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些为时代作注脚的黑白肖像,是中国摄影最“出圈”的作品
原创 马小呆 影摄自留地 来自专辑摄影书评
《我们这一代:历史的语境与肖像》肖全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为时代作注脚的黑白肖像
本文2020年8月首发于《中国摄影报》
撰文:马小呆
摄影:肖全(图片选自《我们这一代》)
自从大学时期开始对摄影感兴趣以来,由同一位摄影师所拍摄的有关中国文化名人的肖像照片,就时不时地在各种场合下冒出来。
三毛、杨丽萍、张艺谋、巩俐、窦唯、王朔、顾城、崔健、粟宪庭、谭盾……这些每个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及他们背后的作品与故事,让人不得不一次次审视这些作品,并对它们的始作俑者印象深刻、心生好奇,那就是摄影师肖全。
尽管早已知晓肖全的名字,甚至反复看到那些传播范围极为广泛的经典照片,但我却一直未曾系统观看过他的文化人物系列作品,直到终于买下这本十分厚重的摄影画册《我们这一代:历史的语境与肖像》——肖全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
崔健(摇滚音乐家),成都,1990年3月易知难(歌唱演员),成都,1990年5月在中国,肖全是那种极为少有的摄影师——他和他的作品不仅仅活在摄影界或艺术界这个小圈子里。即使对这些专业领域毫无了解的普通大众,也或多或少看到过肖全拍摄的文化名人,并可以就此发表一些个人观点。
肖全得以“出圈”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显然是源于他对创作主题的选择。这也从侧面佐证了那句摄影创作者时常听到的话:拍什么比怎么拍更重要。
但是,假如只是把肖全的成功“出圈”总结为拍摄了众多名人,那也未免太过偏颇了,而且还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
三毛(作家),成都,1990年9月姜文(电影导演),北京,1995年3月20世纪80年代初,肖全在北京某海军航空兵部队服役。彼时的他就已经深深为摄影着迷,将每月不足10元的津贴,几乎尽数投资在摄影资料上。
1984年底,复原回到家乡成都后,肖全也如众多社会纪实摄影家一样,开始拍摄身边的城市与人物,记录那个因改革开放政策而变得活力满满、日新月异的中国。
据肖全自己讲,促使他产生为中国文化界人士拍摄照片的动因,源于诗人钟鸣、赵野等人创办的地下刊物《象罔》。在第二期专辑里,他看到一张美国诗人庞德的照片——身着黑色大衣,头戴礼帽,手拄拐杖,沿着石头小路向镜头缓步走来。
肖全被这张照片捕捉到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精神所深深打动,并立志为“我们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留下同样可以“感动我又感动别人的照片”。
我一直深爱着这张照片,艺谋像是军长,壮壮像是个政委,两个男人在讲悄悄话交心。江苏苏州,1994年12月杨丽萍在自导自演的电影《太阳鸟》中。云南西盟,1996年1月至此,肖全找到自己未来十年将要专注拍摄的专题。而“我们这一代”这个题眼,也恰恰表明了,肖全将自己也放入了这一群体之中——他拍摄的是自己身边的朋友和这些朋友的朋友们。
在我看来,这才是“我们这一代”得以完成的基础:肖全以交朋友的方式不断扩展自己的交际圈,此时的他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摄影师,他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在那个文化领域充分活跃且无比开放的时代,一个个竭力绽放着思想灿烂光辉的精魂,时时闪耀在自己身边,肖全根本无法做到不用影像记录下来。
余华(作家),北京,1993年2月谭盾(音乐家),上海,1994年8月再回到这本摄影集。正如副标题所概括的那样,画册的内容大致分为历史的语境和历史的肖像两个板块,所涉及的时间则是充满理想与希望的八九十年代。
在“历史的语境”板块中,内容再次细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系列散片,展示了中国社会逐渐走向开放的社会百态:巨大的万宝路香烟广告牌前滚滚流动的自行车潮、提着大包小包进城打工的农民、不断被拆除的老屋旧房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最后一张照片更是充满了时代意味——1997年邓小平去世之日,一位手持邓像的青年人站在天安门前的哀悼人群中,落寞而又迷惘。
邓小平去世,一个青年人的自愿表达,北京,1997年2月19日第二部分则是一系列组照,呈现了肖全所亲身经历的五个文化事件——星星诗歌节、崔健的摇滚、广州双年展、杨丽萍的舞蹈、张艺谋和巩俐的电影。
这些事件从文学、音乐、艺术、舞蹈、电影五个方面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蓬勃的文化创造力,其成果深深影响着一代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至今不绝。
(左起)舒婷、北岛、谢烨、顾城、李刚、傅天琳在望江公园合影,成都,1986年12月相比来说,“历史的肖像”这个板块的结构就简洁多了。
这里收录了肖全那一批最广为人知的文化人物肖像——有经常出现在舞台上和荧幕前的电影演员、摇滚明星,也有大多数人只闻其名却未见其人的作家、艺术家。120多位文化人依次排列,不论领域差异、名声大小、成就高低,一人一图一文,无一例外。
这种展示的潜台词是:在整个时代的文化馈赠与遗产中,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他们既渺小又重要,其思想时常相互碰撞与交融,并最终为后人留下“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
粟宪庭(艺术批评家),北京,1991年8月王安忆(作家),上海,1993年11月轻轻翻阅着书页,其实肖全意图表达的“我们这一代”与时代的关系,早已十分清晰地显现在每一张肖像照片之中了。
从照片的细节来看,朋友这个身份总是让肖全与被拍摄的人处于一个亲密的距离中,在不留痕迹的快门之后,人物常常占据显耀的前景位置,而他常用的24mm广角镜头所带来的宽阔的背景,恰如历史的注脚一般,隽永而深刻地衬托着那个时代的魂魄。
但是,仔细想想,这两者也可以互换一下位置,那一个个灵光微闪的人物或许才是历史的注脚。随着时光飞逝,他们终将化作一团星云,高悬在人类文化记忆的星图之上,指示着我们的来路和去途。
残雪(作家),长沙,1991年8月窦唯(摇滚音乐家),北京,1993年9月往期原创内容请戳左下角“阅读原文”。更多“肖像摄影”,请戳这里:
影摄自留地|一个摄影小编的自留地
原标题:《这些为时代作注脚的黑白肖像,是中国摄影最“出圈”的作品【荐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