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外高桥精密机床数字平台解码智能制造
【编者按】
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
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26个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
数据来源:上海市经信委(时间截至2020年3月,后续园区土地供需或有变化,特此说明。)
调研园区:外高桥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
调研时间:2020年7月30日
与一般特色园区制造气质浓厚不同,外高桥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下称外高桥智能园)更具商业气质。上海外高桥是明星保税区,在数字时代,明星保税区分外有想象空间。
外高桥智能园地处外高桥保税区域核心发展区,规划用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橙色的主体建筑整齐划一,装修时尚,入驻企业将自家的logo高挂在最显眼处。这里是全球“工业精密机床”的展示集聚地。
利用自贸区国际贸易便利,外高桥智能园针对以“高精度、高效率、高尖端;新加工方式、新加工工艺”的数控机床、机器人、刀具为重点的高端智能制造企业展开贸易服务,为入驻的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保税展示与演示、展品物流、零部件分拨、贸易代理、检测认证、专业培训等业务。
目前,产业园已吸引了多家国际化的行业协会和专业的服务机构入驻,包括上海瑞士中心、美国机床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机械工业机床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上海浦东智能制造协会等。并且聚集了来自德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50家企业入驻,其中包括了全球Top10的机床企业中的7家企业,全球Top20的机床企业中的12家企业,全球Top100的机床企业中的41家企业。
企业为何而来
企业入驻展示相对于展会临时展出有巨大优势,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总经理郭永健将整个园区比作一条奢侈品商业街,他说,“买衣服总要试穿,越昂贵的越要仔细挑选。一般机床展只有3到5天,这个短暂过程中很可能无法完全了解一台高端机床的功能和特点。”而且高端机床对展示区的物理环境要求极高,一般的场所无法达标,只有让企业常驻园区做展示,才能让企业尽兴挑选。同时也能满足入驻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的售前保税需求。园区为企业提供“365天”展示交易服务。
但是外高桥偏居上海一隅,距离上海火车站、机场几大交通枢纽有一定距离。为了能够吸引海外主要的机床企业入驻,2011年,园区建设初期,园区管理层曾进行了10个月的密集调研,了解了机床企业对展览物业的要求、开展贸易服务需要的外部支撑,对保税区的产业扶持政策的期待等诉求。然后定制了适合机床企业的物业形态,譬如为了满足尖端机床设备所需的苛刻室内环境,安装了空调、空气动力、恒温恒湿等设备。
园区对入驻企业的服务,贯穿产品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流程。
通过制度创新,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很多自贸区先行先试便利。譬如异地商检服务,为入驻企业的设备到区外参加短期展览提供担保。原本企业到区外参展,需要在保税区以外的地方缴纳保证金,申办流程周期长达3至6个月,退保的时间也较长。为此,园区协调银行履约保函为担保后,申请流程简约,操作环节便利,为企业减少了资金压力。
其次,园区之所以能够聚拢如此之多的企业,正是因为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专业服务:园区配备了专门的团队对接入驻企业的货物报关、报检、物流等服务。
总部位于瑞士的乔治费歇尔集团(简称瑞士GF)就是因此而入驻的企业,瑞士GF是一家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跨国企业,遍布全球140个城市,拥有50个生产基地,在电火花加工、铣削加工、激光加工等领域位列制造业前沿。
瑞士GF的大楼里,摆满了机器。GF中国区总裁陈以祥带领调研组参观了他们的展示机床,公司六大板块的所有最新技术和展机都在这里陈列,如专为生产精密零件而设计的高精度五轴加工中心,微米级的加工技术飞秒激光灯等。这些机床涵盖行业包括航空航天、汽车、网络通信、电子、医疗等众多领域。
据陈以祥介绍,瑞士GF一年在中国国内销量近1000台,这在机床领域是非常大的数字,通过园区的展示销售了国内产能的一半。他们最高精尖的机床是在瑞士生产,可以用于生产航空发动机关键的叶盘叶片。大部分产品除了软件在瑞士完成,其他如机械设计等工序全都是在国内完成,因为瑞士在机械语言方面的技术沉淀性要比国内强。
园区还有两项正在推进的服务。
针对国内高端机床人才匮乏,园区开展人才职业培训业务。之前园区入驻企业为解决人才难题,与上海大专院校的机床机电院系合作,自行培训高校在校生,或者培训企业的工程师。基于此,2019年11月28日,上海市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外高桥分基地在上海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正式成立。未来,园区将应用产业园区植入专业培训的创新模式,以产业发展、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
由于购买机床的国内企业绝大多数是来自江浙、珠三角的民营企业,他们的资金压力较大,而基础设备很多是高价值产品,园区与建设银行展开合作,为国内企业购买机床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可以降低减少这些购买设备的企业资金成本。当然这也是一种运营风险,企业每月支付租金来完成设备购买。园区现在正在与银行根据资金的监管,国内、国外的合作设计商业模式,同时还要考虑入关时的税收,是按每月租金的金额征关税,还是按整机的价值来征关税,所有这些还在协调中。
至于园区的收入,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中心副总经理黄宝华称,外高桥智能园的收入首先是园区租金,但最近几年服务贸易收入增长相当快,另一块增长迅速的收入来自售后服务。
绝无仅有的数字化平台
国内机床工具市场需求巨大,早已是世界上第一消费国、第一进口国。外高桥智能园是国内进口机床的主要通道,据外高桥方面数据,其中全国近30%的进口机床来自平台的客户企业。
在数字时代,只要商业聚集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新的故事发生。
作为全球密度最高的机床巨头驻扎地,以及国内主要的机床进口通道,这里进口设备贸易服务都是由外高桥智能园代理,由此产生的区域性贸易数字价值巨大。这些数据,可以判断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如汽车制造、轨道交通、数码电子等产业的大致发展状况、以及技术发展趋势、哪些国家的什么设备分布在什么区域。郭永健举例,目前国内高端机床市场中,主要是德国、瑞士企业,日本部分企业涉足,而美国企业已经较少了。
同时,外高桥智能园依托自身高度集聚性、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优势,正在打造“线上+线下”的智能制造产业数据平台,实现产业链内企业供需信息的互联互通、高效协同。为国内外制造商、供应商、买家之间开展国际和国内贸易拓宽渠道、消除壁垒。
此外,中国作为机床产能大国,这些数据同样对国内机床企业有巨大参考价值。
2019年,保税区域智能制造产业涉及的投资企业,合计完成商品销售额589 亿元,贡献税收31亿元。保税区域投资企业2019年共完成涉及机床、机器人、刀具等智能制造相关商品进出口额132亿元,其中进口额110亿元。并且,正在开发的信息化平台将作为智能制造产业链媒介,不断扩大产业集群,引进全球高精密产机床及先进技术。这个公共平台从2007开始培育,是进口领域为数不多的市场化运作平台。
赫克机床是美国一家机床企业,注册地在宁波,但是赫克机床中国区总经理姚雪表示,为了业务的开展,公司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上海。赫克的机床被应用于很多尖端制造领域,譬如航空领域的ARJ21,C919,公司还为民机制造商提供了一条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
言及选择上海的理由,姚雪认为,上海的国际化在国内具有独一无二优势,这里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也有便利的金融服务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尤其重要的是上海的政策执行非常准确,因为海关关税体系很复杂,但上海的关税执行得非常清楚,规定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掉链子。相比其他地区,那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譬如车床的进口,车床按规定进口是免税的,但在有些地区,如果车床上加一个刀塔,他们就会将车床视为一个加工中心,加工中心要缴纳10%的税,而上海这边就不会做这样的归类。便利的海关服务对职能机构的职业素养有较高要求。“我们这种企业要求很简单,就两点,一是政策不要经常变;二是规定政策是什么就应该是什么。”姚雪说。
郭永健认为这个园区具有全球优势,即便欧洲也没有这样平台。“这在全球绝无仅有。德国是全球高端机床主要制造商,但是德国企业参观后,认为即便像德国斯图加特那种高端制造聚集的城市,也不会看到聚集了如此众多的优秀企业。”郭永健说。
平台和园区大大便利了尖端机床的进口,为中国尖端制造提供了便利,未来的数字平台更是前途远大,新模式吸引了不少模仿者。郭永健笑着说,很多地方在模仿,但是没有一家能模仿成功。或许其中的关键就是上海因素对机床企业的聚拢。
外高桥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
强化商业与交通配套,推动园区产城融合,提升服务全球机床产业的能力
一、园区特征
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是8家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区中唯一一家以服务为特色的平台型园区,为入驻的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保税展示销售、展品物流、零部件分拨、法定检验、技术交流、专业演示培训等六大核心服务。
园区位于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核心发展区,以6万平方米的规划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创造了近百亿元的销售额,贡献了2亿元的税收,产出效益优势突出。园区技术标准高、产业定位高、国际化水平高,打造集展览展示、模拟加工、保税交易等于一体的国际最高水平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园区充分利用自贸区国际贸易便利化优势,以高效率的服务,以集聚精密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设备、智能机器人、3D 打印、高精密检测等产业和技术为目标,吸引了来自德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50家企业,成为全球智能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是自贸区国际贸易政策优势。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位于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内,境外与保税区间货物进出自由、免关税、免许可证、允许转口贸易,可享受保税商品自由买卖、保税加工、保税仓储、保税展示、企业外汇全额留成等贸易便利化政策,对进口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园区还在上海自贸区“分送集报”政策创新的基础上,首创了“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的公共式仓储分拨服务信息系统,极大地优化了分拨流程。
二是产业集聚优势。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特殊的贸易政策、高效的服务、丰富的物业形态吸引了大批国际行业领军企业、国际化的行业协会和专业的服务机构入驻,包括全球前10的机床企业中的7家企业、全球前100的机床企业中的41家企业,以及上海瑞士中心、美国机床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机械工业机床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
三是平台服务优势。针对高端智能制造行业园区建设了国际贸易便利化和专业化服务平台。该平台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智能制造板块唯一“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园区配备专业化的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物流报关、报检、物流等量身定制服务方案,提供贯穿从产品售前、售中到售后的全流程的个性化服务,大幅减少企业操作成本。
四是人才培训优势。一方面,上海市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外高桥分基地为进一步推进上海市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为企业输送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专业化的培训平台。另一方面,园区企业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形成了人才培训机制,开展机床、机电领域的培训、组织学生实习等。
三、存在问题
一是需提升服务国内制造业的能力。园区入驻的机床企业多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园区掌握着全面丰富的国内机床进口数据,掌握着国际机床发展的前沿趋势、市场动态,园区要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为国内机床企业及制造业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数据支撑。除了组织行业人员培训,还可以定期举办行业前沿趋势相关分享会,成立数据分析和研究机构,定期发布机床产业和制造业产业发展趋势报告,为行业企业提供定制分析报告。园区需要在贸易集聚优势下,服务好国内机床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二是需提升服务全球机床产业的能力。园区地处上海这样一个全球节点城市,要有全球化的胸怀和视野。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格局下,园区要深入思考如何发挥国际国内产业链连接点的作用,为中国机床产业链链接全球提供上海服务。园区可以考虑服务走出去,为全球机床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和数据服务,嫁接全球机床行业资源和信息,在全球产业链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支点作用。
三是园区交通与配套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园区位于外高桥保税区内,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距离周边最近的12号线地铁站在2公里以上。商业和生活配套较为不足,园区内及周边的零售店及餐馆较为稀少,距离最近的商业中心约2公里,员工餐饮休闲较为不便。未来,需要在增加供给和提高便利度方面,多下功夫。
四、未来发展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园区升级成为引领国内智能制造行业迅速发展的“有形象、有功能、有数量、有质量”的产业生态圈新高地,未来园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强化专业化贸易服务平台功能,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产品展示交易服务。借助园区进博会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功能,为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展示机会,拓宽企业产品推广渠道。
二是强化商业与交通配套,推动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员工生活性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精细化、定制化的生活性商业招商,为园区企业员工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配套服务;并通过增加园区“最后一公里”班车、与共享单车合作等方式,改善园区公共交通环境。
三是加强与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协会合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产业升级。一方面,依托园区集聚的国际与国内机床行业协会的基础优势,促进行业协会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推动上海智能智造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争取与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推进园内企业批量入会,更好地借助协会力量推动企业发展。
[本文执笔人:柴宗盛、崔园园、张云伟,课题负责人:张俊、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张云伟、柴宗盛、王琳杰、姜乾之、崔园园、戴跃华、张靓。感谢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和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对本次调研的帮助]
海报设计:尹惠璇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