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8.6到7.5,人人夸的国剧又错在哪
原创 毒Sir Sir电影
后台已被催爆。
Sir没偷懒。
只是每晚守着电视机追它半个月后,实在又爱又恨。
今天认真盘盘——
以家人之名
开播就横扫各榜单收视冠军,每天都有热搜,开分8.6。问题,也出在热搜。
话题每天有,好评变吐槽。
收视依然强,评分却暴跌(8.6到7.5)。吐槽意义不大。
因为烂尾已成事实。
Sir心疼。
国产剧难得把视点拉低,踏入寻常百姓家,却又一次走进狗血的死胡同。
Sir更厌恶。
那个把国产剧套死的框框,到底有多硬,多牢。
以致这么多人伸出去半只脚。
又缩回来?
《以家人之名》的确伸出过“半只脚”。Sir的观感:论前四集,它能达到9分高度。
三大优点,撑起一支潜力股。
1,设定。
俩大叔带三娃。
一个无血缘关系的重组家庭。
看似荒诞的设定,博得不少同情。
看孩子嬉笑打闹,从相互讨厌到情同手足的兄妹。
看大人憋着家庭破碎的伤痛努力活着,为孩子结成爱的联盟。
动人,温暖。
2,人物。五人都讨喜,且讨喜的点都不一样。
三小只让人怜惜。
李尖尖,“三小无猜”核心人物。
她知道爸爸苦。
从小就练就用乐观掩饰悲伤的天赋。
凌霄,早熟沉默。
他有着强大的共情能力,即使被母亲背叛,他也没撂下一点恨。
贺子秋,坚韧正直。从小缺失父爱的他,幸运被收养,始终保持滚烫的热心肠。
俩大人,也塑造出成人的不易。“老妈”李海潮。
为人平和老实,一辈子就操心柴米油盐。
因为妻子的过世,李海潮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女儿身上,不望女成凤,只求孩子一生过得好。
“老爸”凌和平。
Sir认为塑造最成功的一人。
他同时背负了父亲的强大与虚弱。
妻子因为女儿的死濒临抑郁,离家出走。
作为警察的他,很少顾家,就和李海潮搭伙过日子。
看似把孩子安顿好,其实他一直在躲。
凌和平有句口头禅:
“我还赶着上班呢,回来再说。”
万能挡箭牌。
妻子发疯质问他时,他说。
别人建议他找儿子聊聊的时候,他说。
连儿子想真正向他吐露心声时,他也说。
一次次逃避,暴露他的外强中干。不敢面对儿子因自己造成的阴影,也不敢面对那个错失儿子童年的自己。
Sir不是想黑谁。
这正是现实中大部分“父亲”的样子。
以上人物,也寄托于演技过硬的演员。
两老人不用说。
涂松岩,国家话剧院演员。
极精准的语调、肢体处理,生动诠释李海潮的“婆妈”。
△ 女儿得意的小表情他也做出回应张晞临,演戏三十年的戏骨。
与李海潮的相处中,各种“秒怂”,两个大男人竟有老夫老妻的“甜”。
年轻人也不输。李尖尖的鬼马,贺子秋的顿感,两人完成得非常自然。
唯有宋威龙饰演的凌霄,还需加强。做到以上,Sir觉得这剧已经算国剧上乘。
最后一点,是惊喜。
有人说《以家》是离国产版《请回答1988》最近的一次。
这话不夸张。
到处是散发着年代感的日常细节。
一扫而过的门店字体,门帘儿,面店装潢(冰箱)。
晚上省电,没人在客厅不会开顶灯。厨房里的酱油是刚用过的瓶盖要打开,里头的调料也是半满。Sir2年前曾吐槽山寨版《请回答》时曾经遗憾。我们的家庭剧为什么缺少这样的笔力,让我们连任何一家人的饭桌都记不住。
《请回答》里,德善家最吵,吃得最不好;狗焕家最容易冷场,但最丰盛;善宇家最温馨;东龙家人最不齐;阿泽家最简单。
《以家》有张能装戏的饭桌。每集至少出镜三次,即便没有,也必有准备上桌的镜头。
桌上的饭菜,现做,冒热气儿都是小意思,每道菜都能下嘴。俩爸喝酒交心,桌上摆着拍黄瓜、花生米、蒜泥白肉(还有一道菜看不清了)。
△ 李海潮家境是真不错,下酒菜都能整四个高中上学第一天,早饭营养均衡。
咸豆花,糍粑,油条和煎蛋。
李尖尖拔牙后的晚饭,牙不吃力。饭桌上只有她喝小米粥,其他人吃饭。
日常餐三素一荤,节约营养。
大日子时,荤素多了,搭配豪华。这是好的家庭剧的苗头。相信那些沉默的细节。
有一幕Sir印象深刻。
从小,这家人在饭桌上的“排位”都是固定的。
李爸与凌爸坐在靠近厨房一侧,方便端菜。
子秋凌霄夹着李尖尖,像公主般宠着。
直到那次重聚。俩哥哥国外留学9年后回家,第一次吃饭。
位置变了。
李尖尖“逃”到饭桌另一端,缩在两位爸爸中间,隔开哥哥们。
换位,就是对中国式隔阂最含蓄,也最真实的写照。它隐隐刺中被时间拉开的疏离,露出没有血缘维系,易碎的亲情。
不得不说,Sir还沉浸在这动人叙事中。
——国产剧这么高级了?
很快。
Sir又感觉脑袋一阵巨响。
——嘿醒醒,我可是国产剧啊!
条件反射般,《以家》又把脚缩回去了。回到那个框框里。
这框是怎么划出来的?
横一刀,反派线。
第四集后,《以家》的家就停止建设。
群像设计止步于主角五人,其他角色全部沦为反衬主角团结有爱的“外人”。
10年后,三个孩子成了高中生,子秋和凌霄面临高考,李尖尖刚开始高一生活。
编剧突然发现,光写这家人好像编不下去了。
“外人”,开始排着队地有序出现。
凌霄亲妈,陈婷。
摇身一变成新加坡富太,说想回来“赎罪”。
一个不够,还拖家带口。
陈婷生了个女儿,还带上自己妈妈。
三代人齐心协力,软硬兼施,想挽回凌霄。
仇恨,挑起来了。热搜,也跟着来了。
没完。紧接着轮到贺子秋。
一样的套路重来:生父衣锦还乡,想赎罪。
打拼几年小有成就,已经成家,妻子不育。
幡然悔悟想要回子秋,继承香火。
仔细想想这两个情节:有钱老妈用血缘绑架亲情;有钱老爸用财富践踏亲情。
明显精心算计过。
——最容易拉仇恨,最容易上热搜的典型情节。
Sir觉得设计没问题。
“典型”意味着广泛代表性,但《以家》仅以这些情节作为挑逗情绪的工具,然后把这背后复杂的家庭问题粗暴地归咎于一个简单的标签:外人。
于是。
子秋为分担家里负担,答应生父出国留学;凌霄为了照顾车祸全瘫的生母,出走新加坡。
9年分离,中间所有人的纠结、心虚,折磨,一概不提。
镜头一转,跳过。
这“框”里又竖一刀:
爱情线。
兄妹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也被编剧名正言顺地拉入三角恋剧情。
烦死了,又是它。不是Sir偏见,就连那些现实中拥有亲哥的观众看到这……
一口老血喷出来。
而且《以家》的爱情线是极割裂的。一方面。
哥哥们回国后,拼命试图还原三小无猜的纯粹情感。
一方面。
又一次次暧昧地展现那霸总式的温柔,摸头杀……
重组之“家”,轰然拆散。
《以家》之所以在前期获得观众信任,因为它呈现出家的重量。
家,很难接住。
前四集一个高光时刻。
李海潮醉酒骂人。
子秋生日那天,二姨来家吃饭。
她不断骂子秋不懂事,她觉得子秋亏欠收养他的爸。
一拳下去,李海潮眼神一冷。
那一眼,是“你怎么打我孩子”的怒;但很快,李海潮恢复温和。
自己好像没“怒”的资格。
打他的,名正言顺,亲二姨。
每一次看似有分寸的提醒和李海潮的忍耐,都在暴露“重组家庭”的尴尬。有爱无亲。
李海潮终于发火了。借着酒劲把不满和对孩子的在意倾泻而出。
这是《以家》为数不多正视重组家庭的矛盾。家,更难抽身。
陈婷始终以一种身份被骂上热搜。
不合格的母亲。
但她只有这一面吗?她中年丧女。
把儿子女儿锁在家,女儿吃核桃被噎住,凌霄求救无门被活活呛死。
搬家后,陈婷表现出了明显的抑郁倾向。
嗜睡、畏社交、情绪不受控。
作为丈夫的凌和平,能做的就是避免碰面、沟通,来避免点燃妻子这根不知道什么会爆炸的弦。
这是《以家》为数不多试图切开破碎家庭的混沌。之后呢?
随着一个个“外人”的挑拨,挑逗。
“家”,只剩空壳。
李爸、凌爸和三个孩子,就像两组平行线,即便有出镜,有剧情上的交集,却再也没有关于“亲子、亲情”的勾连。
重组之家自带生父母与孩子的戏剧冲突,被编剧简单粗暴地利用到极致。
一路火花带闪电,只为成全这个家的美满、重情,以及10年后兄妹的三角恋。
越看,Sir越害怕。
怕的不仅是国产剧再一次被框住。
更是这个“框”日益加固。
最近b站火了一部小短剧《龙王赘婿》。
播放千万,弹幕累了21万。
说剧也算不上,它其实由一个个小广告组成。某音网文推广,时兴用真人拍冲突最激烈的部分,引人点击。时长1分钟左右。
b站up主把这些小广告揉在一起,持续更新。
连在一起看,太容易上头。
因为每个1分钟,都有男主最憋屈的铺垫,最迅速的打脸,最解气和最吊炸天的人设颠覆。
什么窝囊男票转头成大集团继承人,落难废少隐忍3年练成神功一雪入赘耻辱……
狗血拉满,冲突极致,反转反转再反转……略过任何人性中间地带,60秒速成爽剧。
当我们越来越满足这种上头,上瘾的拼贴式生活。
那我们失去的。
是与真实生活和解的机会。
去框外看一看吧。家庭剧,出不了爆款吗?
不吧。
远的,我们有《父母爱情》。
用琐碎日常撑起那一代人特殊的家庭关系,豆瓣9.5,至今每年都有电视台重播。
近的,《隐秘的角落》。只是一个画面。
三个“坏孩子”和张东升的较量里,谁又忘得了那个务必骄傲又辛酸的单亲妈妈周春红。
那杯热牛奶可不是烫进了同样经历过控制狂家人的网友心里。
那是家庭剧非狗血不可吗?也不是吧。
Sir想到一个人,是枝裕和。
以家庭题材闻名世界的导演。
你要说他的视角有多独特?
独特,但绝不是以独特制胜。
《步履不停》里,平平无奇的一幕。
一家三口回老家,要经过一片森林。
大人在前面走着,聊着一会要面对的尴尬。
儿子不去听,也听不懂。
他跟在后面给妈妈拿伞,一会儿看看水沟,一会看看树叶。
是枝裕和在这一刻并没有打扰孩子。
他觉得,大人走路有目标,回老家就是回老家。
“小孩只陶醉在那一刹那的空间中,虽然他看水沟树叶没什么意义,但如果不这样,他就成了大人的附属品”。
是枝裕和看到人,并尊重人。人的情感,人的状态,以及这背后,人的意识流动。
其实是枝裕和也拍过自己的《以家人之名》。
《小偷家族》。
设定几乎一样,无血缘关系的重组家庭搭伙过日子。
只是是枝裕和切点更黑暗,也更冷静。
成员们都来自破碎的家庭——
被丈夫背叛的“奶奶”,被家人丢弃的“儿女”,帮前妻杀死丈夫的“爸爸”……
是枝裕和的目的依然是亲情。但他选择了一条更加现实的路。
——看一个抱团取暖的冷漠集体如何结出亲情的果实。
起初,他们靠利益维系。
只有利益吗?
柴田治一开始在路边“捡”了个女儿,由里。
原本当晚就要送回,当假夫妇俩抱着孩子走到她家门前,听见里面正在大吵大闹。
两人犹豫了。
送回去,意味着玲要重新面对那个不幸的家庭;带她走,意味着自己要冒着犯法的风险。
看此时“妈妈”的反应——
抱着由里,没折返,也没向前。
她原地蹲下,发怔。
利益与情感在天平两边剧烈动摇。两人最终还是把女孩接回去,但这家人仍然不美满。
他们开始靠谎言维系。
大人骗小孩。
“父亲”柴田治对孩子说,偷东西不犯罪,只要放在店里的东西就属于所有人。
老人骗大人。
奶奶对孙女说自己想跟她一起住(实际上还是为了钱)。
连小孩也要骗。
小女孩由里搬进来,总是被问手上伤疤哪来的。
每次她都回答:自己摔的。
为什么要骗?在家人面前有什么不能说呢?别说重组家庭了,就算现实中的原生家庭,也是一个最需要撒谎的地方。
因为关系太过紧密,表达太多顾虑。
就像翔太始终没办法对柴田治叫出那声“爸爸”。
翔太不爱他吗?
不是。
他就是“叫不出口”。
这正是《小偷家族》与《以家》最大的不同。
前者试图临摹一个真实的家。
后者,只是建模了一个以家为名的乌托邦。
是枝裕和最后还是亲手把那颗“果实”砸烂了。
一家人支离破碎。
翔太受伤后被警察注意,柴田治和妻子马上回家收拾东西逃跑。
被警察抓住,发现每个人都心怀鬼胎。
是枝裕和斩钉截铁地表达了他的态度:他让父子面对面承认自己残忍的私心。
同时是枝裕和也留出一道缝隙。
面对警察盘问,母亲信代泣不成声。
导演在尽量接近家人,或足够亲近的人之间,那种如履薄冰的“爱”。看到没。
是枝裕和从头到尾几乎没有让“外人”出镜。
所谓的“冲突”“反转”,也仅有结尾一处幻灭。
他不忍自己手下的亲情,最后散发出一阵“大家都不容易”的说教馊味。
昨天,李安又一段演讲刷爆朋友圈了。
我最想表达的可能是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你想做到最好,然后情况不太允许,这个冲击来了,那个冲击来了,还有你心里面两个冲击搞不定的时候,你怎么样去努力,然后还搞不太定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是最动人的,就是真情流露,真情是需要这样才流露的,当它流露的时候就是最动人、我最喜欢的时候。
品品这段话?
不就是我们看完《小偷家族》的感受。
那《以家》的变味在哪?
在于我们看完,都可以沉浸在某一种直白,直露的情绪。
哭哭啼啼的感动。
骂骂咧咧的怨恨。
还有那些青筋暴起,恨不得拎着你耳朵倒灌的鸡汤。
不是这样的。
家庭,家庭剧不是这样的。
诚然,《以家人之名》不烂。
也可以预见,《以家》最终一家人会内部和解。
但结局再煽情。
你丝毫不会有扎心的无可奈何。
因为它为了营造即时的冲突,早已把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矮化成对真实生活的苦楚失去触感的木头人、工具人。
他们本可无限逼近国人心中幽深而隐秘的世界。
却选择迷失在花团锦簇的热搜烟火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
原标题:《8.6到7.5,人人夸的国剧又错在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