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力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省委决定在全省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 学习西畴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 学习西畴人民苦干实干的务实品质,自强自立,埋头苦干,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 学习西畴人民迎难而上的进取意识,砥砺奋进,久久为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总攻战
● 学习西畴人民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锐意进取,主动求变,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落实
● 学习西畴人民担当作为的主人翁意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省委近日作出决定,在全省组织开展新时代“西畴精神”学习活动,大力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凝聚万众一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力量。省委决定指出,新时代“西畴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是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激励全省人民持续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西畴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学习西畴人民苦干实干的务实品质,自强自立,埋头苦干,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学习西畴人民迎难而上的进取意识,砥砺奋进,久久为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总攻战;学习西畴人民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锐意进取,主动求变,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落实;学习西畴人民担当作为的主人翁意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省委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同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一流、示范引领作表率,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贫困堡垒,迅速在全省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云南篇章而努力奋斗。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群山裸露、怪石林立,是全省乃至滇黔桂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勇于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用干的行动、干的壮举,求生存、求脱贫、求发展,以“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的魄力,闯出一片生存发展的新天地;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怨天尤人、不坐等受穷,前赴后继攻坚,一点一滴改变、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坚持不懈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和成功模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和成效凝聚民心、聚合民力,激发贫困地区各族群众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和创造精神,孕育形成了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
进入新时代,“西畴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典型代表。目前,全县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炸石造地10多万亩,治理石漠化140余平方公里,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5%提高到50.68%。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65元,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跨越,创造了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地区发展的奇迹。地上没有路,劈山开道;山上没有树,封山造林;
生火没有柴,建沼气池;
家中无照明,架线通电;
屋里没粮食,搬石造地……
和小布一起来看看
那些发生在西畴的那些壮美故事
01
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等基层党员干部带领蚌谷乡木者村300多名群众,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
木者是一个藏在山窝里、贴在石壁上的村庄,找不到一块大过1亩的平地,村民靠石缝中稀稀疏疏种出的那点玉米根本填不饱肚子。苦战105天,他们用錾子、铁锤、铁钎、锄头,在石旮旯里开垦出了600多亩保土、保水、保肥的台地,当年就种上杂交玉米,产量竟是以前的4倍,家家户户堆满金灿灿的玉米,有的人家的房梁都被大串大串的玉米棒子坠断了,常年拎着口袋四处借粮出了名的“口袋村”,摇身一变成了卖粮村。
刘登荣掰着手指头算了这么一笔账:造1亩地,最少要翻动石头200个立方米,回填20个立方米的泥土,投工200多个,投资800来元。没有炸药时,就采取最原始的办法,火烤水淋让石头裂开;搬挖掉的石头,如果用汽车运的话要拉几百车;从别处运来背来回填的泥土,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丘。
时光在鏖战中流逝,奇迹在创造中诞生。西畴全县共治理石漠化140多平方公里,建成“三保”台地10多万亩,全县的土地复种指数高达300%,森林覆盖率从25.2%提高到53.3%。最让人震撼的数字,莫过于搬石造地垒成的石埂,加起来长达5万多公里,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周以上!
02鸡街乡中寨村委会的肖家塘村,是一个“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深山村落,农户纷纷举家出走,只剩下4户人家。
2006年7月,村里唯一的共产党员侯寿高,与另外3家村民姚仕斌、邓招财、姚光金咬牙盟誓,决意自己修路。他们每天早上8点出工,晚上7点收工,家里人轮流送中午饭,坚持6年之久,硬是在大山深处开凿出了一条5公里长的进村公路。
开凿这样一条道路,靠的就是4个人4双手,一根钢钎一把铁锤。打炮眼炸岩石,砸大石搬小石,翻悬崖越峭壁,边勘探边施工,就像蚂蚁搬家一般,从严冬到盛夏,从日出到日落,炮声锤声终年不断,他们被大家称为“肖家塘四愚公”。
“也不晓得哪天能修通,只知道一直干下去,总有一天能干成!”
为了修路,他们几乎倾其所有,每家至今都还背着借贷款。邓招财的一个手指被石头砸断致残;姚仕斌带病坚持修路积劳成疾,路未修通就离开了人世;年纪最大的姚光金是个残疾人,但每天工地上都少不了他瘦弱佝偻的身影。
“山路打通,脱贫致富的路子就打开了。”侯寿高和媳妇在州府文山城开了一家小餐馆,用的猪肉、鸡肉都是从老家村子里运来的,每年能赚10多万块钱。见到夫妇俩,他们正忙着招待从附近建筑工地上赶来吃午饭的农民工,饭桌边坐满了人。“村里人接二连三走出大山打工创业,每个人都闯出了小天地,娃娃们一个个都出来读书,我儿子马上也要去读职高,他们肯定会更有奔头。” 凝望着墙上那张“四愚公”搬石修路的大照片,侯寿高很有成就感。
03在“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的西洒镇岩头村,因山高坡陡不通路,村里的姑娘都外嫁他乡,娶进家的媳妇也留不住。出村下山的那条羊肠小道上,村民抬猪出去卖时,猪曾滑落摔死;赶牛出山时,牛曾滚落山崖;往来这条路挑水吃,一趟得几个钟头。
然而,要在悬崖峭壁之上开山凿路谈何容易。就在村小组长李华明准备组织大家修路时,有人和他打赌:你要是能把这条路修通,我拿手板心煎蛋给你吃!
李华明偏偏不信这个邪。挨家挨户动员筹集到部分资金后,他带领村里的14人举起铁锤、挥动铁锨干了起来。
历经12年的执着苦干,挥洒无尽汗水泪水。村民李光祥为了挣钱偿还修路借债外出安徽打工,右臂不幸被机器绞断,可他把厂里补偿给他的医药费都用在了修路上,回来后又成为工地上的“独臂战士”。简易路打通后,在县里的补助支持下,乡亲们接着投工投劳,一条2.4公里的通畅水泥公路终于从幻境变成了现实。做梦都笑醒的,何止是一个李华明。
走进岩头村,道路旁高耸的峭壁上镌刻着两个鲜红大字——“实干”。“我们靠的就是这两个字,认定的就是一条路,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跟党走!”年过六旬的李华明依然风风火火,他正在同云南万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起实地踏勘,商定在村里建设万只乌骨鸡养殖基地和500头生猪代养点。信心满满的李华明说,他会再加一把劲,带领大家打通致富道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04提起“叫雀”“女强人”谢成芬,乡亲们无人不夸。
谢成芬是蚌谷乡海子坝村的共产党员、村民小组长。为了改造晴通雨阻的进村道路,她带头苦干实干,动员大家集资投劳,到处奔走争取支持。就在工程热火朝天推进的时候,谢成芬身体却出现异常,她独自一人悄悄去医院做了个检查,结果被诊断为乳腺癌中晚期,医生告诉她可能只有半年的生命时光。
住院治疗才10多天,异常坚强的谢成芬不顾医生劝阻,急匆匆地赶回村里,一边自己寻医服药一边接着带领大家苦干,直到昏倒在工地,她的家人和乡亲们才知道她的病情。
“那段时间,汗水泪水伴着药水一起喝,我就是要争这口气,让乡亲们不再受苦受穷。”回想过往时光,谢成芬情不自禁。在她带病上阵的日子里,她年迈的公公每天都提着土罐子到工地给她送药;懂事的儿子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送女儿到昆明上大学报到那天,当女儿担心交了学费妈妈的医药费怎么办时,母女俩在校园抱头痛哭。她说总也忘不了那一幕——铺路车在前面铺水泥,村里的老人们拄着拐杖一路撵着走:“看一眼光滑的水泥路,死也瞑目了!”
2010年7月,全长8.8公里的水泥路终于建成通车,全村人高兴得像过年。难以置信的是,谢成芬不但没有被病魔击倒,身上的癌细胞竟然渐渐钙化,她说这是信念和关爱创造的奇迹,乡亲们则异口同声说好人有好报。最近几年,谢成芬与在文山城工作的女儿住在一起,可她根本闲不住,一心牵挂着村里的乡亲们,决定回去继续带着他们一起干。
05
进入蚌谷乡长箐中低产田地改造示范项目区,一幅地成方、路成网、池相连的新美图画跃然眼前。8年前,这片刚被唤醒的石漠再次复苏,男的拿起电钻、开来挖掘机,女的挑起扁担、背起竹篓,对5450亩旱地全面改造,让昔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赏心悦目的绿色沃土。
一排排整齐的石埂错落有致,一条条蜿蜒的公路如丝如带,一片片茂密的猕猴桃林果繁叶茂,一个个牢固的蓄水池散落田间地头……沿着美观的环山栈道登上山顶的“逐梦亭”,兴街镇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片区更是美不胜收,让人惊叹。
“过去我家的4亩多石旮旯地,变成了60多亩台地,去年光出租18亩土地就有2万多块钱的收入。”谈起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三光空山村小组的李有能喜滋滋的。
因“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的三光村,居住着750户人家,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且极度贫困的石漠化地区。被列为综合治理示范区后,不论春夏秋冬,男女老少齐上阵,经过3年的努力,共治理小流域面积2.45万亩,整治土地9500亩,建设林业生态工程1.5万亩,新建“五小水利”工程,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安居、易地搬迁等项目,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6920元,实现了“山上绿起来、水土留下来、姑娘嫁进来”的美丽蝶变。
在西畴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董马乡张家老林村张行武一家3口人
两年修通一条2.2公里进村道路
法斗乡羊赶马村伍光发
独自开挖出一条1.2公里的进村道路
刘家塘村的群众硬生生打通一条隧洞
方便村民出行……
西畴的路
是一条极不平凡的路
它分明记载着西畴人沉重的岁月瘢痕
忠实见证着西畴人苦干实干的担当作为
生动展示着西畴人奋发前行的壮志豪情
从提出“30年绿化西畴大地”目标开始,西畴干部群众
淬炼和激发出来的精气神坚挺如山。
主动干、自己干,
他们就是如此不屈不挠;
苦在前、冲在前,
他们就是这般铁骨铮铮。
大力弘扬、学习西畴精神让我们一起
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努力奋斗
撰文:胡梅君 徐体义 张登海 王永刚 王雪飞
摄影:李光聪 刘金恩
漫画:何沐
编辑:李茜
推 荐 阅 读● 桥!桥!桥!
● 全球首列、可自动驾驶!这辆有轨电车将在长水机场上岗
● 隧道进度99.8%!通车指日可待
● 110名!昆明新一批“杰出园丁”“优秀园丁”拟推荐人选名单公布
原标题:《大力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省委决定在全省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