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诸大建:垃圾分类是垃圾革命的序曲
看许多媒体文章谈垃圾分类,常常感到不过瘾,因为没有讲清楚全社会花大力气搞垃圾分类到底是为了什么。
近日,读到澎湃研究所出版的《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觉得这是一本媒体编著的有高度的书,讲清楚了垃圾分类不是为分类而分类,而是整个垃圾革命的重要环节。
欧盟废弃物管理分级策略。本图摘自《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澎湃研究所 编著
该书169页引用的废弃物处理倒金字塔图,对于理解垃圾分类和垃圾革命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垃圾管理是有分级目标的,全世界理解和接受的优先顺序一般是:
第一步,运用reduce原则,从生产和消费源头减少垃圾产生;
第二步,运用reuse原则,重复使用物品,例如发展共享经济减少物质消耗;
第三步,运用recycle原则,进行废弃物循环利用;
第四步,运用recovery原则,进行能源利用,如垃圾焚烧产生能量等;
第五步,是以填埋作为最终处置方式。
2019年8月,上海某公园里正在进行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澎湃新闻记者 冯婧 图
基于垃圾分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当前的垃圾分类是更大的垃圾革命的序曲。从当前到未来,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目标,大致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是当前的垃圾分类运动,垃圾处理的目标是从填埋为主提升到焚烧为主,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以前,中国的城市垃圾主要是填埋处理,因此分类不分类、分得好不好,不具有重要意义,所有垃圾可以混在一起,一填了之。但是要从填埋为主走向焚烧为主,就需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否则垃圾大小和干湿混杂送进焚烧炉,既影响焚烧的效果又会有负面的环境影响。一旦垃圾处理焚烧比例超过了填埋,甚至达到了原生垃圾零填埋,就可以说实现了垃圾分类的第一阶段目标。
中国城市当前的垃圾分类重点是搞好初级阶段这件事。按照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国城市的垃圾焚烧率到2020年要超过50%。上海先行一步,可以在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焚烧为主和原生垃圾零填埋。
但是垃圾分类为了焚烧,只是初级阶段的事情,第二步的目标是循环利用。这需要从垃圾中进一步分出可回收物和湿垃圾/厨余垃圾。
我国城市垃圾提出四分类,除了有害垃圾之外,分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就是要增加循环利用的比重,其中湿垃圾是厨余垃圾的循环利用,可回收物是对无机低价值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一旦循环利用的比例超过了焚烧处理的比率,那么就可以说实现了垃圾分类的第二步目标,进入到循环型城市的发展状态了。
《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和上海实践》一书的亮点,在于讲清楚了垃圾焚烧的局限性,指出回收利用比焚烧层级更高,理应得到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现在的政策对焚烧处理有利,对循环利用不利。
上海垃圾分类,目前每天分出可回收物大约6000吨,湿垃圾大约9000吨,干垃圾大约15000吨。下一步应该要用有力的政策支撑回收利用,提高可回收物和湿垃圾处理的比重和精准性,创造条件从焚烧为主进入到循环型城市的新阶段。
垃圾分类的最高目标是无废城市,无废城市不仅意味着焚烧和填埋的比例最小化(例如小于30%)和回收利用最大化(例如大于70%),更意味着城市的人均垃圾产生量或清运量要达到峰值,实现从垃圾处理到垃圾减少的根本性变革(例如垃圾清运量小于每天每人1KG)。
这就需要从源头和末端全面发力,源头是在生产和消费中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末端是垃圾投放要收费,使得垃圾处理的负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减少事后处理垃圾的经济压力、社会压力和环境压力。
2019年上海发起新一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运动,我指出,这是垃圾革命的第一步。上海目前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人均生活垃圾产出量超过每天1KG,未来垃圾分类的高目标是努力实现人均生活垃圾排放量控制在每天1KG之内,这是世界上许多全球城市面向21世纪的绿色发展目标,也是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花大力气攻坚克难的事情。
(作者诸大建系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由澎湃研究所编著的《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刚刚上市,请扫描二维码或关注微信公众号“ 群岛丨Archipelago”和“同济大学出版社”的微店,当当网亦有销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