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跟着诗词游武威(19)|| 夏五游莲花山

2020-08-31 19: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 ∞ 邀你吟诵《凉州词》 ∞ ∞

一个人诵读,一种味道

细细品味文字间的那一份感触

用你最深情的诵读

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作者简介:张玿美,字昆岩,清凉州府(今甘肃武威市)人。康熙时为廪生,雍正元年(1723年)应孝廉方正科荐举,授广东惠来知县,继升廉州知府、广州雷琼道。主编有《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另有《濯砚堂诗钞》。

莲花山,八峰环峙,若莲绽放,镶嵌在祁连山坳,佛佗西来,端坐莲台,俯视着山下红尘烟火,长长久久地护佑着一域水土,一方绿洲,也护佑着凉州十万人家。

一座山,因何与佛有缘;一座山,怎样盈满禅意;一座山,蕴含什么文化。走进凉州莲花山,仿佛找寻遗落在大山深处的秘笈,追溯古老部落的图腾,仰望远古时代的文化,亦仿佛进入一方圣洁的菩提圣境,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自然造化的神奇,也让你的心随着空灵的禅意流淌。

莲花山,位于武威凉州区松树镇科畦村,距武威城西十三公里处,呈西北——东南走向,方圆约五华里,属河西走廊祁连山冷龙岭一段余脉,历史以来以佛道诸神共融一山而闻名遐迩。经历了千年风雨洗涤的凉州莲花山,也许曾经被世人遗忘,如今又被世人追寻。

驼铃已逐漠风云,佛佗又随天马来。山因似莲而奇,风景殊异;佛因莲而居,布道千载。古木蓊郁,禅意幽深,香火弥漫,瓦当如黛,这里承载了无尽的人文遗存和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八瓣莲花山 佛道交融的圣境

天界莲花洒落红尘,祁连捧出人间奇葩。莲,源于自然,沐春秋洗礼,汲日月精华,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在佛的眼里,一草一木皆有情,一花一叶总关禅。佛佗所居的地方,那怕山穷水尽,寸草不生,因了佛的到来,都有了禅意,有了慈悲。花落无言,流水不语,时光流转,云水千年,于是莲花山便成了佛的乐土、禅的道场。

神奇的传说总让人感动盈怀、追寻不已。古时传说,上古时期,巍巍祁连山白雪皑皑,荒凉寥落,鸟雀不飞,人迹罕至。仙界接引道人和元始无尊(一说白衣菩萨)要择一处人间仙境,就把灵山上的一朵千年白莲抛向红尘,意为白莲下凡,万民翻身。离开三千天界,吮饮祁连雪水,莲花盛开,带来世间祥和,保得凉州一方平宁。

千百年来,佛与莲做了莫逆之交,简静度日。凉州莲花山上,万佛端坐在莲台之上,诵经参禅,点化众生。佛对世间游走的万物生灵,施予慈爱,不论贵贱富穷。为了万物众生少受煎熬之苦,免去无为的轮回。曾几何时,佛游历在凉州山川大地,爱上这里一抹遗世独立的清凉,淡然安逸,布道度化,和一株莲开始了漫长又清澈的灵魂对话、永恒相守。

莲花久在仙界,早已具有灵性,它随白云飘浮,选择人间的一处净土作为安身之处。最终,莲花落在了祁连山北麓的山间,化作了奇峰环列的莲花山。随即元始天尊也不甘落后,便在莲花山上撒下了千姿百态的鲜花草木,布云播雨,莲花山朗润起来了,水活起来了,草长出来了,也引来了凤凰、孔雀、百灵鸟和虎、鹿、猿等各种禽兽,一时莲花山白云悠悠,流水淙淙,林木葱笼,花香鸟语,猿啸鹿鸣,成了佛、道两家的人间仙境。

还有一传说,释迦牟尼佛和元始天尊相约,驾云同去天宫与玉皇大帝共商三界事宜,二仙来到凉州地界的祁连山中端,见这里山势雄伟,奇峰环列,层峦叠嶂,沟壑幽深,周围险峰有序排列,犹如盛开的八瓣青莲。山上草木繁茂,山间流水潺潺,山下沃野千里,山之清静幽雅,风光旖旎,野之阡陌纵横,麦黍飘香,恰似佛之百衲袈裟。二仙不约而同地发出:“真乃人间仙境也”的感叹。三日后,议事结束,如来佛祖和元始天尊从原路返回,都想再睹此方山水,来到凉州地界后正在极目寻找,只见一座山头上砖木堆积,像要大兴土木。二仙便按落云头打探,得知这座山是凉州西南面的老爷山,山上堆放的砖、木、瓦是当地佛道信士弟子所筹,正欲建寺庙、道观于此山。二仙大悦,商议道:“与老爷山毗邻的山形似莲花,山清水秀,山川相连,建寺庙、道观还是选址于此山最宜。二仙不谋而合,决意将老爷山堆放的建材移至莲花山,以引导佛、道弟子将寺、观建于莲花山。当晚四更,元始天尊在老爷山施展法术输送建材,如来佛祖在莲花山接引堆放,并分别按用材计划堆放于各个”莲花瓣“上,便各自驾云回灵山和昆仑山去了。次日拂晓,凉州佛道弟子带着工匠上老爷山准备开工,却发现前几日兴师动众搬运到山上的砖木瓦当都不翼而飞了,于是四散寻找,直到红日当头,才在莲花山上找到了所有材料。众佛道弟子恍然醒悟:数量如此繁多的建筑材料一夜之间从老爷山移放到莲花山上,且堆放有序,绝非人力而为,定是天意。于是当即举行开工仪式,进行修建。奇怪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如需削平某一山头,或在半山腰拓出一块平台,只要白天未完成的工序,到第二天一早都能按设计要求自行完成。若岩石坚不可摧或有巨石挡道,经过一夜则坚岩铲除、巨石搬家。所有工程按原来设计的造型、结构建造,耗时两年半,建成了今日集佛教、道教共存一山的超大型建筑群。

根据史料记载,莲花山上的寺院,始建于汉末,到唐朝时,共有寺院、道观72处,亭榭楼阁、僧房塔舍等建筑999间,供奉有古印度佛缘,藏传佛教佛缘,出自阐教截教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三百六十五路邪神的庞大体系佛道诸神诸佛庙宇道观,气势恢宏,巍伟壮观,莲花山金顶塔佛光闪烁,香烟缭绕,佛事不断,鼎盛不衰。

莲花山原有寺院名灵岩寺,元改名为正光寺,明时改为善应寺,善应寺即莲花寺。寺庙依山而建,殿宇相望,规模宏伟,环境优美,山泉秀丽,景色宜人;佛、道塑像壮严,栩栩如生;壁画技艺高超,线条流畅自如;门柱匾额,书法挺拔俊秀,艺术价值极高。现存遗址佛教有善应寺即莲花寺、莲花殿、达摩庵、极乐宫、西竺寺、药师佛殿、弥勒殿、燃灯古佛殿、准提殿、无量殿、观音殿、眼光殿、转轮殿、大势至殿、三圣殿、韦驮殿、百塔寺、大观音殿、小观音殿、大悲阁、白衣洞、佛塔殿、接引寺、文殊洞、普贤洞、小须弥洞、五百罗汉殿、比丘殿等。道教有玉皇阁、长生大帝阁、天皇大帝殿、北极太皇大帝殿、后土地祇殿、五龙宫、上台子殿、药王殿、华陀殿、南斗六星殿、三教殿、牛王马祖殿、三皇殿、三山五岳殿、雷部殿、火部殿、瘟部殿、北极四圣殿、玄坛真君殿、四大天王殿、三宫殿、孤魂殿、四海龙王殿、雷祖殿、娘娘殿、七星殿、土地殿、十二元辰殿、鬼王殿、土地祠、黑虎财神殿、三星殿、油驮殿、春秋阁、痘部殿、木帮殿、三霄殿、新百子阁、旧百子阁、文昌宫、魁星阁、五方五老殿、王母殿、无生老母殿、地母殿、分水将军殿、灵宫殿、老君洞、功德殿、三官大帝殿、四大天师殿、八仙阁等。另有上朝阳洞、下朝阳洞、哼哈二将殿、上天桥、玉带桥、关煞洞、头天门、二天门、上天门等设施建筑。现存文物古迹有金顶塔、上天桥、玉带桥、兽文石等。

金顶塔,仿印度楼阁式古建筑,为八角七级砖塔,角角翘檐上都挂有风铃,顶有陶制古刹,塔有佛像。天气睛朗时,站在城内向西南眺望,塔身隐约可见。根据当地人介绍,登顶的人,绕塔三周,便可消灾驱病,百事顺心。

药王泉,金顶塔侧拉强沟里有一眼清泉,人称药王泉。泉边有一磐石,相传此处原无水,是索巴让摩用脚踏动磐石后,出现了泉水,石上留下她的足迹。清代张昭美在《武威县志》也有记载:“莲花山……层峦合抱,叠起如莲,泉水萦寺,驾椽为览灌园。又有水可疗病,俗号‘药泉’。”今天莲花山腰的药王宫已寻觅无踪,但宫前的药王泉仍从石罅中款款流出,叮咚作响,汇集成一个水潭。潭水清澈见底,据说用之煮茶,清香无比。古人有诗曰;“药泉汲水供茶社,松石点苍入画图。”当地人认为,药王泉水可以避邪祛病,延年益寿,喝了之后,一年内万事如意,百病不生。

兽文石,莲花山下有块兽文石,青质白文,上有虎、狼、鹿、马、牛、羊诸形,故名兽文石。当地人又称之为玄石或瑞石。据说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导致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凉州生活安定,其原因是由于凉州“祥瑞四起”,兽文石出现(《晋书·张轨传》有记载)。清人陈炳奎赞曰:“自是天成非人力,古色斑烂多雅致;倚壁附崖几风霜,讵埋苍苔无人识。倘逢李广开弓弩,误认猛虎应没羽。”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李广“疑石为虎、射之没羽”的传说与兽文石联系在一起,给兽文石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老君洞,莲花山后山有一景观叫老君洞,坐东向西,洞前修有5间大殿,殿前有5间卷棚,修造华美。殿前卷棚平房墙上画有八仙过海的故事。老君洞前有2米多宽的小路,路前有一台,台上塑老君像,台下有供桌一个,桌腿为六个,中间两腿埋地一尺,桌上有一石,呈方形,色白红纹,名曰炼丹石,又名明眼石。石前有一石雕宝瓶,高2米,瓶内平日无水,惟过节时道人上山,在打扫完殿、洞后,在瓶内注满水,用以卖钱。聪明的道士在摸透了人们的心理后,一遇过节,便打发小道士到武威城去卖水,尤在古钟楼前卖水效果最佳。那块炼丹石据说有药物达不到的功效,有眼病的在上香时将眼睛对着石板轻揉,眼病就会好转,明眼石的叫法也由此而来。

莲花山前有一道山坡,据说有7里长。此坡红沙、奇石相映,不长草木,不生庄稼,故名旱滩坡。坡依莲花山,面迎旭日,旱滩坡成为理想的陵墓宝地。汉代文化随着棺木的下沉被封存在了墓道。1972年,92枚医药汉简出土,这是国内最早的有关在医学著作的原始文物。根据汉简上隽永的书法和所刻内容,闪烁着文明的光芒。1974年,当写有文字的纸从旱滩坡出土后,又为我国造纸的历史提供了新的佐证。旱滩坡,每出土一件文物都会给武威的文明增添新的内容。据当地耆老讲,旱滩坡有一自然景观,叫罗汉坟。旱滩坡有多大,罗汉坟就有多大。罗汉仰体而躺,头、脖子、胳膊、指头、肚脐等依稀可辨。据传,看罗汉坟需在早晨8点钟左右,选一合适的角度,此时的罗汉慈眉善眼,若隐若现,堪成奇观。旱滩坡前,有一牌坊,庄严肃穆,名曰“下天竺”,再走30米,又有一牌坊,格局与“下天竺”同,名曰“上天祝(竺)”

走进莲花山佛庙道观,巡游在这座河西走廊唯一建在海拔1900多米山上的佛道古地,历史遗址阔大,建筑设施众多,可见一斑当时工程之浩大、历时之久长。神游在古迹纷繁的悠久传说和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目光略过那些仅存的古老遗迹,会发现历史的脚印在这座山上印刻得太深、太久,佛道文化在这里储藏的太多、太远……

据史料记载,莲花山,古称姑藏山,历史上此山曾有古树十万零八棵、古寺观近千间、神秘泉眼两处,且儒、释、道共融一山而闻名西北。莲花山建佛寺道观始于西汉时期,兴盛于东汉,东晋、十六国和隋、唐时期均有扩建,西夏,明、清,民国时期都有大规模修缮,最为著名的建筑是建于北周时期的凉州姑藏古塔,又名镇魔塔,其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据唐代道世(668-683年)所著《法苑珠林》记载,佛祖舍利有十九所在中国,此处就是史书记载的一处。莲花山上佛寺道观壁画尤以唐宋时期的最为精美,菩萨塑像栩栩如生,佛佗壁画惟妙惟肖,充分展示了不远万里来自西域的绘画大师精湛的技艺,也体现了凉州远古先民巧夺天工的才艺。

凉州是佛教东渐的第一站,佛教在凉州传播流布的几千年中,曾经修建了众多的寺院。有些寺院在凉州乃至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且影响深远,在佛教文化传播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微莲花山佛庙道观的久远历史,最令人回味的是先秦时期武威先民羌族古部落与乌孙、月氏、匈奴在这片土地上的征战、交锋与融合,草原牧业文化与中原传统农耕文化的碰撞、融合,西域宗教文化与本土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这种神奇的结合,由此孕育了五凉古都灿烂悠久的文化根脉,为凉州古城的文化蕴含缔结了至关重要的砝码和历史渊源。是香火的熏染,让瓦当凝重如黛;是梵音的低唱,如寺观清淡如洗。一道道重门,一扇扇木窗,掩映的是佛道高僧大师的背影,呈现的是今人叹息。只因那旧时的空前盛况,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深处。

那些赶着牛羊,驮着石料,爬伏在莲花山上的羌族先民身影,仿佛定格在历史的深处。为了一种信仰,他们心中的图腾如盛开的莲花,仍瓣瓣开放在这座山上。

武威城区有多少寺庙庵观,莲花山上就有多少,这是民间心口相传的故事。单从史料记载来看,一座山有寺观72座,塔、院等999间,其寺观之巍峨,规模之宏大,绝非一朝一代所为,且佛、道、佛三教同居一山,彼此包容,这在我国古寺各山中并不多见。“名山之古刹,山川之幽静,古臧之雄镇”,莲花山被誉为西北名山、佛教胜地可谓名存实归。

端午朝圣日 民俗文化的盛宴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河床沟谷间的。佛家修行布道的第一个选择,是选在林木幽深的名山的。在地球自然景观中,没有什么比山水草木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流水滋润着大地,孕育了万物生灵;青山壮美着人性,赋予了人类坚强。莲花山,就是一段源远流长的凉州历史记忆,一段浩渺幽深的宗教历史记忆,一部壮美绵长的民族文化记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地方,仿佛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那里有希望,有静谧的时光。那是人们心灵的栖息之地,是心向往之的人间净土。

“莲花盛开仙女舞,五月科畦胜天堂。”至今,凉州松树乡科畦村莲花山上,盛行着独具特色的“朝圣山”以及“采花节”的民间文化习俗。古老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这片土地,散发出清晰恒久的文化气息,历久弥新。

端午时节来到莲花山,草木勃发,山花烂漫。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群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造就了近2000多米海拔落差的12瓣如莲山形。依山傍水的公路,蜿蜒盘旋,时隐时现,仿佛一条游龙穿梭在高山峡空中;清澈见底的祁连山雪水,回旋腾舞,依山奔流,缓缓注入石羊河。远山,林木苍郁,青烟袅袅,建于山底的村落民居错落有致,宁静安详。近处,绿草如茵,花朵飘香,三五成群的妇女在田间锄禾劳作。钟灵毓秀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这里的淳朴乡民,也演绎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更诠了世世代代凉州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命、感恩上苍的朴素强化和精神信仰。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来自凉州及河西一带乃至信佛的远方客人,都赶赴到这里,上山朝圣、踏青采花,似过节日,相互祝福。莲花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日,香火袅袅,法号声声,人声鼎沸,佛事连连。无存考证五月十三朝圣莲花山的习俗,有人说是从汉朝开始的,也有人说是在唐宋时就有此习俗。慢慢地,“朝圣日”“采花节”就成为了凉州人欢度端午节的独特方式。当农历五月初五的太阳还未从地平线上升起时,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以及远道而来的信使纷纷奔赴山顶,燃香点灯礼佛,求签诵经祈愿,奠酒祭祀敬献哈达。之后便往附近的山间泉水旁,有的捧水痛饮,有的汲满水具回家洗发净身。这是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抢水”。相传这一天日出之前的山泉水,喝了可消灾祛病,沐浴能带来吉祥。随之,满山遍野的采花也拉开了序幕,姑娘们采花插满发辫,小伙子们折柳编圈戴在头上。节日的喜庆仿佛驱散了曾经的悲伤,为经历过伤痛的人们带来慰藉。人们把情感,把期盼,把念想都融进了这欢乐祥和的节日之中,祈祷着幸福美满和吉祥如意。每逢朝圣之日,一步一个脚印,一颗又一颗虔诚祈福的心,重重叠叠地印在莲花山的路上。

仲夏五月,置身莲花山,山是水写的文章,水是山绘就的画卷。山因水的滋润而更觉巍峨陡峭,水因山的巍峨而更觉温柔多情,北方的雄浑磅礴与江南的婉约秀丽就这样巧妙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蜿蜒连绵,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让人不禁想问,这里是否真的住着神仙?

徜徉莲花山,感受朝圣的气氛,领略民俗文化的韵味,品尝佛道盛大聚会的文化珍馐,让心灵放飞,仔细体味,山的壮伟,水的灵性,风的轻盈,花的芬香,佛的睿智,人的信仰,莲花山上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美好画卷。亘古弥新的民风遗俗,美丽动人的古老传说,佛道禅语的幽深秘笈……一切都在这莲花山的历史文化中酝酿、沉淀和升华。

悠悠千古情 五凉文化的荣光

传说中有一方净土,一个古老的民族,赶着牛羊上了莲花山;传说中有一座神山,白云在山顶漂浮,一个梦反反复复,只想让你默默地诵悟……”梵音在耳畔回荡,恍若将我带回到心中那个美好的地方:遥远的天边,白云朵朵,溪水潺潺,草木葱郁,雪莲盛开,鸟语花香,秀雾缭绕,经声悠扬……

驻足莲花山下,仿佛会聆听到那远去的羌笛的余音,感受到土著先民自强不息的跫音。作为武威凉州的土著民族之一,羌族先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存了很长时间,留下了他们深深的印迹,也留下灿烂的历史文化。莲花山就是一座“活化石”,见证了武威的沧桑兴衰,诠释了时代的变迁发展。

梵天幽静暮烟深,声教常闻震远音。花雨一天云外落,松风满院月中吟。凉州自古以来宗教文化兴盛,佛教传播的历史悠久,留下了众多的宗教遗址,积淀了丰厚的宗教文化。

秦汉时期(前221--前174)月氏与匈奴部落属地,主要是姑族部落,姑臧山也因此得名,匈奴休屠王筑盖臧即姑臧城、休屠城。姑臧山又名南上,其名来自匈奴语,匈奴语已无可考。

曹魏嘉平三年(251年)前后,高僧佛图澄在莲花山大修扩修寺庙,当时莲花山的庙宇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在北方已经有很大影响力,这也是最早记录莲花山扩建寺庙的记载。

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八王之乱”导致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凉州生活安定,其原因是由于凉州“祥瑞四起”兽文石出现《晋书·张轨传》有大量记载。兽文石为一奇。

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甘肃凉州待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在这十七年里莲花山每年水陆法会鸠摩罗什都会主持。唐朝高僧道世(668 --683),所著《法苑珠林》载,佛祖舍利有十九所在中国,此处就是史书记载的凉州姑臧故塔,又名镇魔塔,其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文昌宫之铁钟,索巴让摩之铁像,金顶之铁冠,称之三铁。铁钟穿山,书声朗而学子立。铁像静穆,佛音稀而行者冥。铁冠摇铃,莲瓣开而杨柳飞,为二奇。

唐朝开元二年(714年),仅十岁被称为四大译经师的不空三藏法师随舅父周游凉州莲花山学习一切有部,不空三藏法师后来成为了密宗的祖师之一,唐玄宗赐号“智藏”。五龙宫侧,半石斧削,形肖棋盘。石繁而形密,画精而曽众,之为三奇。

唐朝开元二十四(736年),诗人王维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到武威后游历莲花山,作《凉州郊外游望》诗:“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传之后世,现存时代最为久远的一首,因而显得十分珍贵。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诗人高适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驻足武威与朋友窦侍御游览莲花山,作《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题诗:“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跻。铁冠雄赏眺,金界宠招携。空色在轩户,边声连鼓鼙。天寒万里北,地豁九州西。清兴揖才彦,峻风和端倪。始知阳春后,具物皆筌蹄。”

唐朝天宝十二年(753),因西平郡王哥舒翰的奏请,玄宗又降敕将不空追回。他到长安保寿寺休息月余后,即又奉诏令往河西。不空遂到凉州,住凉州莲花山开元寺从事灌顶译经。天宝十三年(754),又征安西法月的弟子利言(一称礼言,有《梵语杂名》一书传世)来参加译事。

元朝开庆四年(1247),西凉王阔端以汗国名义颁发诏书,邀请西藏高僧萨班来凉州会谈, 吐蕃高僧萨班毅然率侄儿八思巴和那多吉等僧人赴凉州与阔端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凉州会盟”。萨班之妹索巴让姆这里出家修行,长期在静修处坐禅。圆寂后将其灵骨舍利、两颗牙龄,装入用生铁铸成的佛像里,供奉于殿内。索巴让摩之铁像,铁像静穆,佛音稀而行者冥,之为四奇。

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广西参政戴弁《咏塔诗》,题诗:“不省何年结构功,一峰突兀白云中。高临北极天光回,低压南山地势雄。风送铃声归碧落,雨落虹影入晴空。安能平步丹梯上,尽日徘徊兴莫穷”。其描写气势宏伟,规模可见一斑,论景色、论规模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北那都是屈指可数的佛道二教的圣地。

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莲花山善应寺重修,《重修善应寺记》碑言:“名山之古刹,山川之幽静,姑臧之雄镇也。”。莲花山大寺,周遭无坡,山如斧劈。寺有凉台,塑三宝佛于其上,佛大且威严,通身金装,口传佛肚子中有金心、银肠。

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大明皇帝成化五年农历三月敕赐重修,明朝乙丑夏五月望日动工,明朝乙丑十月落成,皇帝御赐重修的第一次记载。老君洞,洞前修有5间大殿,殿前有5间卷棚,修造华美。殿前卷棚平房墙上画有八仙过海的故事,台上塑老君像,台下有供桌一个,桌腿为六个,中间两腿埋地一尺,桌上有一石,呈方形,色白红纹,名曰炼丹石。

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莲花山立《明重庆上应寺碑》,晋阳姚文奎撰文。乙酉三月全部重修, 已丑十月重修完毕。善应寺是藏传佛教从西藏、青海传入河西最早的寺院及凉州四大古寺之一。

清朝雍正年间,号称“凉州三征士”的张昭美作有《夏五游莲花山四首》诗,题诗:山色遥看近却无,招提处处缀璎珠。药泉汲水供茶灶,松石点苍入画图。宗室卧游辜胜景,匡庐结社得吾徒。归来四载婴残疾,刚到壶天气象殊。未到灵岩意已闲,踏苔们壁闯松关。悬崖绀宇云封径,断涧红桥石作斑。 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凉州大才子李蕴芳考取陕甘两省第二名,名动西北,乾隆十七年(1752),考取二甲三十三名进士。

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李蕴芳之死,震惊西北。凉州士子们恐遭连累,同年六月凉州地方官员把李蕴芳留在凉州莲花山建筑上的墨宝、题匾全部涂抹或销毁,李蕴芳家族逼迫外迁往南山。

清朝嘉庆年间,两江总督牛鉴三次去游玩捐赠数目巨大,三次去他的恩师处(科畦村)拜谒,并题写下大量匾额,清代前期、中期、后期大量增修扩建,寺庙道观体系更趋完善。

华民国时期(1913年),丁美如作《莲花山画》 一幅观存,题诗:“叠嶂重峦翠屏开,莲峰金顶映楼台。虹梁例挂悬飞瀑,羊肠曲径带环回。烟霭晴云接霄汉,钟产乐韵天半来。偶兴绘成可卧游,以免跋涉碌形骸。

中华民国时期(1937年),画师张大千携妻子两次登临凉州莲花山,赞美山势雄奇壮观,画有《莲花山飞瀑图》图一幅 ,其画题跋云:“莲花山飞瀑。穷源春书意,到此瀑其心。凉州西南莲花山梵宫琳宇,犹多之元明结构,一览之胜,两登绝顶,此大痴樵,方家法写之,用作游记,乙酉七荷月爰。”。

中华民国时期(1941年),画师张大千第二次莅临凉州莲花山,观赏莲花山风景后,挥毫泼墨作《莲花山图》,款识:凉洲城南莲花山善应寺,境绝幽邃,高崖悬瀑,梵宇出云,南中诸胜或且不逮,况此边徼耶?予游河西,两止其地,晨夕瞻眺,良豁美襟。爰用山樵法写此,以代游记。癸未秋日,大千张爰。

古往今来,河西走廊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地位显著,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大自然太眷顾这里了,不仅给了它雪山与沙漠之间的特殊地形,让它成为一条天然的交通要道,同时也给了它世间少有的天然美景,让它成为一条荟聚天地大美的景观长廊。凉州莲花山,便是它的“浓缩版”。

凉州莲花山,遗落在丝绸古道上的一块璞玉,深藏在祁连山脉中的一方圣洁之地。今天,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去,虽则莲花山古迹已变得遥远而模糊,但仍可在散落山间沟谷中的遗址中发现她曾经的辉煌与灿烂。打开封存千年的历史长卷,莲花山积淀了真实的历史面貌和灿烂的文化底蕴,正是这些可追溯的历史和可继承的文化,衬托出了一千魅力千载的圣山的历史风韵,成为凉州大地上永远的文化丰碑。

翼游西北,进无止境。用行走的力量,去丈量丝路古道的绵长;用信仰的执着,去追寻祁连山脉的禅意;用探求的目光,去发掘河西走廊的光彩。凉州莲花山为你捧出了一个灿然的佛珠。

作者 / 李文祥 / 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甘肃草圣张芝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书画评论委员会主任

来源:今日甘肃

相关链接:

供稿:节会和宣传推广科

猜你喜欢

本文为武威市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整合内容。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或致电:0935—2211772,我们及时审核处理。

原标题:《跟着诗词游武威(19)|| 夏五游莲花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