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清第一勇士,死于1669年
原创 最爱君 最爱历史 来自专辑清朝那些事儿
鳌拜最后一次进宫面圣时,也许没想到,他的权势会在一日之间化为乌有。
这是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16岁的康熙皇帝为权臣鳌拜准备了一场特别的“节目”。
此前,康熙精心挑选一些年轻力壮的侍卫天天练习满洲“布库戏”(摔跤)。朝臣皆以为这是皇帝的兴趣爱好,跟于谦老师抽烟喝酒烫头一样无伤大雅,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布库戏”,满语音译,类似于摔跤。在决定除掉鳌拜之后,这位少年天子以下棋为由,召一等侍卫索额图(索尼之子)入宫谋划数日。
康熙问这班日夜操练的侍卫:“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可究竟是敬畏朕,还是畏惧鳌拜?”
众人答道:“独畏皇上!”为了康熙皇帝,摔跤少年同仇敌忾,比参加奥运会都激动。
这日,鳌拜一入宫,康熙当场宣布他的罪行,十几名少年侍卫闻声而出,将鳌拜撂倒擒住,不给他任何抵抗的机会。
一代权臣,就这样就捉了。
▲影视剧中的鳌拜。图源/电视剧截屏01.四大臣辅政
在传统印象中,鳌拜似乎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权臣,吓得满朝文武直哆嗦,康熙也拿他没辙,才用计谋将其擒获。
然而,四大臣辅政制度,本身就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扑朔迷离的传闻中去世,年仅8岁的皇子玄烨即位。
在顺治遗诏以及的支持下,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四人被推为顾命大臣。
这四个人中,索尼出自正黄旗,遏必隆、鳌拜为镶黄旗,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他们归属于八旗中皇帝亲自执掌的上三旗,都是异姓功臣子弟,没有一个是宗室,对皇位没有威胁。
在清初动荡的背景下,顺治与孝庄如此安排,其实有深刻的原因。
当初皇太极死时,清朝统治者陷入权力之争。虽然皇太极与孝庄的儿子福临(即顺治帝)登上了帝位,但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以及长子豪格也是皇位有力的争夺者,都有自己的党羽。
尤其是多尔衮,他在顺治即位后以摄政王身份掌握军政大权,离皇帝就差一个名分,已经严重威胁皇权。更为人熟知的,还有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绯闻,这也是他权势过重的体现。
因此,顺治亲政后,立马将他这位已经去世的叔父摄政王定为“谋逆”,多尔衮的多位亲信大臣被杀,一派政治势力灰飞烟灭。
在朝廷的惊天变局中,四大臣平步青云,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多尔衮的反对者。
其中,苏克萨哈所属的正白旗原归多尔衮统领,他在老板死后转而投靠皇帝,因告发多尔衮“谋逆”有功得到破格提拔。之后,与两黄旗合称为上三旗的正白旗被顺治收归己用。
原本就跟多尔衮对着干的索尼、遏必隆与鳌拜,之前都曾遭受打压,甚至被贬黜为民。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顺治亲政后就把他们都召了回来。
顺治与孝庄重用这四人,明显是为了清除多尔衮势力的影响,也为了避免出现第二个多尔衮。
与此同时,随着老一辈诸王相继离世,下五旗力量锐减,余下诸王、贝勒势单力薄,都是打酱油的,不敢与上三旗抗衡。
当四大臣受命辅政后,他们特意向八旗中的王公大臣表示:“如今主上遗诏,命我们四人辅佐幼主。可国家政务一向都是宗室协理,我们几个异姓臣子何德何能,还是应该与诸王、贝勒共同担此重任。”
宗室大臣们谁都不敢当出头鸟,纷纷表示,先帝深知你们四位大臣的忠心,才委以重任,遗诏旨意甚明,谁敢干预?
于是,四大臣在孝庄太后的亲自主持下正式就职。
从康熙即位到鳌拜下台的这八年,是四大臣辅政时期。四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听理政事,当时的鳌拜还是康熙的得力助手。
康熙后来经常回忆这段政治生涯最初的时光,他说,那时候年纪小,每次辅政大臣陪同他听政,常常会忽视一些言论。久而久之,康熙在他们的辅佐下提升了执政能力,知道了哪些政策关乎民生,就会跟辅臣说:“此内有关系民命者,尤不可不慎。”
历史上的少年康熙,身边没有韦小宝。
在沧桑寂寥的紫禁城中,教会玄烨如何当好一个皇帝的,除了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就是四大臣。
▲孝庄太后与年幼的康熙。图源/电视剧截屏02.鳌拜崛起
在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名列最末,人却最猛。他是清朝开国名将,从年轻起就提着脑袋为爱新觉罗家打工,可谓劳苦功高。
1634年,骁勇善战的鳌拜随皇太极攻打明朝边防重地皮岛,清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军情危急之时,年轻的鳌拜自愿担任先锋杀上岛去,并立下军令状,说:“誓必克岛而回。”
在鳌拜的冲锋陷阵下,八旗精锐登岛成功,终于攻克这一军事重镇。此战鳌拜拿下首功,被赐号“巴图鲁”(满语“勇士”),这正是文艺作品中鳌拜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的由来。
清军入关后,鳌拜先后随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张献忠大西军交战,再次立下大功。
在一些史书中,张献忠是中了清军的箭而死,可清军主帅豪格在给朝廷的奏报中,如此写道:“鳌拜等奋击,大破之,斩献忠于阵。臣至,复分兵四出,破贼营一百三十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赢一万二干余匹。”
鳌拜又一次立下首功凯旋,升职加薪,开始走上人生巅峰。
顺治亲政后,为嘉奖鳌拜的军功,让他位列公爵,授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半生戎马的鳌拜终于进入清朝统治阶层的核心,并在之后跻身顾命大臣。
但在辅政的八年时间里,鳌拜逐渐成为康熙最忌惮的权臣,如今还成了一个大IP,在小说、影视剧中不断被“鞭尸”,甚至友情客串表情包。
▲鳌拜“专业户”徐锦江。图源/电影截屏鳌拜的强势崛起,与四大臣的另外三人不无关系。
四大臣居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辅政时已经61岁。据史书记载,他常年疾病缠身,随着年老体衰,已经逐渐退居二线。
苏克萨哈原来隶属于多尔衮的正白旗,出身比较敏感,经常被另外三个同事孤立,形成两黄旗对一白旗的局面,这也是延续满洲八旗长期以来的内部争斗。苏克萨哈与鳌拜是儿女亲家,却也是死对头,两人议事时经常闹矛盾,资历最老的索尼也不喜欢他。
遏必隆这个人生性懦弱,懂得明哲保身之道,算是鳌拜的小跟班,与他同为镶黄旗。
四人各怀鬼胎,遂导致名列四大臣之末的鳌拜,权势反而最重。
▲鳌拜画像。本质上,四大臣都是勋贵,代表满洲军事贵族的利益,他们出于清朝统治者狭隘的民族观,延续了“首崇满洲”、“重满轻汉”的政策。
另一方面,为了安抚人心、稳固统治,鳌拜等在辅政时期也做过一些好事。
鳌拜等认为:“民生之安危,由于吏治之清浊,吏治之清浊,全在督抚。”
为此,鳌拜等着手整顿吏治,严查地方上的劣政,对现任督抚进行奖惩,仅康熙元年(1662年)就处置了三名地方督抚,一人解任,一人以原官致仕,一人降级调用。
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等还想出了一套整肃地方吏治的监察措施:“四大臣欲每省差大臣二员,设立衙门于督抚之旁,以廉督抚。”
这一极具先进性的改革措施,在当时因方法不妥而没有施行,但也表明四大臣整顿吏治的决心。
帝国病了。
自晚明以来,上到京城,下到地方,官府昏暗腐败,四方连年战乱,民间不堪其苦。清初,八旗兵入关后更是实施了一系列恶政,如剃发、逃人、圈地、迁海等,在给民众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加深了民族矛盾。
鳌拜等辅政大臣面对这场民生凋敝的大考,采取了一系列拯救社会经济的措施。
历代王朝立国之初,大都会实行“轻徭薄赋”,清朝也安排上了。
除了开辟荒地三年起科的优惠政策,清朝还多次蠲免赋税。据《清圣祖实录》的不完全统计,康熙即位后八年,各类蠲免共174次,涉及16个省,700多个府州县卫。
康熙三年(1664年),山西太原所属十二州县旱灾严重,地方官到第二年才申报,并按照平时规定征收了当年的赋税。康熙当时年仅11岁,鳌拜等四大臣建议,严惩地方官“察报迟延”之罪,并批准蠲免次年的赋税,开仓赈济灾民。
第二年,山东济南等六府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鳌拜等再次蠲免赋税。
过了几天,鳌拜等担心,地方官吏利用蠲免赋税的机会欺上瞒下,中饱私囊,“使小民不沽实惠”,于是再次下令,规定对犯有此罪的官员从重治罪,绝不轻饶。
他们还下令,地方官前往察看灾情时不得大张旗鼓,“随带人役,务极减少,一切执事,尽行撤去”,就是说,没必要带太多保安,把灾情控制好才是当务之急。
除此之外,康熙朝著名的“更名田”,也是康熙七年,鳌拜等辅政时期颁布的德政。
鳌拜对大清是有不少贡献的,至少在辅政的这八年中,他与其他三大臣为康熙亲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北京故宫。图源/图虫创意03. 权力蒙蔽了他的双眼
权力,扭曲了鳌拜的心。
起初,鳌拜与其他三人共掌国政,后来却日益骄横,到康熙14岁“亲政”时,鳌拜已经在朝中树立党羽,垄断中央各部,成了独揽大权的霸道总裁,动不动就在皇帝面前吆喝群臣。
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与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矛盾,演变成了一场祸国殃民、打击异己的政治运动。
当时,鳌拜以本旗镶黄旗的土地被正白旗所占有为由,执意要更换圈地。
所谓“圈地”,是清军入关后夺占民间耕地的苛政,曾导致成千上万农民流离失所,八旗之间为争夺圈定的土地也常互生龃龉。
鳌拜提出换地,是用镶黄旗的坏地,换取正白旗的好地,且互换后土地不足,还要“别圈民地补之”,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圈地。
这一举措导致“旗地待换,民地待圈,皆抛弃不耕,荒凉极目”,数十万农民被迫迁徙,破产失业,被夺占的土地一片荒芜,天下百姓对此怨声载道。
四大臣中的索尼与遏必隆同属黄旗,对鳌拜的蛮横手段也就姑息纵容。可负责此事的户部尚书苏纳海是正白旗人,他站到了苏克萨哈一边,跟鳌拜叫板。
苏纳海与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实地勘察后,发现鳌拜这一更换圈地,害苦了京东数百里百姓,便上书表示反对,恳请停止更换圈地。
鳌拜大怒,跟康熙说,这三个人做事迟误,应该处死。
少年康熙已日渐成熟,他得知真相后,没有同意鳌拜的请求。鳌拜一意孤行,直接绕过皇帝,矫诏将反对换地的三位大臣处死。
第二年,康熙开始亲政了,鳌拜却不依不挠,继续打压苏克萨哈。
面对鳌拜步步紧逼,苏克萨哈请求退休,自称愿为先帝守陵。鳌拜却颠倒黑白,贼喊捉贼,以“不愿归政”、“有异志”等罪名诬陷苏克萨哈,拟将其凌迟处死、族诛。
这场斗争,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康熙帝坚持不同意诛杀苏克萨哈。
鳌拜态度蛮横,每天在朝堂上捋起袖子,露出粗壮的手臂,当着康熙的面连续数日上奏。之后,鳌拜再次矫诏,将苏克萨哈一家冤杀。
为何康熙亲政后,鳌拜还敢公然抗旨,诛杀大臣?
一是,康熙举行亲政大典后,辅政制度并未成为历史,辅臣之位仍排在亲王、大学士之上,鳌拜仍有批理奏疏之权;二是,在数年的辅政中,鳌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党羽,当时中央军政要职中,鳌拜一党不下二十余人,牢牢掌控着话语权。
同年,老臣索尼病死,四大臣中只剩下鳌拜与老滑头遏必隆,鳌拜的权势到达顶峰。
难道鳌拜已经成为第二个多尔衮?
其实,鳌拜看似是最大的赢家,却注定是输家。
▲影视剧中的鳌拜。图源/电视剧截屏04.满洲第一勇士之死
有一个故事说,鳌拜有图谋不轨的野心。他托病不朝,要求皇帝亲自前往探望。
康熙带着多名御前侍卫到了鳌拜府上,入其寝室嘘寒问暖。这时,侍卫们忽然发现鳌拜脸色大变,急忙上前,掀开被子一看,里面藏了一把刀。
康熙为了缓解尴尬,笑说:“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异也。”随后,他在步步惊心之中全身而退,躲过了鳌拜的刺杀。
此事史书没有记载,只收录于清代文人笔记《啸亭杂录》中,真伪莫辨。
更重要的是,鳌拜可能根本就没有谋反之心。当年多尔衮摄政时,鳌拜因忠于故主皇太极与幼主顺治,多次反对多尔衮,因此遭受残酷打击,差点儿连命都丢了。这是满洲勇士的忠义之心。
另外,四大臣辅政制度,本就是顺治与孝庄采取的临时措施,在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清朝,皇帝赋予大臣的权力,随时都可以如数收回。
康熙为擒住鳌拜训练了多名摔跤好手,做足了准备,可真正清洗鳌拜集团时,不费吹灰之力。
▲影视剧中的鳌拜。图源/电影截屏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下狱后,朝中大臣经过审理,列其罪状三十条,判处死刑。其罪状几乎都与八旗贵族之间的斗争有关,关于结党擅权的有二十三条,却无罪大恶极的贪污受贿,也没说他有图谋篡位的野心。
鳌拜沦为阶下囚后,没有反抗,他在受审时说:“皇上旨意,有何辩正?”
此时,鳌拜年已六旬,朝中繁重的政事,比军旅生涯更加催人老。当康熙来狱中探视他时,他给皇帝看了自己多年来四处征战留下的伤疤,其中有一道是年轻时为搭救皇太极御驾受的伤。
这次见面打动了康熙。他看在鳌拜建立的功勋上,没有下诏将他处死,而是将其革职羁押。
同年,鳌拜死于禁所,其党羽遭到罢黜,仅是朝中文武官员就不下二十余人。唯唯诺诺的遏必隆也被列罪十二条,夺世爵,论死罪,但康熙念他是顾命大臣,也让他免于一死。
至此,康熙亲政才不过两年,处置的朝中大臣却比鳌拜辅政八年都多。从此以后,皇帝身边再没有出现一个让他担惊受怕的权臣,只有越来越多的奴才。
▲少年康熙。图源/电视剧截屏康熙并没有忘记鳌拜。晚年,他召集诸王、贝勒,追忆年幼时四大臣辅政的时光,说:“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
这番话似乎说明,当年擒鳌拜只是不得已之举。但是,皇帝岂能承认自己抓错人呢?
直到雍正帝即位后,朝廷才为鳌拜平反,认为他是清朝的有功之臣。雍正下诏,赐鳌拜祭葬之礼,追复其一等公爵位,子孙世袭罔替。
所谓的康熙智擒鳌拜,并没有那么传奇。看似一手遮天的权臣鳌拜,也不过是皇权的牺牲品。
皇帝收回了他的权力,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仅此而已。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
商鸿逵:《关于康熙捉鳌拜》,《历史教学》1979年04期
周远廉,赵世瑜:《论鳌拜辅政》,《民族研究》1984年06期
乔治忠、侯德仁:《<清世祖实录>的纂修及康熙初期的政治斗争》,《清史研究》2000年04期
杨珍:《康熙朝鳌拜罪案辨析》,《历史档案》2016年03期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最爱历史】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标题:《大清第一勇士,死于1669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