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代中国什么样?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纪录片《鸟瞰古中国》

2020-08-24 14: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2015年和2018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纪录片《鸟瞰中国》第一、二季,用当时最先进的航拍摄影技术与电脑特效和地面拍摄结合的方式,展示中国自然风景和时代发展的面貌。

《鸟瞰古中国》片头截图本文图片均为视频截图

2020年8月,他们推出全新系列《鸟瞰古中国》(Ancient China from Above)纪录片,通过遥感卫星、无人机、激光雷达等设备和技术探测结合三维建模动画来重现古代中国的奥秘。

通过遥感卫星探寻华夏文明遗迹

《鸟瞰古中国》的主持人是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考古学家艾伦·马卡(Allen Maca),过去多年里他在洪都拉斯的科潘遗址工作,同时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尔盖特大学教授考古学、人类学和原住民研究。这一次,他带上自己的科技团队探索中国历史,他们的行程里有哪些精彩看点呢?

用技术印证历史

西方人了解中国历史,《马可波罗行纪》一直是重要的参考。艾伦也是如此,带着好奇和求证历史的心,到访书中所写的富丽、壮阔的都城。

“我这辈子都在听关于元上都的事,作为一个考古学家,我研究并教授过这些,但我从来没来过这里”,艾伦站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上,人显得异常渺小,若没有草堆的特写镜头,观众可能会误以为那是特效镜头。不过,那就是真正广袤的金莲川草原,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之地。

广袤无垠的金莲川草原

自从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元上都中心的遗址并进行围封保护后,实地考古挖掘受到了限制,但人们依然可以借助科技来进行智能化地“勘探”。

中美联合研究团队利用无人机进行探测

北京大学的学生和美方研究团队合作,他们在一架无人机上装上多光谱相机,看看除了通常看到的红、绿、蓝光之外,它还能反映出什么。同时,第二架无人机捕捉数百幅图像,创建一个地面上所有东西组成的3D模型。

多光谱相机

相比卫星图像,无人机的拍摄结果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综合两台机器的图像和数据,艾伦在旁白中解释,“直线意味着人造建筑,例如围墙和道路,一个个‘盒子’则是建筑物的轮廓。

无人机搭配多光谱相机探测到的元上都中心区结构图

结合历史,人们能重建元上都中心地区的模样,宏伟的宫殿、街道和建筑物”。数字3d画面呈现出到整个宫殿是沿着中轴线排列,拥有非常完整的布局。

元上都中心数字建模

围墙之外还有什么呢?另一位美方考古专家莎拉·克拉森(Sarah Klassen )通过卫星图像看到了非常清晰的地形特征。通过红外线遥感器,可以分辨出地面物体的性质,比如植物生长的差异,从而说明哪些是人造建筑的痕迹。

卫星图像上看到的元上都

这些信息再结合中国史书,就能揭示整个都城的惊人细节——不仅有宫殿,还有成千上百的建筑,有围墙的大院、庭院、防御塔和大城门。当屏幕上出现闪着蓝光的动态示意图时,观众很难不被它的宏伟震惊。

元上都数字建模动图

在元上都的东郊地区是贵族访问大可汗时驻扎的区域,卫星图像和中国考古发现说明那里有很多宾馆、市场。同时,根据《永乐大典》里的记载,这片区域还有2个大型粮仓。无人机小组扫描出了建筑模型,结合史书,粮仓由不同的房间组成,中间大的区域供晒粮食所用。

根据无人机图像建构的粮仓模型动图

本世纪初期,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了元上都最重要的宫殿大安阁楼建筑群的龙纹汉白玉构件。

大安阁龙纹汉白玉构件

现在结合学术研究和无人机的勘测,纪录片中出现相当酷炫的一幕,利用全息影像技术,艾伦在遗址处“还原”了数字模型版大安阁。

利用全息影像技术看到的大安阁

“难以置信,难以置信的美丽!”,这不仅让他惊叹,观者的视觉震撼也一样强烈。

 废墟探秘

 既然要鸟瞰古中国,那么古中国到底在哪里?艾伦决定探寻被称为“中国文明的前夜”并入选“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的石峁遗址。

艾伦在石峁遗址前兴奋不已

从一抵达,他就很兴奋,“我去过很多古城,你会感觉你在城市,因为那里都是废墟,但在这里,我感觉就宛如就在那个时代里”。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邵晶带着艾伦参观皇城台,他介绍说:“这在中国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我们发现了一个有4000年历史建筑就是这样建造的”。根据现有挖掘材料,3d建模可以展现石峁当时的样子,一连串石头平台层层递进,最上方是统治者的宫殿。艾伦的团队利用摄影图像技术和数字建模,呈现出了古城的样貌。

航拍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数字建模

艾伦是第一批进入遗址保护区的外来访客之一,他看到了珍贵的半人兽石雕。

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11号石雕

根据碳十四检测和考古学研究,中国考古学界认为石峁城址初建时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距今已4300多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

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如此结局?艾伦走访了其他多个古中国废墟,试图通过类比和分析找到解答。

残留的地面裂缝表示曾经发生过大地震

首先,他去了青海和甘肃交界处的新时期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村,中国考古学家叶茂林告诉艾伦,那里残留的骸骨是因大地震带来的悲剧。但自然灾害无法解释石峁遗址的情况,因为它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没有遭受洪水的风险,而且石墙的保存状况也证明了该地未曾遭遇地震。

石峁遗址稳固的城墙

然后,艾伦前往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看到石峁之后大约500年的中华文明的遗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告诉他,通过对青铜头像的研究,他认为氏族冲突导致了城市毁坏。

艾伦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看古代造像

这一点似乎给了艾伦启发,石峁古城里残留的头骨或许蕴含了秘密。那些头骨被证实是属于年轻女子,根据邵晶推测,她们可能是俘虏,石峁古城或许曾被卷入战乱。

艾伦的团队利用激光雷达扫描,制作了3D模型,揭示古城东门强大的战争防御系统,中国古人的智慧尽显无疑。

团队在石峁遗址用激光雷达扫描

石峁古城东门强大的防御系统数字模型演示

整个建筑群位于悬崖边,外墙区域有堡垒,主入口有警卫室、两座巨大的塔楼俯瞰着L形通道,它们加大了攻击的难度。然而,没有考古证据显示这些防御设施被破坏。

不过,萨拉在良渚古城找到了新思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院王宁远在遗址现场,他告诉萨拉,“下面这几层是良渚末期,最上面的厚层是海水洪水涌进来的堆积。当气候变化,大洪水来临,城市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环境造就了文明,也决定了它的终结。”

王宁远解释最上面的厚层是海水洪水涌进来的堆积

根据艾伦搜集的线索,最新有关古代花粉的研究说明在石峁鼎盛时期,天气暖和也潮湿,但3800年前,季风天气变化把这个地区变成了寒冷的半沙漠,饥荒和干旱破坏了文明的延续。他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正如艾伦的总结,“我非常惊讶,当了解到在面对地震、山体滑坡、洪水和毁灭性灾难时,这些失落的文化是如何挣扎,但它们遗存已经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文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