第三,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具有规模巨大、同时差异巨大的市场需求。产业革命虽然发端于技术,但技术落地却离不开具体的市场需求与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产业革命发生时,相对于原有的社会结构来讲,技术都是过剩的,市场需求因而成为稀缺资源。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产业革命发生时,创新要素往往是围绕需求活跃区域聚集的。中国市场上这种巨大而多样化的需求,将提供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让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升级路径都可以得到探索、试验。

最后,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络,基本完成了消费端的数据化迁移。通过这一过程,我们积累了庞大的数字技术使用人群,有用新的信息技术对产业进行改造的经验,以及行之有效的产业创新系统。把这个系统与中国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相结合,使新的智能化技术由消费端向产业端迁移,完成对供给端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将助推产业范式变迁的实现。

“技术—经济范式迁移”是后发经济体从追赶跃迁至领先行列的机会窗口,当前正在发生的这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革命,正是中国实现经济新跃迁的历史性机遇。

教授简介

朱恒源

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动态环境下的产业转型和企业战略,创新和创业;他和杨斌教授一起发展了战略节奏理论,提出“PRE-M Model”的战略分析框架,诠释如何在动态复杂的商业环境把握战略节奏。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R & D Management,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以及《管理世界》、《技术经济与数量经济研究》等期刊上。

曾入选容闳技术管理学者、桑坦德创业教育学者、富布莱特学者等。撰写大量企业实践的案例,有近二十篇案例收录至哈佛案例库、百森商学院案例库以及清华经管案例库。出版教材《创业八讲》、专著《战略节奏:在动荡的商业世界超越竞争》、《跃迁:中国制造的未来十年》等。

授课对象涵盖本科生、研究生、MBA、EMBA和高层管理者,是经管学院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多次获得清华大学、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奖项。

清华经管说

内容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原标题:《朱恒源:“范式变迁”会带来后发国家兴起的机会 | 清华经管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