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女儿半年连输两场比赛,吴尊却大感欣慰丨如何让孩子输得起?

2020-08-27 08: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前些日子,吴尊晒出女儿NeiNei的博文,谈及女儿最近的芭蕾舞比赛。

看到这些青春靓丽的图片才恍然惊觉:当年《爸爸去哪儿》里那个小女孩,已经悄悄长大了。

不仅是外表,更难得的是,NeiNei的内心也成长了。

还记得之前,为了准备人生中第一场芭蕾亚洲比赛,NeiNei没日没夜的苦练,但终究还是输了比赛。

结果出来后,她大哭了一场。

看着女儿如此伤心,吴尊也忍不住流泪了。

但心痛的同时,吴尊强调:“让她去感受失败的感觉也不是坏事,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后来,他特地在游泳时,和女儿分享自己打球输了的事,帮她走出阴影。

这次,NeiNei再度参加比赛,“非常想赢”的她每周挤出5-6天的时间练习,却还是事与愿违。

8个月间,两度参赛,两度失利:让人忍不住担心孩子的信心会受挫。

可是令人惊喜的是,她竟然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败了。

吴尊说:

这次比赛,NeiNei仍然很难过但没哭,还承认自己不够好,要继续加油。

看到女儿记住自己的话,他是又惊又喜,倍感欣慰。

网友也纷纷留言点赞:

“我们的NeiNei太棒了!”

“NeiNei真的成长了很多,加油哦!”

“懂事又坚强的宝贝,谁不喜欢呢?”

是的,努力又坚强的孩子,好多家长都羡慕。

回头看看自家的娃,有些行为挺头疼:

搭积木搭一半倒了,哭;

想要的玩具没买到,哭;

玩游戏输了,还是哭……

重点是哭完就结束了,直接放弃。

怎么别人家的娃知道坚持,

自家娃就总放弃呢?

娃太小?性格问题?

没那么简单,这些都和一项重要能力有关。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 30 年的研究发现:

面对挫折与困难,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人的心理弹性能力,俗称抗挫力(Resilience)。

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应对挫折的能力。

世界知名的 TED(环游会议)演讲中,美国“天才奖”亚裔女科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 AngelaLee Duckwort 也特别强调抗挫力。

经过长期研究和大量的案例分析得出,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长相,应对挫折的能力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

简单来说:

一个孩子是否知道 3+2=5 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是否愿意在第一遍回答成 3+2=4 之后重新尝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面对困难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一位从教多年的小学老师说:根据他们的经验,那些遇到难题容易放弃的孩子,其实在入学、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苗头:

你看,

小时候搭积木、玩拼图,一遇到困难就不玩;

上学后,遇到不会的题目就放弃;

工作后,遇到挑战就退缩;

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崩溃。

发现相通的地方了吗?

是不是都在遇到挑战时选择退缩、放弃?

也许背后的思维模式都是相似的:“我不行,太难了,放弃吧”,变换的只是遇到的问题而已。

而一个从小遇到挫折就能很快平复心情、分析原因、再次尝试的孩子,当积木换成应用题,游戏变成难搞的项目,那个每次助他战胜难关的能力会一直在,那个能力会替你守护孩子,伴其一生。

所以,抗挫力,是每个父母都要早点重视培养的关键能力!

抗挫力这么重要,怎么培养?

说到抗挫力的培养,前段时间著名情商教育专家张怡筠博士在一场讲座中讲到我们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抗挫力时,做的都是错的,甚至看似当下有用,其实错得更深。

挫折教育≠制造挫折

读懂孩子受挫心理+搞清支持策略才是王道

有的家长担心:是不是孩子生活太顺利而变得娇气,于是故意在生活中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

结果呢?当孩子发现自己总是“做不到”时,就会对自身产生怀疑,甚至变得更加无助、自卑。

张博士说:

抗挫力培养的关键,不是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父母怎么陪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孩子的生活里不缺挫折,你需要的是:有人带你一起读懂孩子受挫时的具体心理、清晰具体支持的策略是什么。

抗挫力强的孩子受挫不可以崩盘?

No,反弹复原力最重要!

有的爸妈说,遇到困难就哭鼻子,怎么锻炼抗挫力?不许哭!

张博士告诉你,抗挫力强的孩子往往不是遇到困难死扛不哭,相反,恰恰是懂得如何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能事后很快“反弹复原”,然后再次尝试的那一波。

这个失败——受挫——崩溃——反弹——再尝试的过程,越小龄的孩子,父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越重要,尤其是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愤怒管理”,以及帮助孩子愿意再尝试的方法。

NeiNei的爸爸吴尊,便是用“共情+分享自身失败经验”的方法,引导孩子疏通挫败感,并鼓励她重新尝试。

遇到挑战,拼命鼓励,推他一把?

关键要看时机和方法!

看到有文章说:成人不能一味打击,要多鼓励孩子,很多老父亲老母亲开始加戏:

孩子遇到挫折束手无措时,只知道在旁边拼命呐喊:“孩子,加油,我们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可以的!”

换作你是孩子,这时候父母空洞的鼓励,会不会反而徒增更大的压力?担心自己解决不好辜负了父母的期待,而变得更加焦虑?

张博士告诉你:鼓励要看时机和方式,宝贝在克服困难时的“自我效能感”,即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信念,如何帮他形成,往往比空洞的鼓励更重要。

毕竟孩子一生的路还很长,你不可能永远陪伴左右,做他的啦啦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