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建立与区域发展功能相适应的绿色产业体系

龙门发布
2020-08-31 10: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龙门“大山经济”发展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布局,将龙门定位为北部生态区,要求走生态型绿色发展道路,构建北部生态屏障,为龙门勾勒了一幅绿水青山的“龙门山居图”。市委创造性提出“大山经济”发展思路,为龙门加快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

近期,市委政研室调研组在龙门调研发现,近年来,龙门厚植全域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爱山、护山、养山、壮山”,以生态保护为统领,以康养旅游为亮点,以民生福祉为标杆,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核心竞争力。调研组最终形成调研报告《龙门“大山经济”发展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以生态保护为统领

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绿色生态是龙门的最大特色。近年来,龙门县立足北部生态功能区发展定位,发挥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奋力谱写“大山经济”发展新篇章。

市委政研室调研组认为,“大山经济”基本内涵是绿色引领。龙门群山葱茏,植被丰富,物种多样,水网密布,极富生态开发潜力。龙门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屏障为目标,深耕全域绿色生态产业,建立形成高质量差异化发展新格局,具体做法有:

一是坚持农业生产有机化。龙门积极开展有机生态生产区试点工作,重点在龙城街道、平陵街道、龙田镇、龙江镇等4个产粮大镇建立1万亩耕地“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推动施行“有机肥+配方肥、缓控释肥、侧深施肥”技术示范行动,对果树、蔬菜作物严格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制定有机肥施用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度计划,通过科学施策,努力形成全域生态绿色化发展新态势。目前,全县共有79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标识(无公害农产品38个、有机产品35个、绿色食品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

二是推动农业产业园区化。龙门大力搭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着力构建起“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园区化发展。“龙门大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汇聚6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大户、17个家庭农场和22家粮食专业合作社,覆盖面积463平方公里,主导产业面积达到11万亩,打造成集聚加工、科研创新、生产示范、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龙田镇正在打造集“科普教育、生态休闲、种植体验、花卉观赏”于一体的兰花产业园,开发出“兰花种植+旅游+服务”产业融合业态,兰花种植规模达到1200亩,带动3个村开展兰花专业种植,每年均有200余万株出口到港澳、韩国等高端市场,产业规模效益十分明显。

三是推行农产经营品牌化。龙门坚持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举措,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振兴,打造了一大批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路溪均记现代农业种植产业基地占地面积1600亩,品种含菜心、芥兰、甜玉米、白菜、芥菜、奶白菜、辣椒、上海青等,年产蔬菜近万吨,因全程有机种植、产品口感好品质优、直供珠三角高端客户,实现田间到餐桌生态产品深度对接。“麻榨杨桃”具有30多年种植史,年产量达7000余万斤,产值达1.4亿元,2019年成功入选“粤字号”县域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成为远销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目前正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杨桃种植基地,不断扩大“麻榨杨桃”品牌影响力。

以康养旅游为亮点

抢占生态文旅融合新高地

“大山经济”根本动力是产业发展。康养旅游作为龙门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大山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市委政研室调研组认为,龙门创新实施“旅游+”和“+旅游”战略,大力发展温泉旅游、森林康养、中医养生新业态,抢占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新高地。

一是推动温泉旅游高端化,营造文旅融合新态势。为打造旅游产业大格局,龙门在学习借鉴日本、瑞士和德国温泉发展经验基础上,主动融合文化娱乐产业,创新“温泉+疗养+文娱”等方式,开发“节会搭台、旅游唱戏”发展模式,打响“龙门十三汤”全域旅游新品牌,集聚形成十字水、南昆山大观园、云顶、地派温泉、龙门铁泉、尚天然等一大批高端文旅项目,打造出“高颜值”旅游板块,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域”,2019年全年吸引来自大湾区超千万人次游客慕名而来,旅游收入达百亿元。投资78亿元的万城南昆山大健康文旅综合体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年客流量可达300万人次,将进一步提升龙门旅游核心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休闲养生的“龙门高地”将呼之欲出。

二是推动生态资源景观化,塑造乡村旅游打卡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龙门开辟“农业园区休闲化,休闲农业公园化”的农业景观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农业产业叠加生态养生、文化娱乐、休闲保健等功能,打造出一批“内涵丰富多元、产业特色鲜明、休闲观光一体、生态效益明显”的美丽乡村示范村。位于龙江镇沈村的非凡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主动融入“+旅游”元素,将部分农户闲置房屋修缮发展民宿,营造了一个绿树成荫、石磨茶趣、鸟语花香的田园村居氛围,成为极受游客追捧的网红打卡地。目前,全县4家农企被授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规模休闲观光农企达34家,蓝田乡为首个全域旅游示范镇,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达1200万人次。龙门“以景代品”变“一村一品”为“一村一景”,实现了美丽乡村破茧成蝶的蜕变。

三是推动康养保健个性化,打造中医服务示范区。作为我市南药种植重要基地,龙门依托中药材种植完善生命健康产业链,打造兼具避暑度假养生、生态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度假、个性医疗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康养业态。同时,通过深度挖掘中医药和温泉养生文化,延伸健康药材食材种植产业链,推进温泉热浴按摩、中医针灸、蒸汽浴、中草药浴等特色医疗康养服务,为龙门康养产业注入“强心剂”。广东君悦营养医学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发展未来生命健康产业,三年时间成功开发出20种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公司“君蓓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通过国家注册,成为全省首个获得批准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为龙门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按下了“快捷键”。

以民生福祉为标杆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

“大山经济”本质属性是民生经济。推动“大山经济”绿色发展,人民群众是主体,也是最大受益者。市委政研室调研组认为,龙门将绿色发展与民生福祉紧密结合,让老百姓体验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以产业引领带动农民致富。龙门以生态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户增产增收。路溪均记种植基地聘用农户参与生产,有效解决50余户农民就业难题,不少农户添置了私家车,开启驾车上班的城市生活模式,真正成了新时代的新型农民。麻榨镇万亩杨桃种植园覆盖10多个村的1300余户家庭,广大农户成为杨桃产业最大受益者,花开季节,村民时常笑称:自己年年都走“桃花运”。“麻榨杨桃”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丰收果”“幸福果”。

二是以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让新农村更具人性化,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龙门坚持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立“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乡村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对全县1877个自然村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美丽行动,完成1544公里村道硬化工程,6.5万户农户接通自来水,建设雨污分流管网302公里,建成污水终端处理设施243座,完成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建设工作,全县80%以上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美丽乡村真正实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好向往。

三是以精神文明创建营造和谐幸福家园。“大山经济”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龙门在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域推进文明创建行动,大力实施惠民“文化四馆”建设,打响西埔“中国好人村”品牌。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出新出彩”,广泛开展“送喜进村、送福到家”惠民活动,以文化凝聚力量,用文明滋养精神。深入挖掘本土民间艺术特色资源,以色彩绚丽、雅俗共赏的农民画展示新时代龙门的文明形象。截至目前,龙门已有485幅农民画作品入选中央文明办“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并被制作成宣传品在全国、全省展播。

有益启示和思考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新局面

“发展是硬道理,绿色是硬要求,协调是新境界。”市委政研室调研组认为,龙门“大山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和思考。

首先,遵循规律、创新思路,是“大山经济”走向特色发展之路的基本原则。“大山经济”是特色经济。市委从战略高度为龙门点出发展“大山经济”命题,龙门县摒弃唯GDP论英雄传统思维,从山区自然禀赋实际出发,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走稳走实全域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取得良好实效。这种立足自身实际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值得学习借鉴。

其次突出优势、打造亮点,是“大山经济”做优做强的根本路径。“大山经济”是生态经济。龙门依托独特生态优势,重点打造特色农优产品、高端温泉旅游等优质品牌,走上了一条适合自身高质量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之路,对于全市各区县发展具有研究参考价值。

再次共建共享、利民惠民,是“大山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山经济”是共享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龙门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以生态产业带动劳动就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新局面,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的绿色新路径。

发展山区经济之建议

坚定不移走全域生态绿色发展之路

发展“大山经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湾区北部生态发展区,是龙门落实“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布局,助力“双区”发展和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生动实践。市委政研室调研组认为,“惠州发展山区经济,可以循此规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之路。”具体有以下四个建议。

一要坚定不移走全域生态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市山区县应该找准各自在“一核一带一区”的发展方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建立与区域发展功能相适应的绿色产业体系。市里支持东西两翼建设特色生态产业带,整合南昆山、罗浮山、象头山、莲花山等大山自然资源,高标准打造罗浮山——南昆山百里生态长廊,引入国内外知名主题乐园或旅游企业入驻,打造大湾区地标性生态旅游目的地。博罗县应围绕生命健康产业,高标准建设“三生融合”经济圈,着力发展“三生”产业;惠东县可以整合莲花山脉、国有林场等片区的中医药资源,打造惠州重要南药种植基地;同时,整合山区旅游资源,打造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

二要坚定不移夯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根基。我市要对山体山貌、田园风光、乡村景色为主的生态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开发,把生态环境优势变成经济增长优势。惠东、龙门大数据园可以学习借鉴宁夏中卫市西部云基地集聚亚马逊、美利云、三大电信运营商等大数据龙头企业发展的做法,发展大型绿色数据中心。加快吸引落户一批高端大数据服务业进驻,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真正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三要坚定不移培植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新动力。“大山经济”是绿色生命健康新经济。要以绿色有机生产为切入点,提升特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农产品附加值,在供给高品质绿色健康产品的同时,实现经济价值的提升。我市山区县应切实利用好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推动创新绿色发展,打造众多类似龙门君悦营养医学有限公司省级生态示范工业园的成功案例。要切实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文旅企业的合作开发,创新开辟一条利用生态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四要坚定不移营造共建共享共赢新局面。我市山区县要勇于破除山区开发思想壁垒,积极主动搭建发展平台,探索建立山区经济资本化开发的新模式,实现与外部市场资源的深度对接,推动山区资源资产化。可以考虑综合山区自然、人文、环境等要素资源,对罗浮山——南昆山、莲花山——白盆珠组团进行统一片区规划,按片区资产打包对外推介,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注入开发,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推动山区跨越发展,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生态发展新路。

●来源:惠州日报●

原标题:《建立与区域发展功能相适应的绿色产业体系》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