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英博物馆重新开馆,你最期待见到哪件中国艺术品?
原创 李家丽 雅昌艺术网
全球化视野之下的今天,我们关注中国艺术,海外博物馆成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诸多海外博物馆大规模、系统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艺术品,也成为中国艺术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径。推出【海外博物馆里的中国艺术】系列,试图观察在东西历史文化具有巨大差异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馆如何理解中国艺术?各大博物馆在研究与展示中国艺术时的侧重与角度有何不同?他们的研究又为中国艺术注入怎样的活力?
该系列的第四篇,我们推出的是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8月27日,经历了五个多月的沉寂后,大英博物馆将重开,其中的中国艺术藏品也将再次与公众见面。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商代晚期羊尊青铜器、汉白玉佛像、唐刘廷荀墓三彩俑……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艺术品类之丰富,数量之繁多(共计2.3万件),即便放在国内,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更别提其中旷古绝伦的稀世珍品了。
《女史箴图》局部图同我们以往介绍过的博物馆不同,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是众多远见之士,孜孜不倦收集维护的结果。
始于斯隆,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之路
斯隆用50多年的心血集得7万物件。临过世前,他决定将这些藏品捐给国家,条件是付给他后人2万英镑外,政府还需建立一个博物馆放置藏品,并对公众免费开放。
英国议会同意了斯隆的条件,大英博物馆由此诞生。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绘画斯隆为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开了一个先河,明朝瓷碗、清丁亮先的“博古花果图”、关羽滑石塑像虽称不上稀世珍品,但它们却使英国得以从世界文化视野观看艺术。此后中国文物陆续以馈赠、遗赠、购买、交换等多种方式源源进入大英博物馆。两个半世纪来累积达到两万三千多件,年代跨越新石器与当代。
19世纪的一次大型来源是福兰克斯的私人捐献,大约3千件中国文物,其中绝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陶瓷器。福兰克斯被誉为“斯隆之后大英博物馆的第二创建人”,他鼓励身边的朋友收藏中国、日本艺术,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被称作“亚历山大碗”的北宋瓷碗(现存几件保存完整的北宋张公巷窑瓷之一),就是与福兰克斯同时代的威廉•亚历山大所藏,后来由他的两个女儿赠送给大英博物馆的。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绘画到19世纪下半叶,大英收藏的中国文物还大体限于作坊制作的陶瓷器、实用器皿这些直观、装饰性的文物,地域的遥远和文字的陌生限制了他们对中国文人书画的鉴赏,直到安德森教授William Anderson (1842-1900)的收藏才改变了这种局面。
安德森是一名解剖学教授和外科医生,1873-1880年期间作为随军医生到日本行医,认识了当地的知识分子,对文人圈里推崇的书画很有兴趣,开始收集,共有2千多幅中国和日本绘画。1881-82年大英博物馆购买了安德森医生的收藏,并在1886年出版了他收藏的绘画图录。在200多幅绘画作品中,有114幅中国绘画,主要是明清传统文人山水花鸟绘画,最著名的是明代朱邦的紫禁城图。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画继安德森之后,中国绘画第二次大规模进入大英博物馆是1910年购入145幅维格纳夫人藏画。维格纳夫人在中国居住了四年,具有美术眼光的她开始收集中国绘画,除明清传统山水花鸟画外还有一些精美的仕女、佛像人物画,包括后人仿元代趙孟頫、钱选,明陈洪绶、唐寅等画作。1910年大英博物馆以7500英镑购入她的大部分中国藏画,1913年她又将收藏的部分德国木刻版画赠送大英。
《女史箴图》局部然而,中国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入藏大英博物馆,还要归功于劳伦斯•比尼恩。比尼恩于1893-1933任职馆内东方印刷和绘画部的负责人,将中国绘画增加到总数575幅。他20世纪初已经是英国名满天下的诗人,同时又对欧洲艺术特别是东方艺术作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并通过写作和讲学促进英国公众对中国艺术的了解。
《女史箴图》局部1903年初, 比尼恩和当时印刷和绘画部负责人考尔文Colvin接待了一位曾在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服役的约翰逊上尉C.Johnson,对美术史一无所知的约翰逊带来一幅中国画,请博物馆看画轴上的玉扣装饰件。最终,约翰逊以25英镑将这幅题名为《女史箴图》的古画卖给博物馆。
随后,瑞典铁道工程师奥瓦尔•卡尔贝克、国际东方古董商张静江,C.T.Loo 卢芹斋, 山中定次郎、乔治•尤摩弗帕勒斯、奥斯卡•拉斐尔、亨利•奥本海姆,及馆内众多东方学者和艺术史家都为馆内的中国艺术收藏助了一臂之力。
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艺术:中国作为一种视角
2014与2019:5年,2场中国艺术特展
虽然拥有3.2万件中国文物收藏,2014年至2020年,大英博物馆仅举办过两场中国艺术主题展,分别为2014年的“中国绘画集萃:长江之旅”,及2019年的 “《女史箴图》特展”。大英博物馆以 “探索人类两万年历史文化”为宗旨,展览向来偏重宏大主题(如视角多为人类、神话、东方、西方等)。但中国艺术展少见似乎并非受此限制。因为,大英博物馆在2017-2019年的短短三年间,以日本漫画、浮世绘、瓷器等视角,举办过5场特展。
那么,在这少有的2场中国艺术主题展中,大英博物馆展出了什么?
“中国绘画集萃:长江之旅”展品《秋林读书图轴》,1623(明代),项圣谟
“中国绘画集萃:长江之旅”以“长江之旅”为主题,通过绘画和陶瓷作品勾勒出6-19世纪江南的风土人情,画作中的人物形象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富甲商人、渔民、农夫等,反映了多样的民生面貌,也映射出江南对塑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绘画集萃:长江之旅”展品绘有中国南方山水的碟子,清朝康熙年间,江西景德镇
这一展览多少有点专业:首先,展陈突破了西方在展示中国绘画时,刻板的文人雅士视角,而从宏观的角度“江南民生”,将渔民甚至农夫纳入展览之中;其次,江南文化虽自明代才开始崛起,但其蕴藏着的含蓄、婉约、细腻却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明清以后,江南地区的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等,构成了明清绘画史的半壁江山,士人文化由此形成。甚至可以说,江南文化构成了明清文化的精神内核。
“《女史箴图》特展”展品《映雪读书图》,盛懋,元代
“《女史箴图》特展”展品《寒林图》,文征明,明代
“《女史箴图》特展”展品《松竹石泉》,邹一桂,清代
然而,在2019年的“《女史箴图》特展”中,除了展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女史箴图》外,还展出了文徵明、邹一桂等人的作品。大英博物馆并未介绍此次展览的主题与理念,亦没有过多解释文徵明、邹一桂作品与《女史箴图》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不想给观众设定过多限制,全凭观众兴趣欣赏展陈作品。即便如此,作为中国观众,还是很容易产生疑惑,毕竟,无论从身份、地域、还是从流派来看,这几人都无法形成清晰明了的线索。
中国作为一种视角
没有C位出道,并不意味着大英博物馆没有展示中国艺术。事实上,在馆内的诸多展览中,一直存在中国艺术(门类十分丰富,有绘画、瓷器、工艺美术及货币等)的影子。只不过,它们只是作为阐释展览理念的视角之一而存在。
“‘食物的政治’主题展”展品中国明代瓷盘
2019年特展“‘食物的政治’主题展”中,大英博物馆简要回顾数千年来农业的发展历史,探索了食物、权力与控制之间的关系。这一展览中也展出了中国明代青花瓷盘,该盘中央绘有葡萄一株,上有果实无数。同古埃及中肉类背后代表的等级与权力不同,葡萄这一意象在中国代表的是吉祥——多粒寓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硕果累累、多多益寿;形状似无数小灯笼叠缀,寓意吉祥喜庆;味道香甜且圆润,寓意甜蜜团圆;色彩紫红,寓意紫气东来。中国艺术中隐含着的独特的食物政治,无疑为此次展览主题增添了很好的观察角度。
“共产主义货币展”展品中国1980年50元人民币
2017特展“共产主义货币展”,展出了约100件社会主义国家的文物,涵盖硬币、纸币、海报等,呈现了货币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地位。此次展览展出了中国1980年版的50元人民币,纸币上印有三个不同职业的中国人形象,分别是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代表了人民对于推动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百鸟外衣,中国,1950-1990年在2017-2018年的特展“与神同住:人物、地点和超自然世界”中,展出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日常物品,时间最早可追溯至4万年前,展现了宗教信仰如何成为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该展览展出了一件织造于1950-1990年中国的“百鸟外衣”。“百鸟外衣”为苗族服饰,“鸟”图案与其古代鸟图腾有关,部分苗族子女自称为嘎闹,意为“鸟的部落”。而衣服绣有“百鸟”,是以叠加的方式,在服饰上绣织出生命的感觉,以一种超自然的方式与神灵(祖先)沟通,获得福佑。这一行为也使族群形成了强有力的社会纽带。同其他展品不同,来自的中国的“百鸟外衣”以自然崇拜为特点,以服饰为传达对象,为此次展览主题“与神同住”提供了另一视角。
后记:大英博物馆在展示中国艺术时,根植于其东方之哲学系统,着重呈现其与西方哲学文化不同的样态。这一做法延续了前人,尤其是比尼恩推广东方文化的志趣。未来大英博物馆在展示中国艺术收藏方面,将有哪些新想法,我们拭目以待。
注:文中第一部分内容参考《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的来龙去脉》,赵潇著。雅昌专稿,非经授权,禁止转载。
原标题:《热点 | 大英博物馆重新开馆 你最期待见到哪件中国艺术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