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然疫源性疾病”名字好专业,疾控医师为您科普一下
什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呢?
亦称“生物性地方病”,是指以感染动物为主、病原体通常在动物间传播并延续、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感染人的传染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野生动物带的、而又能传染给别人的疾病。主要有鼠疫、森林脑炎、兔热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乙型脑炎、炭疽、狂犬病、莱姆病、布鲁氏菌病等。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自然"的,即在自然界中原本存在的。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域称为“自然疫源地”。
我们重点介绍几种多见、危险性较高的疾病来科普一下吧
- 鼠疫 -
又称“黑死病”,是由鼠疫埃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起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甲类之首。
我们就拿鼠疫来镇楼吧~~~
鼠疫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
鼠疫流行于啮齿类动物,主要为野鼠、家鼠及旱獭,鼠类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
人类对鼠疫菌高度易感,在一定条件下,动物间鼠疫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染给人,造成人间鼠疫。
鼠疫主要疫源地:
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
01
动物-跳蚤-人的传播:
蚤吸入病鼠血液后,再叮咬其他动物或人时,病菌入侵人或动物体,致使感染
02
人-人的传播:
健康人群接触鼠疫病人后,通过呼吸道吸入感染
03
经皮肤粘膜的传播:
接触剥食染疫的鼠类及其他啮齿类动物的皮肉、内脏、血液和病人的痰液、脓血分泌物,均可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感染鼠疫。
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发病前十天到过鼠疫流行区或有与疫源动物、鼠疫病人接触史,高热、白细胞剧增并伴有淋巴结炎或重度败血症或咳嗽、咯血、血性腹泻或剧痛性红色丘疹或有脑膜刺激症状。
那应该如何预防呢?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
不私自捕猎、食用野生动物。
+
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和野生动物接触,不去逗玩健康状态不明的鼠、旱獭等动物。
+
做好防蚤叮咬措施,通过使用驱避剂、减少躯体暴露等方法,避免被蚤叮咬。
+
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应及时佩戴口罩。
+
如果曾去过动物鼠疫活跃地区,应持续两周自测体温,若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咯血/出血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动物鼠疫活跃地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划重点!划重点!划重点!
三报告!
● 报告病死的老鼠和旱獭
● 报告疑似鼠疫病例
●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突然死亡的病人
三不!
● 不捕猎疫源动物
● 不剥食疫源动物
●不私自将疫源动物以及产品携带出疫区
- 登革热 -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登革热疫区一般都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和东南亚这些热带地区的国家,都是登革热的流行区,如今登革热病毒遍及全球110个国家,尤其是热带地区,建议前往热带地区旅游时,先登入中国领事馆服务网,看看外交部有没有发出该地预防登革热的预警哦。
蚊虫通缉令
埃及伊蚊
蚊虫通缉令
白纹伊蚊
临床症状
突发高热:持续3-7天
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
出血:皮肤、齿龈、鼻腔等,束臂试验阳性
预防控制措施
+
保持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定期清理各种废弃容器、废旧轮胎;储水容器应每周刷洗,换水,不用时应倒置或加盖;种养水生植物应定期换水洗瓶,冲洗植物根部。难以清除的积水,可投放杀虫缓释剂。
+
家庭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还可使用杀虫喷雾剂、电蚊香片(液)等卫生杀虫剂进行灭蚊。
+
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应穿着浅色长袖及长裤,在外露的皮肤、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剂。前往有疫情的国家或地区旅游、工作尤其要加强个人防护。
+
发病前15天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有可疑的蚊虫叮咬史;出现登革热症状的,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有重点地区/国家旅行史,避免被蚊虫叮咬。
划重点!划重点!划重点!
●最有效的措施:防蚊灭蚊!
●最简单的做法:清除积水!
- 流行性出血热 -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通过鼠类传播的传染病。
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7月,11月-次年1月。
汉坦病毒能通过鼠类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
传播途径包括气溶胶吸入、破损皮肤侵入、进食污染的食物、被寄生于鼠类动物的螨叮咬等。
人群对汉坦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以年壮年为主。
流行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欧亚两大洲,包括中国、朝鲜、日本、原苏联、苏兰、丹麦、瑞典、挪威、荷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利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瑞士、比利时、英国和法国等。
黑线姬鼠是亚洲地区的主要传染源,欧洲背棕是欧洲地区的主要传染源。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东北林区的主要传染源是大林姬鼠。城市的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实验动物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
临床症状
发热:38℃以上
疼痛:全身酸痛乏力,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
三红:面部、颈部和上胸部充血潮红,呈酒醉貌。腋下和胸、背部皮肤由出血点
预防控制措施
+
灭鼠、防鼠是防止传染的关键。居民住宅区和村镇周围可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储存应装防鼠设备。
+
野外工作场所要做好室内外的清洁卫生,清除室内外的杂草,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
+
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鼠类动物污染的食品或物品。
+
在有疫苗提供的地区,青壮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出血热疫苗。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虫媒传播传染病,乙脑具有发病急、进程快、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等特点。
流行季节为每年7-9月,其中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乙脑通过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乙脑发病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但近年来成人发病呈现增多趋势。
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
临床症状
高热:通常在39℃以上并持续不退
剧烈头痛、惊厥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并可以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临床表现
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预防控制措施
+
防蚊、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保持环境卫生,消除积水,填平洼地。
+
对适龄儿童接种乙脑疫苗。8月龄儿童应接种第一针乙脑减毒活疫苗,2岁时加强一针。
+
流行季节出现持续高热、头痛、抽搐等类似症状,应立即送医就诊。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除了上述自然疫源性疾病外,还需关注流脑这个好发在冬春季的呼吸道传染病哦~
简称“流脑”,是一种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脑多发于冬春季节。
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儿童和成人均可患病。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烦躁、抽搐、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瘀斑。
预防控制措施
+
接种流脑疫苗,提高人群的免疫能力
+
冬春季节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勤晒衣被、儿童玩具定期消毒,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和营养,增强体质。
+
对于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疫点早处理。
来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原标题:《“自然疫源性疾病”名字好专业,疾控医师为您科普一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