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哺乳期乳房肿胀怎么办?

2020-08-28 11: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很多妈妈在生了娃之后都会感慨:生孩子的痛都扛过来了,却没想到输在了“奶”孩子上。

其实,母乳喂养这件事在孕期就应该开始做功课,对于孕妈妈来说,只有提前了解乳房肿胀的机理和泌乳的机制,并且掌握缓解肿胀的正确方法,才可以在哺乳早期减少疼痛、轻松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了解泌乳机制

女性在怀孕的时候,泌乳机制分为三个阶段:泌乳一期,泌乳二期,泌乳三期。

(图片源自网络)

泌乳一期

从孕中期16周到产后两天这个阶段就是泌乳一期,这个阶段是妈妈体内分泌控制制造奶水的过程,但是不分泌乳汁。

因为这个阶段妈妈的孕激素孕酮含量很高,抑制了乳汁的分泌,所以在怀孕的时候不会分泌乳汁。到了分娩以后,胎盘娩出,孕酮激素一下子消退,这个时候催乳汁释放,妈妈才会有泌乳的感觉。

但是在产后前两天乳汁依然是不分泌或者是分泌很少的状态。

泌乳二期

这个阶段是一个下奶的过程,主要在产后3~8天,妈妈可能会忽然在很短时间内有乳房肿胀、有分泌物的感觉。

泌乳三期

从产后第9天开始,是一个持续的阶段,主要是腺体的自我控制所导致乳汁的分泌。而按需喂养是这一阶段的关键。

乳房肿胀与泌乳机制有关

乳房肿胀的原因与上述所说泌乳的机制是有关联的。

乳房肿胀的原因

乳房肿胀大多是因为受激素的影响,大量的血液组织液流入乳房,导致乳房乳腺的腺泡张力变大,乳腺管受压,出奶速度因此变慢,引起双侧乳房肿胀,这被称为生理性乳房的肿胀。

(图片源自网络)

当正常的生理性肿胀发生时,妈妈需要让奶水移出,可以让宝宝吸吮、用手挤奶、用吸奶器吸,只要有效移出奶水,乳房就能松软、放松下来。

乳房肿胀的表现

如果乳汁没有得到及时移出,便会出现乳房肿胀的情况,会出现:乳房水肿,皮肤摸上去温度比较高,皮肤发亮,甚至疼痛到不能触碰的情况。

因此,早期宝宝要多吸吮,这样妈妈的奶也会下得早,那么发生乳房肿胀的概率就会降低。

如何预防乳房肿胀,让妈妈下奶更顺畅?

第一,在宝宝出生后,应尽早地让宝宝和妈妈进行皮肤接触,目的是让宝宝认识妈妈的乳房。因为妈妈的乳晕是黑色的,当宝宝近距离观察,盯着乳晕这个信号时,会引导他到妈妈的乳房进行吸吮。

第二,要注意宝宝是否正确吸吮。有时宝宝可能含得比较浅,含得不够深,那么就是无效的吸吮。正确的含乳和吸吮是这样的:

正确含乳:

(图片源自网络)

宝宝嘴巴长得足够大,上下嘴唇呈现外翻的形状。

下巴紧紧贴住乳房,以确保宝宝鼻子呼吸通畅。

良好的含乳姿势是不对称的,即上唇上方乳晕露出较多,下颚含住乳晕较多。

有效的吸吮:

吸吮节律有快慢变化。

乳房充盈或者喷乳反射到来时,宝宝吸吮时深长而有力,下巴张阖的幅度明显。

奶速变慢时,宝宝会相对轻而浅的吸吮,甚至会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直至下一次喷乳反射的到来。

当宝宝做到了有效含乳与吸吮,也许他根本不需要很久的时间就已经可以吃饱了。

第三,推荐让宝宝每天吸吮 8~12次,以增加泌乳量。

第四,重点要按需喂养。小宝宝都是很聪明的,他们会向妈妈“发出”各种早期喂养信号:比如扭动身体、张开嘴巴、手放进嘴里吸吮、转头寻找……

这些动作都是一个宝宝早期给外界的信号,如果妈妈发现这些早期的信号,就要把宝宝抱过来喂奶,这就是按需喂养。

母婴分离的情况下,

如何预防/缓解乳房肿胀?

如果宝宝出生后面临母乳分离的情况,建议最好是2小时以内就开始手挤奶。

那么如果妈妈发生了乳房肿胀,该如何处理呢?有两种方式。��

一、一种是手挤乳

可以尝试在乳房上轻轻地打圈,把乳汁排出来。注意千万不要用暴力的方式去按摩,否则对乳腺组织都会有损伤。

如果有的妈妈乳晕,乳腺会发生水肿,那么我们可以用反向压迫软化法,目的是让乳晕软化,让宝宝能含上我们的乳房,顺利吸吮。

1、妈妈自己使用反向压迫软化法具体方法

方法1:用手指做像一个花朵似的抓握法,并且将手指放在乳头旁边,往胸壁方向挤压,压1分钟并重复5~10次,用来软化乳晕。

方法2::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乳头的旁边,往胸壁方向压,一分钟反复这样5~10次。

2、他人帮助反向压迫软化法具体方法

把大拇指放在妈妈乳头的旁边往下压,往胸壁方向压,压一分钟,然后再换另一个方向挤压。

手挤乳具体方法:把食指和拇指放在乳晕旁,大概位置就是在乳晕旁开一公分左右。往胸壁方向压,然后往中间挤,放开后应有乳汁出来。

二、除了手挤乳,也可以使用吸奶器。

一款好的吸奶器既可以让新手妈妈高效泵奶,又可以帮新手妈妈减少很多疼痛。

总之,要想预防乳房肿胀发生,早期一定要让宝宝多吸吮,帮助妈妈早下奶,母乳分离的情况下,也要及时手挤或者采用吸奶器。希望妈妈们都能轻松、顺利地开启母乳喂养之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