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七夕

2020-08-25 15: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文/王智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七夕乞巧应该是农耕文化中男耕女织的女工文化的最核心体现。

现在有人把七夕节叫“情人节”,这是许多中国学者反对的叫法,或许它是一种基于西方人生活理念的叫法,它不但商业化了这一传统节日,更将其丰富的内涵变的单一。

全国各地七夕的传说数不胜数,还衍生出两个高度近似的传说,董永与七仙女的《天仙配》,牛郎与织女的《天河配》,前是人仙恋,后是星宿恋。七夕,甘肃礼县一带每年七夕前七天八夜,一百多个村的妇女迎巧乞巧送巧活动;陕西大荔和周至有掐巧芽、磨巧碗等活动。周至阿叉村还有董永墓,陕西长安石婆庙牛郎织女庙会一年两次,一次是正月十七牛郎织女成婚日,一次是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年轻人以为是情人节,老专家们纠正说,切不可叫做情人节,依照传统叫做乞巧节、女儿节或者家庭团圆节更合适。

揭秘周至董永墓、兴平子孝村、斗门石婆庙

在关中老百姓看来,牛郎织女传说与董永七仙女传说几乎分不清,互为渊源。关中地区的戏曲中就有《天仙配》《天河配》、《槐荫媒》等等,不同的是,百姓认为天河配中的牛郎织女原来都是天上相恋的星宿,主题中爱情色彩浓;天仙配则是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动玉皇大帝的女儿七仙女,是以孝文化为主题的。

董永的故乡在哪里?资料显示,湖北孝感、江苏盐城、山东博兴多地都有董永墓;山西万荣小淮村有“董永故里”,河南武陟县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举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庙会,甚至吉林的松花江在满语里意思为“天河”,长白山下石头上写着“牛郎渡”,该传说多地流传、不断附会,两千年来如同滚雪球一样。

陕师大的傅功振老师说,如果一定要问牛郎织女的传说源头在哪里,或许就在天上的星辰那里。

陕西兴平市有子孝村、有古槐,遇仙桥。有双冢,人称董永和七仙女墓,还有一年一度的七仙女庙会,人们说牛郎织女邂逅兴平槐树下,耕作长安斗门镇。

西安长安区斗门镇至今还保存着被老百姓称为“石爷、石婆”的两尊石刻,保留有“石婆庙”,千百年来每逢七夕节,远近群众都会聚此举办盛大的牛郎织女祭祀文化活动。该传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据史书记载当年汉武帝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池,汉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银河。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河两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织女像。

在西安周至县司竹乡阿岔村有一座董永墓。村中的“天井泉”传说是董永遇织女的地方。阿岔村也是董永卖身为奴的地方,在阿岔村,有一支董姓族人,自称是董永的后人,共计有300余人。代代都奉董永为祖先,董家后人至今仍保持着三个和董永有关的习俗,一是正月十一的“董永灯笼会”,即打着灯笼寻找父母、恋人的意思,第二个是七月七的“七夕会”,还有一个是每年清明都要拜祭董永墓、祖先牌位。

村里原有董永祠、神女庙,如今,当年的神女庙成为阿岔村小学,村民董昌牛说,在距离神女庙数十米的地方,几棵松树掩映着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坟堆,就是董永墓。

附近还有一口“刘秀井”,传说这口井是刘秀躲避杀身之祸的神井,也和董永有关。原来,相传当年刘秀被追兵追赶至阿岔村一带,实在无路可逃,就跳进了一口结满蜘蛛网的废井里。他跳进去之后蜘蛛网竟然神奇地连接起来,毫无破损痕迹,据传这是因为董永显灵,弥合了蜘蛛网。追兵们追到这里,发现蜘蛛网完好,断定刘秀没在井内,刘秀因此而躲过一劫。

当地百姓认为七仙女回到天庭后,董永便思念至死,最终归葬阿岔村。阿岔村位于周至县司竹乡,古时,这里就以为皇家管理竹园而得名。阿岔村名字的来源也很有意思,传说某军统率行路至此迷失方向,感叹了一句:啊,岔路真多!这阿岔二字后来就成为了村名。

周至学者张长怀介绍,《四库全书》收录的《关中胜迹图志》中,有一幅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编著的“渭河图”,其中明确标明董永墓的位置在骆谷水与黑水河之间,即司竹乡阿岔村所在位置。兴平剧团曾据此编演了秦腔神话剧《槐荫会》。

周至豆村的巧芽验巧

豆村是西安市周至县东部一个古老村落,村子非常大,据说过去有36个丁字街,72座小庙,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直到今天这个万人村还有中一路、东六街、西六街等这样的道路街巷。

游大蜡、花馍、纸扎被誉为豆村三绝,豆村妇女每年七夕举办乞巧活动,每年的正月十六晚上举办本村新婚媳妇赛巧“看媳妇”活动。从这个村庄保留的而古老的乞巧习俗来看,七夕节主题主要是已婚妇女比巧赛能,未婚妇女祈求有一双巧手,将来可以嫁个好人家,所以有些地方也叫女儿节。

俗话说,“促织叫、懒妇惊”或者说,“秋蝉鸣叫,笨妇惊”,指的是,一个懒妇或者手笨的妇女到了立秋以后,就要发愁针线活了,如果这时候还不开始絮面花,纺线织布,做棉衣棉袄,天气转冷,一家老小都要受冻了,没有棉衣穿了,还要提前做窝窝棉鞋等等。

七夕这天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就是掐巧芽验巧。而在农历的六月六就要开始用清水泡豌豆为主的五色粮食,泡出的嫩黄芽儿就是“巧芽”了。按老规矩,要是出不来芽,这一年的七夕就耍不成热闹。出芽了,这一年才能“请”七仙女 。

掐巧芽都是村里的少女,在七仙女神像前掐出一寸长的短节,投放清水盆里,用巧芽影子所呈现的形状占卜前程:若影子像锄头,就说女孩要嫁给农夫,影子像支笔,寓意嫁给读书人,如影子象一苗针,一条线或一朵花,就认为该姑娘心灵手巧,若象一根椽,一条檩,就认为该姑娘手笨。

豆村乞巧歌

乞巧 乞巧 帮帮

一双鞋 做两双

瓜桃梨枣 年年有个乞巧

七姑娘 下凡来

尺子 剪子 都拿来

给娃教针教线来

教得好 才算巧

三年活儿 忘不了

我给七姐献瓜

七姐给我教花

我给七姐献桃

七姐给我教活

我给七姐献李子

七姐给我教底子

我给七姐献枣

七姐给我教袄

我给七姐献葡萄

七姐给我教皮袄

瓜也香桃也香

西瓜赛过红沙瓤

(节选)

歌谣注释:歌谣用陕西话演唱起来很押韵,这是豆村的张成海老人搜集记录传承下来的。意思为,祈求织女也叫七姐姐给自己一双灵巧的双手。因为在农耕民族男耕女织社会,女工是衡量一个妇女贤惠贤惠不贤惠的决定性标准。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七夕的乞巧是和这个妇女一生的命运都是相互关联着的。

七夕当晚村里举办传统的乞巧仪式,当地也叫“耍热闹”,村民簇拥着七仙女(织女)像。用百家布缝起的百花帐子下,顶着七色伞,手持花扇子。七仙女的怀中还有七双彩纸做的绣鞋,因为陕西话鞋通假“孩” ,所以,七夕,七仙女和陕西地区供奉的如女娲、三霄娘娘等其他女神一样也有了求子功能。想要男娃的人家就拿走一双男娃鞋,想要女娃的人家就拿走一双女娃鞋,等如了愿添了丁,来年的七夕还要做两双鞋加倍地给七仙女。

渭南大荔的磨巧碗

关中民俗博物院的梁挺先生讲解了大荔乞巧活动。内容有:①泡巧芽、②缚巧姑、③乞巧:④赛巧等。同时,许多姑娘还有看蜘蛛网,去瓜田、葡萄架下、井台听诉等。

泡巧芽:农历六月初六日,以大麦、小麦、糜子、谷、碗豆、扁豆、绿豆、等七样种子,用准备好的下雨水浇泡。放在阴暗的地方。到了月上柳梢,把巧芽拿出来用月光照一照,每天如此,这样生出来的芽苗既白嫩又壮实,高达1-2尺,名为“巧芽”,周围缠几道红丝线置放在织女像前,巧芽高的预示姑娘心灵手巧,来年收成好。

缚巧姑:椅子上用蒜瓣或干草扎骨架,穿衣服前把衣服隔墙壁扔过,扔前扔后要称一称,扔后衣服重量增加了,叫图赏了,图赏了的衣服穿上才叫巧姑。傍晚乞巧要锣鼓鞭炮,迎巧姑,各样的供品有乞巧花馍、瓜果等。

磨碗乞巧:在耍巧姑前,姑娘两旁有八个大妈手每人手拿两个瓷大碗,碗口相对,摩擦时发出刺耳之声。时间长了,看姑娘中谁在磨碗中打瞌睡就被讥笑为笨人;谁在磨碗中做出刺绣、织布、纺线等动作,被誉为“巧女”。

巧姑表演是乞巧节最神秘神圣的活动:表演穿针引线、织布纺线。乞巧节活动里,有亲戚相互走动的民俗,民间叫“送七月七”。

秦人发祥地甘肃——彩绸搭鹊桥

从《诗经》关关雎鸠发源地陕西洽川,到《诗经》蒹葭苍苍的发源地甘肃西和礼县一带,从商鞅变法的栎阳过秦都咸阳过凤翔到陇南秦人故里,甘肃礼县西和县一带,是秦人最早的发祥之地。

七月七,是甘肃西和县和礼县一带一年一度民间乞巧活动的最后一天,几十个送巧队伍抬着莲台巧娘供桌,手捧巧芽、瓜果、香蜡,一路唱着送巧歌,怀着虔诚之情,从四面八方向长道镇西边的西河聚集,桥上桥下,河滩街道到处是送巧的队伍和人群,妇女孩子们依依不舍,用红绸搭起横跨溪流象征鹊桥的红绸,两岸的牛郎织女遥遥相对招手,河里放出一对雪白的棉花做的鸳鸯,巧娘莲台在烈焰中化为灰烬,鞭炮礼花齐鸣,顺着漾水河流向远方,乞巧队的妇女、孩子、老人载歌载舞。

乞巧队抬着巧娘娘的莲花台轿子和供桌浩浩荡荡行进,走到河边 一定要送到水里,据说方圆百公里有几百个乞巧点,有20多万妇幼隆重盛大地过乞巧。

从每年的六月三十装扮莲台,迎巧娘算起已整整七天七夜,七夕最后的送巧,一直持续到凌晨以后。用横跨的红绸搭起鹊桥绑着喜鹊 ,孩童扮小牛郎织女招手,后烈火焚烧,大家哄抢供果,天河上要放一对棉花做的雪白的鸳鸯,向南而去。这里的乞巧习俗仪程完整、古老、规模盛大,民间热情的高昂,令人感慨不己。

河北邢台内丘县——拜天棚地棚

农历七月七河北邢台内丘县城玉皇庙会,作为祭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设的庙会,在全国非常罕见。庙会祭祀的重头戏是拜天棚地棚,在玉皇庙前展开天棚地棚,在周围摆放龙轿、龙袍、彩衣彩鞋等供品,香客们不分昼夜,在天棚地棚前焚香朝拜,并敲打乐器念唱他们自编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俗曲。

庙会期间最有人气的要算是唱神戏,轮番演出传统爱情剧目《抬花桥》、《西厢记》、《打金枝》、《八件衣》、《对花枪》等,一直传说在内丘广为流传,祭祀仪式历史悠久。

七月初七,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涌入内丘县城。众香客从初一到初七,云集东街玉皇庙内,不分昼夜,通过跑功、唱神戏、拜天棚地棚等仪式,祭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祈求婚姻美满全家安康。直至初七夜,唱《天河配》,焚化天棚地棚,庙首率众香客跪拜,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

内丘自秦置县,传说及祭祀仪式从文献上可以追溯到明隆庆年考,明代玉皇庙建成之后,规模宏大,自成一体,香火极盛。目前已形成以玉皇殿为主庙,附以王母娘娘、无生母、三皇姑、后土奶奶等女神的占地数十亩的民间诸神庙群。

牛郎织女传说及祭祀仪式,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为轴心,以玉皇庙为载体,以弘扬忠贞爱情为主旨,以古典美学为特征,把七夕的民间信仰通过民间传说、剪纸、舞蹈、戏曲等形式加以表现,承载了人生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三大主题。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与内丘独特的祭祀仪式相结合,构成的浪漫意境令人神往,蕴含的意味耐人寻思。天棚地棚表现形式独特,艺术风格粗犷,艺术手法罕见,便引起民俗学家刘魁立、刘铁梁等著名专家学者关注,认为天棚地棚等七夕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极具研究保护价值。

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而乞巧、祈福活动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造的精神,表达着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者系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民协副主席)

扫码立即下载文化头条APP

责 编 | 张瑞琪

审 核 | 梁飞燕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原标题:《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七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