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沪上一日|防疫下半场,超大城市中的社区医生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2020-09-21 11:41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9月18日,全球新冠确诊病例突破3000万例,距世界卫生组织(WHO)3月宣布新冠病毒的扩散为全球大流行,只过去半年时间。

在上海,人们的生活已大致恢复如常。

市政府此前发布的一份文件中提出,上海将在2025年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这座超大城市已经安然度过了疫情后的第一个夏天,人群穿行街头,去电影院约会,在饭店外排队。多日没有出现本土新增病例的新闻,一切看上去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除了,境外输入病例成为一种常态。

防疫进入下半场,7月底,上海入境人员14天隔离的政策改为“7+7隔离观察模式”。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出入境口岸,上海遍布各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中处于防疫闭环末端,却连接着街道社区中每一个具体的人,分担了防疫工作中繁琐而重要的部分。

2020年8月27日,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徐旭萍穿上防护服,准备外出进行入户居家采样工作。当日天气多云,午后转雷阵雨,最高气温36-37°,这身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将从早上8点30分一直穿戴至当天采样工作结束。(本篇图文作者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疫情开始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侧门的小房间被改造成发热门诊,目前用于外出采样的医护人员更换防护服等装备时使用。

因为缺少人手,司机葛师傅从别处被借调来这里,负责开车送医护人员去入户居家采样。

夏天高温长时间穿着大白(防护服)容易中暑,医护人员在塑料袋中装入冰块,放在防护服内给身体降温。

2020年8月27日,当日轮岗负责居家采样工作的徐旭萍和金芳芳。防护服、隔离衣、N95口罩、护目镜、鞋套、面屏、手套,是她们外出必须穿戴的装备。

因为需要采样的人数较多,这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调了两倍的人力和两辆车分头工作。

2020年7月30日,早上8点30许,入户居家采样的医护人员抱着冰袋,准备出发。

2020年7月30日,黄浦区吉安路淮海中路路口,家庭医生杨晓萍骑着自行车出诊,前往下一户居民家中,她每周有三个工作日需要出诊,和入户居家采样的同事一样,她同样从早上8点30分出发,到结束时常常已是下午。

2020年8月27日,顺昌路附近一处里弄,家庭医生杨晓萍在老人家中记录她的健康状况相关数据。作为全科医生,除了承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宣教及慢性病管理等工作,她还要对患者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心理变化等信息有所了解。

杨晓萍在测量老人的心率。

2020年8月27日,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口处,排队等待核酸检测的社区居民。

卫星地图上,蓝点是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线内区域为其辖区,东起西藏南路,西至重庆南路,南起建国东路,北至金陵东路,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辖区所处黄浦区面积为20.5平方公里,上海市面积为6340平方公里。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对口属地16个居委会,及大量企业机构。通过设立发热门诊与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医务人员24小时值守的等方式,中心对社区境外来沪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并参与承担重点人员排查、隔离、体温检测、信息核查、发热筛查等工作。不论高温还是暴雨,家庭医生杨晓萍每周固定出诊三天,负责社区内老人的健康管理工作;因人力不足被借调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徐旭萍,每周都在院内核酸检测与入户居家采样两种工作中轮岗。工作强度陡增,但她们的“收入没啥变化。”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口处,临时搭设的核酸检测采样点。每天上午,医护人员在此处进行采样工作。

收费处,葛天浩。

司机葛师傅看着当日入户居家采样的地址清单,设计最节约时间的线路。

一户居民家门外,徐旭萍和助手在等待门开的间隙准备采样设备。

徐旭萍在一户居民家中进行采样工作。

存放样本的容器,和消毒用的喷雾器。

家庭医生的概念来自国外,但在社会老龄化、个人原子化的趋势中,上海在这一制度上的探索对解决国内医疗问题而言变得更为重要。

2020年7月29日,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门诊大厅,医护人员对居民进行身份信息登记和体温测量。

一位老人探头望向核酸检测采样点。

发热门诊房间内,分类放置着防护装备。

2020年7月29日,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酸检测采样点,医护人员对居民进行采样。一根细细的丝状物插入鼻腔约10公分,部分被采样者会因受激而打喷嚏,医护人员采样过程中存在感染风险。

穿行在老房子里的杨晓萍。

杨晓萍推着自行车赶往下一户居民家中。

老人们看到杨晓萍,大多表情高兴,家庭医生出诊对他们而言,除了保障身体健康之外,有时也意味着一个温情的片刻。

杨晓萍给一户居民开具处方笺,免去老人奔波之苦。

购买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大多是老城厢里的老人。

遇到老人听力不好,或是手脚迟缓,杨晓萍有时会需要在门外等上一会。

徐旭萍和助手下车,到下一户社区居民家中采样。

一户社区居民家门上,装着一个监控居家隔离人员进出情况的门磁设备。

门磁设备

2020年8月27日,徐旭萍对居家隔离的居民进行采样。因为被采样者会受激而打喷嚏,她在采样时会尽可能离远一些。

入户居家采样的医护人员都是女性,工作过程中,司机葛师傅偶尔会搭一把手。

采样间隔中,徐旭萍掏出手机联系下一位居民。

在持续的境外输入疫情风险中,社区医生是维持这座超大城市安然运转的基层工作者,而这一环节的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上海在下一场流行病中的处境。

2020年7月30日,出诊中的家庭医生杨晓萍。

购买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大多是老城厢里的老人。

每次入户采样后,徐旭萍和助手都要用喷雾器给对方消毒。

2020年7月29日,完成入户居家采样后,医护人员带着样本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医生在会议室讨论工作。

倪楚君,核酸检测工作人员(左);费凯,家庭医生

严慧玲,核酸检测工作人员(左);冯丽,家庭医生

淮海中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袁申毅(左);夹着冰袋的徐旭萍,核酸检测工作人员

出诊中的杨晓萍

出诊间隙,杨晓萍抽空休息一会。

窗外平静的社区。

杨晓萍负责的辖区内一位老人。社区需要家庭医生的居民,多数是出行不便的老人,或是有不愿在公共场合暴露的隐疾。

杨晓萍负责的辖区内,一位在家中专心炒股的老人。

2020年8月27日,重庆南路一家隔离酒店内,全身防护装备的医护人员。

2020年8月27日,重庆南路一家隔离酒店,楼梯下存放的物资。

结束当天采样工作后,徐旭萍脱下防护服,贴身衣服已经湿透。

2020年7月29日,喝了一大口盐汽水,徐旭萍倚在墙上松了口气。

2020年7月29日,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望向窗外便是复兴SOHO,植被茂密,人们踱步,享受即将结束的夏天。

    责任编辑:吴英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