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内循环”大时代,从一座科技小城透视科技内循环增长新模式

2020-08-28 14: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当前阶段我们仍处在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因此会议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内循环新格局”)。

    内循环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局和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战略性研判,是接下来一段时期我们发展的大前提、大背景和大方向。但如何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消费中心“,这个答案并不仅仅是如何建立销路、塑造品牌等问题,更是如何实现科技内循环,提升产品竞争力,创新产品门类等根本性问题。

    但创新又是如此奥妙,几乎全球都在为缓慢的经济增长伤神。大家都在嘀咕,这个世界创造的专利越来越多,但驱动经济的动力却似乎越来越弱。

    问题出在哪里?

    转化机制不畅被认为是最大症结:从实验室的原发技术到最终面市的商品之间,横亘着无数障碍。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让专业人员和企业把关,同时有专门的联络人负责串联各环节,那自然能大幅提高专利的转化效率。行业人士把这个多角色协同发展的网络叫做“创新区”(Innovation District)。

01

    创新区需满足特定条件和目的,因此它很难被简明扼要地定义。但总体来说,一个创新区往往是公共部门(包括各级政府、大学院校、研究机构)和私营企业在城市某个片区合作,吸引企业家、初创企业、风险投资和孵化器等其他角色前来共同协作,最终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流程等创新实物,给城市提供大量高收入岗位,进而复兴整个城市片区。但由于各参与方数量和占地面积大小不同,因此也很难给创新区划定明晰的边界。于是为了促进各方频繁交流、互通有无,创新区的建筑设计往往比较紧密,并且还要构建大量方便大家有意无意产生交流的场所。同时,创新区还要对外保持沟通渠道顺畅,能从更广范围内不断汲取知识养分、丰富创新网络的要素;但对内为了吸引人才,又需建立寓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于一体的功能环境。

    但请不要误会,我们并非破解了创新区的成功秘诀——就像创新仍是一个黑匣子一样,现在也仅能勾勒创新区的模糊轮廓,甚至还没能把它的各项功能载体仔细解剖出来,更遑论弄清各部件之间的运行机理。

    我们以CORTEX创新区的发展历程为例,解释下想靠简单复制就实现创新区这件事实际并不可取。

02

    2000年9月,美国圣路易斯市邀请咨询公司TEConomy,为城市提供一份发展先进技术的经济路线图。TEConomy认为,圣路易斯市需要将本地区相关的经济资产和支持力量都集中在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平台内公司的技术要在市场上具备核心竞争力,平台同时要发展出强大的创新创业系统。圣路易斯市还需在平台周边追加基建投资,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当时这个区域既没有明确的产业方向,营的领导机构。但到第二年,圣路易斯市在这个地区成立植物与生命科更别提设立实际负责运学联盟(Coalition for Plant and Life Sciences,现更名后简称BioSTL)。

    圣路易斯市决定让这个联盟来践行TEConomy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并把平台产业方向确立为“生物科学”(bioscience)。平台因此引进了一个项目,即现在著名的唐纳德·丹佛斯植物科学中心(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没想到这个科学中心大获成功,研发出众多成果。联盟突然意识到,科研机构作为创新源头,可以夯实平台的发展地基,从而吸引相关企业前来落址。因此圣路易斯市马上将周边各大高校都纳入到这个技术平台内,包括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 St. Louis)、圣路易斯大学(St. Louis University)、BJC医疗保健机构(BJC Healthcare)和密苏里植物园(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联盟准备集多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将平台发展成美国最重要的生物科技中心之一(bioscience hub)。

    那么,研发出来的专有技术怎么才能转化成实际成果?

    联盟决定成立一个开放的转化中心,在中心内你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周边大学的专业技术、人才、实验室和仪器资源及知识产权。平台希望最终籍此吸引创业企业及商务公司入驻。联盟将这个中心命名为“技术研究和创业交流中心” (Center for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Entrepreneurial Exchange),后经变更缩写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CORTEX。联盟还为这个中心提供了2900万美元非盈利性拨款,用来支持创新企业的成果转化。

    随着功能不断填充,CORTEX的物理空间随之扩大。2005年董事会决定开发原址附近一个占地200英亩的工业遗址项目,圣路易斯市政府将该地块定位于“再开发地块”,并将CORTEX联盟设为地块的“主开发商”——CORTEX的地块扩容和开发因此获得联邦拨款和相应的税务减免。

    从2001年到2009年,CORTEX走完了自己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段时间CORTEX董事会强调生物科学是该平台的重点发展学科。其时CORTEX的主要设施包括一栋多租户办公楼、一个实验室、以及Solae公司的大豆研发设施,另外还开发了一些多功能建筑,如由一处废弃厂址开发而成的住宅公寓等。

    但截至2009年,CORTEX只引入了35家企业。虽然发展势头还算可以,但远不及预想。CORTEX董事会投票引进了一个新的首席执行官——新CEO决定将平台从专注生物科学转向更宽阔的视野:成为所有先进技术和相关服务支持的中心(a hub for any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associated support services)

03

    这种转变远见性地意识到了新兴行业的融合趋势,即创新将更多地发生在多个学科和行业的交叉点上,从而吸引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多行业的企业。尤其是数字技术、编程和高级分析这几个领域,正是下一阶段“万物数字化”运动的核心,也是CORTEX在2010年后得以迅速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2010年到2018年的第二阶段,CORTEX入驻企业总数已超过2010年的10倍。当初立足的近200万平方英尺(工业遗存)建筑面积被开发殆尽,总投额高达7亿美元。虽然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初创企业或个人企业家,但也有不少大型公司被吸引入驻,其中就有Centene、埃森哲、Express Scripts、Square、AB Mauri、波音、艾默生、潘多拉、雀巢、万事达和微软等(微软于2018年8月在Cortex开设了自己的中西部地区总部)。

    至2018年末,CORTEX园区的总雇员达到5780人。除却非营利机构外,软件、信息技术及媒体已成为雇员人数最多的行业。生物科技研发人员仅为521人(占比9%),甚至落后于高等教育、管理咨询、保险金融和地产开发等行业。当然,这也从另个角度说明了CORTEX转型的成功。

图1:CORTEX引入的企业和员工数量

图2:CORTEX入驻公司/机构的行业及员工数量分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CORTEX创新区接入了一个快速进入高架的连接口,建立了一个新的轻轨站点,同时还建成了一个占地3英亩的公园,新修了Cortex公馆( Cortex Commons)。

    

    当前,CORTEX创新社区仍在大兴土木。最近围绕它进行开发的私营房产项目已达34个(包括已建设完成、建设中和规划中),总投资超过9.5亿美元,其中包含一个多功能综合项目City Foundry(正在建设中,分两期进行,分别耗资1.35亿元和9,700万元)。该项目将与CORTEX功能互补,计划提供餐饮、美食、零售和办公空间,是CORTEX“生活、工作、娱乐、学习”一体化的重要补充。

    同时,新的酒店开发项目也在不断出现,以服务与CORTEX相关的各类人群,其中包括地块上的新Aloft酒店(2019年开业)和价值2500万美元的Element by Westin酒店,目前都正在建设中。

    此外还有多样化的住宅开发项目,包括单栋别墅、联排别墅和精品公寓楼等。

    CORTEX创新社区的发展已经明显带动了周边房市发展:2010~2017年CORTEX周边社区公寓价格的平均年化复合增长率CAGR达1.4%,而同期圣路易斯全市仅为0.2%(2014~2017年对应的数据分别为2.4% VS 1.2%)。

图3:34个项目围绕CORTEX展开

    CORTEX创新区对圣路易斯的整体影响远不止于此。

    更宽泛地统计显示,创新区产出每增加1美元,圣路易斯地区的整体产出将增加2.09美元;创新区每吸纳一个新的就业人口,将能给圣路易斯市带来1.28个额外工作岗位。创新区内员工的每一美元所得,将给区外带来0.87美元收入。

表 1:CORTEX创新区对圣路易斯的就业和税收的经济影响(单位:百万美元)

    CORTEX已经成为创新区的成功典范,但它的模式是发展创新区的样本吗?

    远未如此。

    从它的发展历程里我们不难看到其成功的偶然性。TEConomy作为长期咨询机构,认为它应该在其他五个方面更进一步,来精进自己的创新产出:

    1)举办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和新兴商业化趋势的大会;

    2)选择两三个最有前途的融合领域,围绕这些领域举办活动,以促进潜在各方之间的互动,激发创新思维;

    3)进一步借助外部的各种力量,启发本地的“开放式创新”;

    4)通过使用资助计划,吸引CORTEX以外的创业想法和概念,在CORTEX生态系统中进一步孕育和发展,以补充本地创造力;

    5)扩大CORTEX建设范围,在其中建立全面的智能街景基础设施,以及数字网络骨干(有线和无线),进而连接到一个合作的研发/控制中心——这个概念将CORTEX创造为一个城中之城,从而有力地让所有技术开发者获得规模化试验和测试基础设施。

总结

    CORTEX和很多其他被称赞的创新区一样,努力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但这段被审视的历程往往只是暂时的,它不是创新区发展的终点,也远没有揭示复制一个成功创新区所需要遵循的运行机理。我们可能不应该如此看待它们——我们应该尝试去提炼更多案例的共性,但不应认为它们已经是其成功的、可以被复制的全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