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沿苏州河而行·地标|天后宫珍品展小记
建于1884年苏州河畔的上海天后宫,曾是上海规模最大的一处祭祀天后的场所,也是近代上海对外交流史上的一处重要之地。对于晚清的出使大臣们,它是通往大洋彼岸之前的一个集会与歇脚之地。对于善男信女,它是生活的护佑之所。它也曾是民国时代孩子们的学校,是地方政府职员的办公所在地,是住房短缺年代72家房客的家。
天后信仰始于宋代,经过历代演变,由最初福建沿海一带祈求出海平安的民间神祗“妈祖娘娘”,到官方封号“天妃”、“圣母”,至清代咸丰年间得到皇帝褒封,称为“天后之神”,天后文化便一路随着华人的足迹,传播遍布神州及海外各地。
我对天后宫的印象主要来自一些生活记忆的片段:是那一天在澳门氹仔天后宫,挂满盘香的香亭里,斜斜地落进建筑的夕阳;是那一天在九龙湾的天后宫前,一位附近工地的壮汉虔诚的祈福;是那一天在天后诞辰时,山道下搭起的巨大竹棚里溢出的粤剧唱词。不同于其他民间祭祀信仰为主的天后宫,苏州河畔的上海天后宫建立之初即有着官方背景,在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上也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晚清上海天后宫的营建
时间回到上海开埠后的1870年代,当时的上海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以及对外交流的重地。而清政府也计划效法日本明治时代的做法,派高级使团出洋考察,并选派官员,见习国外礼仪、学习外国语言。光绪五年(1879年),清帝亲信大臣崇厚奏请在上海设立“出使行辕”,以作为出使官员的“招待所”。而“出使行辕”的建设,也成了兴建天后宫的契机。
据洪崇恩《上海著名历史建筑天后宫如何走向未来》一文中记载,为建行辕,在选址、规模等方面颇了一番周折,最后选择在苏州河北岸三摆渡桥(现河南路桥)桥堍一块土地,共计十一亩九分三厘一毫的面积中,兴建“行辕”。规划时,有人考虑到大臣出洋都走水路,没有“天后娘娘”保佑必致危险,而上海恰又没有高规格的天后庙,于是也一并奏准总理衙门,由江、浙、闽、粤四省船帮募资,在行辕侧旁同步建设起一座天后庙。
1884年,天后宫和“出使行辕”相继竣工。天后宫建筑格局反映了晚清会馆建筑的特色。门楼、戏台是它的主体。进入砖雕门楼,是戏台与东西看楼及大殿围绕着的庭院。大殿供奉天后,面朝戏台。大殿之后,则是寝宫。天后宫开放之后,外出官宦、归来游子、抑或是信众都汇聚于此。晚清竹枝词曾记载当时盛况:“天妃圣母有行宫,赫濯声灵四海同。护国庇民多被德,各商演戏谢神功。”
晚清明信片中的天后宫(前景为河南路桥)。 图片来源:《海上清风:明信片上的苏州河》
天后宫格局图,底图来源于1947年《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远去的记忆
之后的上海天后宫,也随着时代的命运而浮沉。据郑祖安《上海苏州河天后宫兴衰史》一文记载,辛亥革命以后,出使行辕作为清政府的地方机关之一,被上海军政府取缔,改作了“上海商务公所”(即以后的“上海总商会”)办公地。1915年,上海县地方公款公产经理处宣布庙宇、庙基为地方公产,由款产处收管。天后宫也因此断了香火。
1923年,天后宫寝宫楼内,设县立第三小学;戏楼,东、西看楼则租给中华职业教育社,开设商业学校。中间的大殿仍为天后殿,供信众进香、朝拜。1927年,上海建立了特别市。苏州河天后宫所在的地区隶属上海市三区二十九分部。因难找合适的场所,这二十九分部便挤进天后宫内,其中钟、鼓亭和看楼的部分房屋作为办公驻地用。1938年,天后宫大殿经修复,重开香火。1949年以后,天后宫渐无香火,戏台、看楼住进了城市居民。
1978年,因邻近的山西中学扩建校舍,有关部门拟拆除天后宫大殿。幸得冯纪忠先生建议,大殿落架,并迁建至松江方塔园。
至此,苏州河畔的上海天后宫,成为了一个逐渐远去的记忆。
1970年代的上海天后宫,画面下方为改造成居民住宅的门楼。图片来源:《上海天妃宫》,2006,内部发行画册
方塔园中的天后宫,大殿为图中左侧建筑。 冯立 图
保护与再生
2006年,由于上海市轨道交通12号线地铁站的修建,天后宫戏台残存的建筑进行了落架,所有的构件在那之后保存在了专门的仓库中。
十多年过去了,天后宫戏台终于将在上海滨水区域城市复兴的背景中迎来重生。在《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中,苏州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历史建筑将植入更多公共功能,加强与市民生活的联动。天后宫戏台将在苏州河畔的城市生活中回归。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陆续对天后宫戏台留存的砖、木、石等构件进行了细致的记录、清点、扫描、测绘检测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天后宫戏台制定了细致的复建方案。
经过3D扫描的“水浪机”与戏台斗栱构件模型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图
显微镜下的木构件纤维构造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图
2020年4月15日,在一次关于探讨未来天后宫戏台复建后再利用的座谈会上,历史学家熊月之在会上点出,晚清上海天后宫的营建故事,正契合这座城市本身面向海洋开放包容的气质。也巧,那天正是天后诞。
对于未来,天后宫之于苏州河,之于上海,又蕴含怎样的意义呢?这些落架后的建筑文物构件,在它们重新进过修复,重回建筑之前,如果能以展览的形式与公众相遇,又能激发出怎样的故事呢?利用这些保存下来的文物构件做一个展览的想法得到了静安区文旅局的大力支持,而展览地点则拟定于离天后宫原址不远处的苏河湾中心城市展览馆。
细读天后宫戏台
不论历史如何变迁,天后宫骨子里是与水有关的。天后永远面向一片水面,无论是在维多利亚港,在苏州河,抑或是搬去方塔园的上海天后宫大殿,莫不是朝着一片水面。我们的策展工作也就从“水”的记忆这一题眼展开。
顺着水这一主题,细看上海天后宫戏台的构件,我们发现了各式各样关于水的母题的表达方式。譬如承托檩条的短机修饰成了水浪的形制,而戏台中心的旋转斗栱穹窿藻井,由数百件藻井斗栱木螺旋编织而成,每一构件都饰以水纹,好似螺旋上升的朵朵浪花,四周由镶嵌的弧形天花梁勾勒出水的涟漪。它用简洁的两三种构件,组成了复杂而和谐的戏台穹顶。
戏台中心的旋转斗栱穹窿藻井仰视平面图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图
当年修建天后宫的能工巧匠们,有意识地选择将水的主题融入到了这些建筑构件中,尽管这些细节一不留神就会错过。而落架后的构件,反而给了我们一次能够近距离观赏这些精美构件细节的机会。它们提示了天后宫戏台从建筑、结构、装饰为一体的整体性艺术价值。
展厅的空间不大,我们挑出了代表性的五件砖作、四件木作构件作为展品。
门楼的砖细上枋砖雕 冯立 图
五件砖作,都来自于天后宫戏台的门楼正立面。作为天后宫的“门面”,门楼的砖作经过了精心设计。目前保存下来的砖作文物构件,主要有砖雕、砖斗栱以及屋面的蝴蝶瓦及滴水瓦。
门楼的砖细上枋砖雕,是一幅由40厘米长的砖雕件所构成的长卷。画面里海面上升起明月,时而看到骏马岸边饮水,时而穿过一座石拱桥,见到水面上升起的朝阳。现存的砖雕长卷数量约是历史上的三分之二。而本次展览中所挑出四件砖雕,已足以让人一窥砖雕之精巧。
另一件砖作,是位于砖细上枋砖雕之上的丁字砖作牌科,也即砖斗栱。虽是砖作,形式则与木斗栱类似。甚至“三升栱”上的三板波浪形切分,也与木作法别无二致。比较特别的是伸入砖墙的栱。难得一见却很重要,保证了悬挑部分的稳定。
门楼历史照片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图
“天后宫珍品展”展览现场,砖细上枋砖雕之上的砖斗栱 。华润苏河湾中心 图
四件展出的木作构件,都位于原天后宫门楼北侧的戏台位置。戏台是天后宫的核心,也是建筑细节上最为用心的位置。戏台的木作斗栱,是一斗六升十字式,可以与砖作斗栱互相映照。斗栱下方的檐枋木雕版,描绘了三国演义的故事,亦可与门楼的砖细上枋砖雕两相对比。
这块檐枋木雕版再现了“三英战吕布”的场景。冯立 图
戏台旋转斗栱穹窿藻井中带有水纹的天花梁 。华润苏河湾中心 图
布展场景。展布采用帷幔,是对水的一种借喻。帷幔可过滤光线,营造一种统一的氛围。九件文物,九道帷幔。观者可以在帷幔中自由地行走,亦可在展品中驻足细读。冯立 图
在这次展览中短暂呈现的九件天后宫的构件,将在不久之后重归于复建的天后宫门楼和戏台之上。而天后宫这一承载上海近代风云变迁的文物建筑,也将在未来的苏州河畔苏河湾区域带给市民更多新的体验。
终究,人们对于一座建筑的记忆不仅关乎其本身的物质空间,更在于建筑与生活、典庆、仪式、人物、与数不清的“事件”相连所共同组成的富有丰富意义的网。而修复一座建筑,是修复一段记忆,也是创造一种对苏州河和对这座城市的文化想象。
天后宫戏台复建后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图
“沿苏州河而行”第二段示意海报 制图:陈鑫培
(作者冯立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