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家人之名》齐明月妈妈被全网吐槽:青春期还这么管,很容易害了孩子
随着剧情的发展,另一个人物成为了热议焦点。
她就是女主角李尖尖的好朋友,乖乖女齐明月的妈妈。
她让女儿点菜。女儿犹豫不决,她嫌磨蹭;
好不容易点好了,又被骂“每次点菜都老三样”。
给女儿买衣服。女儿说白色,她说:不爱干净还穿白色。
女儿选黑色,她说:年轻人多穿点鲜亮的,黑色不适合你。
女儿最终妥协,同意买她喜欢的粉色,她又说:你跟你爸一模一样,一点主见都没有……
随手一搜,网上都是吐槽她的评论。“像极了我妈嫌弃我的样子”
“这不就是我的现状嘛,我每天都在窒息”
“所有的家长,都是在一个地方培训的么?!”
齐妈妈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负责任,高掌控,为子女操碎了心、付出一切。孩子幼年时,这样包办一切的做法还有可取之处。
但如果等孩子大了,还是这样什么都管,效果可能相反:
孩子要不更加叛逆,要不丧失自信,甚至出现各种“问题行为”——
染发、打耳洞、顶嘴、恋爱、厌学、网瘾……
让家长头疼不已。
其实啊,青春期孩子是在用这些行为向家长传达一个信息:
我长大了,现在需要的东西,和小时候不一样了!
那么,在青春期这个关键阶段,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到孩子们呢?
其实,青春期孩子最大的愿望是父母懂得他们的内心
大家好,我是张怡筠。从事心理研究和情商教育20年,我大概积累了10000例家庭案例,其中青春期的问题常常显得尤其棘手。
原因或许是,从孩子出生,到长到十几岁,过程中积攒的问题特别容易在青春期集中爆发。
我把青春期比喻为“大于小孩,小于大人”。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发育虽然逐渐成熟,但大脑和心理的发展,还在进行当中。
青春期的孩子,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独立意愿,自我意识也更强,因此亲子关系容易变得紧张,矛盾升级,让许多家长头疼不已。
要帮助他们,需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想法和感受、了解这个阶段真正的需求。
那么,青春期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
听我讲个故事,你就知道了。
一位妈妈托朋友辗转找到我,开场就是:张博士,您帮帮我,我实在不知道要怎么办了!我吓了一跳,一问才知道,这位妈妈老公常年在外,有个要中考的儿子,不好好学习,天天看手机玩游戏看小说,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
这位妈妈也了解过一些教育常识,知道孩子学习压力大,又撞上青春期。所以不敢直接训斥,而是选择苦口婆心、温柔劝告,希望他听话,孩子也好了几天。
可谁知还没等她把心放下,一天晚上起夜时,她看到儿子房间有光,推开门竟发现儿子半夜不睡觉,在被窝里藏着玩手机!
这下可不得了,家里风云变色,这位妈妈又气又急,生平第一次动手打了儿子。
之后,儿子学习状态有所好转,但成绩仍然不见起色。
更让她担心的是,孩子越来越沉默寡言,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锁房间里,不和人交流。
她对我说,张博士,他小时候很懂事很听话的,不知道为什么,青春期后性格变化这么多。我现在又想说他,又怕说他,真是束手无策了。我跟她说,孩子成长到十几岁,进入青春期,我们与他沟通的方式,也应该升级为与“青春期孩子对话”的方式,而不再是与“幼儿对话”的方式。
ta需要的不再是一个无微不至、全面掌控的照顾者,而是能尊重、倾听和指引ta的陪伴者
——换句话说,孩子期待一个“情商教练”式的父母。
她说,我很尊重孩子的想法啊,对他特别平等民主。
我就问她,那你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什么么?她一下子卡住,答不上来了。
我说,尊重和平等不是你认可就行,得孩子也认可,让他从心里觉得你懂他,站在他这边。你可以试试这么问他……
一周后,这位妈妈再来找我,特别兴奋,说孩子当时一听这句话眼睛就红了,看孩子哭她也忍不住淌眼泪,后来他们抱在一起哭了很久。哭完之后,心结好像解开了一点,现在关系缓和了不少。
这句神奇的话是什么呢?
其实,这位妈妈问的是:儿子,你是不是担心考不上好的高中,特别对不起爸爸妈妈?因为你觉得妈妈太辛苦了,对你太好了,你害怕让妈妈失望?
所以你看到了吗?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青春期的孩子变了,不懂事了;其实他们没变,只是遇到了困难,特别无助,等着人来理解、来帮助。
而他们真正想要的,就一句话:孩子,爸爸妈妈懂你。
——如果你不了解这点,一昧去指责孩子,他们的心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要搞定孩子的事情先搞定家长的心情
这些年来,在各种场合,我接到过无数关于孩子的问题咨询。
当他们问到该怎么做时,我常讲一句话:先搞定家长的心情,再搞定孩子的事情。
有趣的是,听到这儿,他们常常不能理解,甚至会反问:是孩子有问题,干嘛要我改?
喔,你真的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和父母一点关系都没有么?
事实上,正好相反!研究表明,父母情绪状态的好坏,对孩子影响深远。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Ian Gotlib等人还用基因研究证实了:妈妈的坏心情不仅会影响女儿的抗压能力,甚至会加速女儿的衰老。
有位咨询师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也和青春期孩子有关。
一对夫妻,丈夫忙着在外赚钱,妻子独自带孩子。妻子常常指责丈夫不顾家,丈夫生气妻子不体贴。而他们的上初中的女儿呢,有些轻微抑郁。
有一次在家庭咨询时,妻子忍不住又开始抱怨丈夫了,说他有一段时间,从公司回来就往家里床上一躺,像个死人一样不管事。丈夫辩解说,那段时间他腿扭伤了。妻子说这是借口,你真要是脚伤了,我怎么不知道?
这时候,旁边的女儿插话了。她说:
我记得不是这样的。那段时间我心情不好,每次回家,习惯性都往床上一躺,爸爸可能是在学我,才躺床上的。
这时候,咨询师停了下了。她问妈妈:你听到刚才你女儿在说什么吗?
妈妈愣了一下,说可能是帮她爸辩解。
咨询师继续说:妈妈,如果这样,那你对女儿的话就太不敏感了。她其实是在说,不要怪爸爸了,要怪就都怪我,都是我的错!
咨询室一下子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妈妈突然哭了出来。过了一会,她说:
老公,我们不要这样了。我们要改。
我讲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
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根源是在父母身上。
就像故事里的小女孩,她的抑郁的成因有很大一部分可能在于,她想拯救父母的关系。
不成熟的青春期孩子分不清责任在哪里,她本能性地认为,父母吵架是她造成的。
如果自己生命中两个最爱的人一定要找一个人伤害,不如就伤害她。
孩子的心,有时候就是这么善良、柔软、脆弱,不合常理。
而父母要帮到孩子,一定要先把自己的情绪照顾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