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个人直立行走要多久?四次粉身碎骨,18年折叠生活
原创 追风 常笑健康
2020年6月13日,李华在深圳大学总医院里完成了基本的复健,成功出院。这距离他的最后一次手术,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母亲带着46岁的李华来到了深圳湾,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大海。
从李华18岁至今的二十余年里,他的身体不断弯曲近180度,无法直立行走,也不能平躺睡觉,李华成为医学史上迄今为止病情最复杂、最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之一。
几乎被对折的身体,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心肺功能,以至性命之忧。为了活下来,他选择了“粉身碎骨”。01
逐渐“石化”的二十年
李华出生在湖南永州的农村。回看他18岁时的一张照片,李华穿着一件挺括的白衬衫,双手叉着腰站在一棵松树前,脸上洋溢着自信青春的微笑,这也是他少有的站立姿态的照片。
从这一年起,他时常感受到双腿钻心的疼痛。他想着忍一忍,或许痛就过去了,而疼痛时好时坏,这也让他有时要瘸着腿行走。实在疼痛难耐的时候,李华赶去县城里的职工医院看病,由于当地医疗水平有限,只简单诊断为关节炎。他本以为能把这个病扛过去。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双腿也渐渐无法行动,驼背也越来越厉害。
随着炎症的扩散,李华的腰椎疼痛越来越频繁,脊背的高度也逐渐下沉,整个人慢慢像一只弓腰弯背的虾。走路的时候必须依靠扶着墙壁或椅子,才能做一点点艰难的动作。睡觉时,髋关节会把他疼醒,只能侧着睡。李华上身的角度持续变弯,脸部慢慢贴近大腿,后来他的脸和腿之间几乎完全贴合,他只能从微乎其微的缝隙里,看到一点点外面世界模糊的影像。后来他终于知道,自己得的病叫做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起初会觉得腰酸腿疼,关节处产生了炎症,四肢关节附近的骨骼生长融合在一起,这些原本灵活的部位像生锈的螺丝一样僵直。
李华和李妈妈尝试了各种办法,辗转过许多医院,但都不见效果。最近这四五年,李华的病情恶化速度非常快,不仅压迫到了内脏,而且紧贴的皮肤时常发生溃烂和炎症。他的身体几乎使不上任何力气,疾病渐渐拖垮了这个家庭。后来的一天,李华在病友群里看到一组脊柱侧弯患者术前术后的对比图片,执刀的正是深圳大学总医院的陶惠人教授,这重新燃起了他的希望。
他通过病友给的信息,辗转联系上了陶教授。在2019年6月,李华由母亲陪护,从湖南一路赶到了深圳。李华的病情,终于迎来了转机。
02
四次断骨手术
如攀珠峰之难
在深圳大学总医院,脊柱外科的医生们发现,李华已经成为一个下颌紧贴胸骨(Chin on chest),胸骨紧贴耻骨(Sternum on pubis),面部紧贴股骨(Face on femur)的“3-on折叠人”。这种身体的弯曲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罕见。
为了治好李华,陶惠人教授提供了四次断骨手术的方案,预计先后打断李华的股骨、腰椎和颈骨,然后进行髋关节置换,将李华的折叠身体打开,让他恢复直立行走的能力。陶惠人教授曾是原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骨科副主任、脊柱外科主任,近三十年来做过近万台各类脊柱手术,成功救治过侧弯超过100度的严重脊柱畸形病人。纵然如此,他认为李华的手术难度,堪比攀登医学技术上的珠穆朗玛峰。
在脊柱上做手术,任何一个部位的意外损伤,都可能造成截瘫,而且需要麻醉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感染科、呼吸内科等科室的通力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都等于与死神博弈。陶惠人教授和团队用了两个星期时间反复斟酌,最终制定了方案,从2019年6月13日到12月13日的半年里,实行了四期手术。
手术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麻醉。在常规的全身麻醉中,患者需要佩戴呼吸面罩吸入麻药,但李华的面部和腿之间距离只有1.86mm,根本就无法送入面罩,只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插管,这不仅需要医生技术精湛,还需要患者的配合。
由于李华特殊的身体情况,气管插管更加难上加难,如果在插管过程中发生了窒息,李华很可能有生命危险,而氧气面罩同样无法送入,一旦发生窒息几乎等于宣告手术失败。
顶着如山的压力,麻醉科主任孙焱芜以精准的手法,将气管插管顺利插进李华的肺部,李华也在强大意志力的支撑下,配合医生完成了插管麻醉。刚过了麻醉的险关,李华大腿根部的股骨颈被切开,但随即出现了新的问题。
由于长期蜷缩,李华髋关节非常僵硬,他的身体只能打开20-30度,而至少需要打开60度,才能让李华趴在病床上,接受接下来的手术。
陶教授只能改变手术方案,将颈椎截骨矫正手术提前。这一场手术,是四次断骨手术中最难的一场。李华只能以头部悬空的姿态接受开刀,如果出现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会造成全身瘫痪。所幸,在陶惠人教授的细致手法之下,李华终于顺利地抬起了头。在这场手术后,医生们第一次看清了他的全脸,李妈妈在一旁早已热泪盈眶。
第三场手术持续了10小时25分钟,医生们截断了李华的胸椎和腰椎,六名男医生两人托住腿,两人托住腰椎,两人扶住头部,陶教授跪在手术单上,指挥大家一点点将李华的脊椎复位成一条直线。最后一场手术,需要为李华安装人工髋关节,而他的骨质又成了新的难题。
由于常年畸形,李华的骨质疏松情况非常严重,部分组织甚至“像豆腐一样”,打入脊柱的钉子很容易拔出,也会有瘫痪的风险,也极易出现骨折,好在医生们小心谨慎地完成了髋关节置换,至此李华的手术顺利结束。
李华以自身极其坚韧的意志挺过了四次断骨手术,打开了折叠的人生。03
世上只有妈妈好
对于李华来说,这一切才刚开始。他需要重新学会走路、学会上下床、洗衣服等,这些常人眼中再简单不过的日常动作,他都要从头学起。
除了每天磁疗修复关节,还要进行多个运动康复训练,让他重新找回走路的感觉。正是母亲的不离不弃,让李华一直坚持着到了今天。
回想李华“被折叠”的二十年,在母亲24小时的贴心陪护里,她将热气腾腾的饭菜送进儿子头和腿之间的窄缝中,帮他一点一点咽下饭菜;每天,李妈妈都为儿子擦洗全身、更换衣服,就像耐心照料着一个长不大的婴儿。李妈妈从来不觉得辛苦,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她只是会担心,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儿子该怎么生活,谁来照顾他。
所以从她43岁到71岁,李妈妈带着李华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大小医院,李华走路困难,她就用轮椅推着儿子缓慢前行,抱着他坐出租车、坐高铁,一步一步求医路上,她是儿子唯一的依靠。李华的病掏空了家底,她向各路亲戚四处借钱,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拼尽全力。到了深圳医院,医生提供了四次断骨的手术方案,医生担心李华挺不下去,李妈妈说,“这些年,他吃的苦够多的了,再吃这点苦,不怕什么!”
话是这样说,可李华的每一次手术,她都守在手术室外悄悄抹眼泪,也害怕就这样再也看不到儿子。所幸手术一切顺利,李华在折叠二十余年后,终于直起了腰抬起了头,当他看到母亲苍老的脸庞和满头白发,有着说不出的心酸。
复健期间,李华有时会拿起那支18岁心爱的口琴,在病房里轻轻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悠扬的琴声回荡在病房,也飘扬在医院的长廊里。这首歌不仅是送给不放弃自己的母亲,也是送给陶惠人教授的。他说,“陶主任对我是救命之恩,除了母亲的养育之恩之外,他是第二个了,医生也像妈妈一样”。
李华的重新开始,离不开这些深厚绵长的守护和爱。
///身体折叠180度后四次“粉身碎骨”的李华,如愿打开了折叠的人生。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的统计,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国发病率为0.3%,患病人群数量400万左右。强直性脊柱炎,依旧是不容忽视的健康难题。
李华说,希望在康复之后回归社会,依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病友,将这种希望传递下去。
愿他的路越走越好。
原标题:《一个人直立行走要多久?四次粉身碎骨,18年折叠生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