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晋国这场战役,是世界最早的车战转步兵战役
本文内容摘录于《先秦太原研究》
作者:常一民
原文:《大卤之战与太原归晋时间考察》(节选)
1
“大卤之战”,或称“大原之战”,是春秋晚期晋国向北扩张领土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晋国将领突破成法,改车战为步战,从而取得胜利的经典战例。
对此,《春秋左传》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崇卒也。将战,魏舒曰:“被徒我车,所遇又阨,以什共车,必克。困诸阨,又克。请皆卒,自我始。”
乃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荀吴之嬖人不肯即卒,斩以徇。为五陈以相离,两于前,伍于后,专
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翟人笑之。未陈而薄之,大败之。
西周至春秋中期前,中原诸侯间的交战方式均以车战为主。
晋军在太原地区和戎狄族交战,出动的部队也是以战车为主体。当时晋军主将荀吴帅战车部队同无终群狄步卒联军,遭遇于大卤。
此地山岳丘陵,道路崎岖起伏,战车难以施展;而戎狄步卒机动敏捷,奔袭自如,战局不利晋军。晋军将领魏舒分析战场情况说:
敌步兵而我车兵,两军相遇处地形险要,敌方十个步兵即可轻取我一辆战车部队。
想在如此险要之地打败敌人,必须放弃战车,全军改为步兵与敌交战。
于是,晋军“毁车以为行”,由战车甲士与步卒组成一支步兵大军,列阵对敌,打败了戎狄联军。
在这场战役中,晋军不但去掉战车,把五辆兵车的十五个甲士编为三组,每组五人,即三伍,而且参考车战阵列方法,将晋军编为五种阵势以互相依附,这就是著名的步兵战阵——魏舒方阵。
魏舒方阵基本单元是由五伍二十五人组成五个小方阵,其中包括十五名着甲步兵和十名轻装步兵,阵中二十五名士兵以五列纵队排成一个相互配合的有纵深横队。
具体布降方法为两阵在前,专阵右翼,参阵左翼,偏阵作为前锋方阵用来引诱敌人。
魏舒方阵是我国第一个独立步兵方阵。它的出现,不仅是春秋军事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步兵史上的一件大事。
2
在世界步兵史上,古希腊斯巴达重装步兵著称于世。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人开始了步战历史。
公元前594年,斯巴达人建立了严正的步兵战斗队形——多立斯方阵。
早期的多立斯方阵是有纵深的横队:
前列为贵族甲士组成的重装步兵,后列为其仆役组成的轻装步兵。
作战时,后列轻装步兵用石块、梭镖作攻击准备。接敌后,重装步兵以长矛攻击,持短剑格斗,轻装步兵则从旁协助,肃清残敌。
这种方阵几乎没有战术机动可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重装步兵的勇敢、体力和技艺。它和我国西周、春秋初期附属于战车的步兵方阵颇为相似。
公元前431年,希腊雇佣兵队长伊菲克拉特将重装方阵加以改革,废弃短矛改用长矛,使方阵队形中的第三列和第四列可以用矛前出助杀,大大提高了多立斯方阵的攻击力度和机动性能。
史称伊菲克拉特方阵。
伊菲克拉特方阵与魏舒方阵在军列组成、兵种配置,以及战术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做一简单对比。
魏舒方阵的五个小方阵相互协调,具有良好的战术机动能力。伊菲克拉特方阵的机动能力,就基本单元来说,应与魏舒方阵相仿;但总体既然不成五阵配置,也就不可能具有魏舒方阵那样灵活的队形变换能力,其纵深也就不会如魏舒方阵那样宽大。
二者的前列都是重装着甲步兵,进攻速度应大体一致。魏舒方阵中,除着甲步兵和轻装步兵混编方阵外,还有进攻速度较高的轻装步兵方阵。
伊菲克拉特方阵中也有相类似的步兵——培尔塔斯特,但培尔塔斯特的主要装备是射远器和投掷兵器,近距离攻击能力不如魏舒的轻装步兵方阵。
二者均有梯次配置的长短兵器,装备水平大体一致,但魏舒方阵每个基本单元配备有弓矢手,独立作战能力较强。而伊菲克拉特方阵的基本单元人数较多,攻击能力较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公元前541年出现的第一个独立步兵方阵——魏舒方阵,实际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兵方阵。较之于以重装方阵著称的古希腊伊菲克拉特方阵要早一百多年。
当希腊步兵还在用简单呆笨的早期多立斯方阵作战时,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魏舒方阵这样机动灵活、攻击能力很强的步兵方阵了。
而这一方阵的创立,或者说首次成功运用于战场,乃肇始于太原地区的大卤之战。
3
魏舒之所以能够“毁车以为行”,使步兵取代车兵成为战争的主要军种,和晋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
步兵是一个古老而人数众多的兵种,在夏、商时期的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西周到春秋前期,由于车战逐渐成为主要作战方式,步兵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这种情况自春秋晚期起,发生了重要变化:
随着战争地域与规模的扩大,步兵的地位迅速提高,车乓位置逐渐降低,开始了由盛而衰的演变。
这一过程递嬗到战国时期,最终导致战车不复成为战争中的核心。
步战是从春秋初期,华夏诸国对西方、北方戎狄族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戎狄族居山间,善用步兵作战,对华夏族造成很大威胁。而同样地形多山,邻接戎狄的晋国深受其害。
晋立国之初,“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到春秋早期,“秦、狄、齐、楚皆强”。狄人恃其强大武力,遍侵华夏邢、卫、齐、晋、郑、鲁诸国,成为一时之雄。
仅据《左传》记载:
公元前661年至公元前596年,华夏诸国几乎无年不有狄祸。
公元前644年,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今山西临汾县南)。
公元前603年、602年连续侵晋,甚至连晋国的中军元帅先轸,也死于狄伐晋的“箕之役”中。
在无数次与狄族的战争中,晋国意识到建立独立步兵部队的重要性。
晋国将步兵部队称为“行”,晋献公时已设左行、右行。到晋文公时,在作“三军”的同时,又“作三行以御狄”(前632),即在原有二行
的基础上增设中行。行也就成为统领军官的称谓,如中行、左行等。
后来逐渐演变成姓氏。当时统领晋军战于大卤的统帅荀吴,又称中行穆子,是因为其祖父荀林父曾为晋国中行。
然而春秋前期,步兵发展缓慢。晋文侯正式建立的三行部队,可标为晋国军制重大改革。
但是这个新建的三行,有将无佐,其主帅级别也较低,比如中行主帅荀林父,任命前一年还不过是下军主帅栾枝的辅将御戎而已,说明独立建制步兵最初的地位还是很低。
他们主要承担与戎狄作战、保卫和开拓晋国疆土的任务,且步卒多由戎狄人组成。公元前589年“鞌之战”中,齐侯与晋军交战,遭遇的步兵部队即由狄人组成:“入于狄卒,狄卒皆抽戈楯冒之”。
基于对戎狄作战习性的了解,对步兵作战能力的认识,公元前541年,当晋国大将荀吴率军在大卤与善于步战的狄人交战时,面对道路崎岖利于步战的自然环境,才能采纳魏舒建议,果断变革,突破藩篱,“毁车以为行”,使大囟之战成为变革求生的经典战例。
这场历史性变革的发生,显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文化对中原农耕民族军事文化的促动效力,再一次说明变革对于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4
这场战争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毁车以为行”,是中国古代作战方式以步战取代车战的历史性变革。
随着这场战争的胜利,于是有脱离兵车独立作战的步卒,是谓步兵之起源。北方步卒起于晋国。
从此,步兵作为一个崭新的兵种独立出现于古代战场,并以其高度的机动灵活性和密集的战斗队形而成为作战的主力,从而把古代战争由车战时代推向了步战时代。
对此蓝永蔚在《春秋时期的步兵》专著中
给予了高度评价:
公元前541年,春秋军事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晋国的魏舒在一次作战中把车兵改成了步兵。这就是著名的“毁车以为行事件”。
······我们暂不讨论这一事件的深刻的阶级和社会背景,也暂不研究魏舒五阵的具体战术内容,这里,只谈它在车战向步战转化过程中的意义。
和郑国子元为“鱼丽之陈”,密切步车协问不同;和晋国苗贲皇改变进攻方法,采用侧翼攻击不同;和宋国子鱼打破常规,批判陈旧的作战条令不同:
“毁车以为行”不是一次车战战术的革新。
和楚国增加车下步兵数量,以提高战车作战能力不同;和晋国建立步兵“三行”,扩大军队编制不同:
“毁车以为行”也不是一次建立步兵的创举。
和所有以前的一切改革都不相同,“毁车以为行”是干干脆脆把车兵改成了步兵,向腐朽的奴隶制军事体系提出了公然挑战,所以“毁
车以为行”是车战开始走向下坡路的一个标志。
当然,任何一场变革都不会和风细雨,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反对变革的声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请皆卒,自我始”,可以说是变革者无惧无畏,变法图强的宣言,也是对因循成法,故步自封者所下的战书。
“荀吴之嬖人不肯即卒,斩以徇”,短短一行字,我们无法知道当时有多少人,包括主将荀吴对这一变革的态度。
我们也难以窥见主将荀吴的这个宠幸之人为什么不愿意编入步兵,也许是放不下贵族的架子,也许是固守祖宗的成法,也许是看不上“蛮夷”之人的步战之法······
总之,反对者人头落地。
“请皆卒,自我始”,变革者的无畏成就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场大变革,从此步兵迅速发展,在战争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公元前493年“铁之战”,公孙龙以500名步兵夜袭郑军,夺回赵鞅纛旗,再次体现出步兵在战争中的巨大优越性。
5
大卤之战是晋势力进入晋中盆地的标志性事件。
大卤之战后,晋国的东、西、北三面仍与少数民族戎狄接壤,甚或马赛克式的插花杂处。晋国六卿继续不断向戎狄区域拓展,晋中盆地又是他们拓疆的前沿阵地。
为了巩固和扩大战果,他们继续向盆地周围的鲜虞、肥、鼓、仇由等部族发动进攻。
鲜虞为白狄族别种,主要占有今河北正定到石家庄一带地区,都正定;
肥也是白狄之一部,为鲜虞的附庸,活动于晋中盆地东部太行山中,都昔阳(今山西昔阳冶头镇);
鼓亦为白狄之别种,其地在今河北晋县西。
晋昭公六年(前530),中行穆子率领部队佯会其师,假道鲜虞,突然攻入肥国都城昔阳,灭肥国,然后回师突袭鲜虞,大获全胜。
晋顷公六年(前520年),中行穆子将部队伪装成籴米商人,从昔阳突袭鼓国,一举灭鼓。
晋军对白狄三部的军事胜利,巩固了其晋中盆地的控制权。晋定公时,“知伯将伐仇由,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仇由之君不听其臣赤章曼枝的劝阻,堑岸堙谷,开辟运钟大道。
知伯遂由此道进兵灭仇由。
仇由地在今山西孟县,这条道路即由魏榆(今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经马首(今山西寿阳南马首乡),沿今温家庄河及秀水河而通仇由。
晋出公十六年(前459),“荀瑶伐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取穷鱼之丘(今河北涞水县西)”,也由太原地区东向进军。
晋出公十七年(前458),赵襄子从太原地区出发,北登夏屋山,宴饮代王,“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
晋国的军事活动,既打通了晋中盆地与周边
交通,又促进了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的交流,使太原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中心。
(来源:老家山西V)
原标题:《晋国这场战役,是世界最早的车战转步兵战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