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与西南院的故事 | 记忆中的西南院

2020-08-21 16: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已建院70周年,回首我与西南院共同走过的岁月,不禁让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 项目管理公司管理工程师 盛叶心工作照

我叫盛叶心,1980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风雨同舟40载,亲眼见证了我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我院能有今天的成绩和辉煌与几代同仁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身为本院的一名结构设计工作者我感到无比地光荣与自豪,在此对曾经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领导、前辈、同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80年代初,西南院还坐落在府南河边狭窄逼仄的金华街上,街两边全是“板门店”,街面狭窄,青苔满布,小车进去都无法掉头。据说当时的城市规划准备沿府南河边打造宽阔的滨江大道,但世事变化无常,终未成形。直到90年代末,周道如砥、柳暗花明的现代城市街道才逐渐开始呈现。

当时西南院规模很小,总共只有三个设计所,一个标准设计室,没有电脑计算机,只能用手工计算或者拉计算尺,清理荷载得一点一点地清,一笔一笔地写在计算书上,平面荷载、梁上荷载、柱上荷载、基础荷载……都要一一仔细清理,每一步都不能出差错,不然前功尽弃,十分繁琐和麻烦。工程一旦结束,计算书都有一大摞,因此校对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记得当时负责校对工作的是我们所德高望重的胡显志高级工程师,她是一位十分敬业、工作十分严谨负责的老前辈,能得到她的帮助和提点我感到十分的荣幸,也一直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辈和学习的榜样。

△ 中建西南院老办公楼

荷载清理完并校对无误后,就需要把不同轴线上的框架编成每品框架荷载计算简图,送到近一百平米的计算机房进行计算。当时这台而且是唯一的一台电子管“巨无霸”计算机,把近百平米的计算机房占去一大半,上机前必须先熟悉由计算机总工程师陈伏编写的TQ16程序,然后再把所有的数据以二进位数字的形式在一张宽1.5厘米的黑色纸带上打孔,像放电影胶圈一样在“巨无霸”上读取数据。如果打孔出现错误,得重新一个一个查找孔洞错误,十分辛苦,算几品框架要花费好几天时间,劳神费力,和现在的PKPM计算程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当时,绘图也是采用相当原始的方式。画一张图,先要自己制作一套绘图工具,准备一个绘图板。绘图板有不同大小,一般是用120cm长,60cm宽的图板,板上放一根直尺,直尺长度与板同长,直尺两头分别有个滑轮,然后再用专用尼龙弦线套上滑轮,线的两端与画板固定,这样直尺就能在制图版上平行的来回移动。再放一个三角尺,这样既能画直线又能画垂直线,还能画30度,45度,60度的斜线条,之后在纸上用铅笔打底稿,再在硫酸纸上用鸭嘴笔工整制图。如此繁琐的制图方式不难看出与现在电脑AutoCAD软件制图是无法相比较的。

△ 中建西南院老办公楼

记得当时的老办公楼是由我院老一辈、成都著名建筑大师徐尚志执笔设计,平面为“工”字形,两边四层,中间五层,之间用一个联廊连接,仿苏式风格建造。当时由于受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制约,较大开间房屋墙体都采用了37墙和50墙砌筑,因此形成了冬暖夏凉的保温效果,这就是智慧的结晶。

进办公大楼是一个宽敞的楼梯间大厅,一楼左边是电算站,右边是晒图室,楼梯半层连接有个联廊与档案室和图书室连接;二层楼间对面是会议大厅,左右两边是办公室,整个二层是院长办公室及技术、行政、财务办公室;三层到五层为生产室,每个生产室大约有一百平米左右,还有两个小办公室,一个是主任办公室,一个是秘书办公室。整个格局分布合理,次序井然,置身其中让人感觉高端、大气、上档次。

贝聿铭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任何一种建筑,最初都是实用的。它的美学意义是附加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实用性和美学之外,它还会产生第三种意义,那就是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

在2015年这座办公大楼被成都市列入了历史保护建筑,有幸成为了成都市的一个精神符号。

△ 中建西南院老办公楼

过去人们的生活简单而规律,每天上班照例第一件事就是每个科室有次序地到开水房排队打开水,然后打扫卫生,之后有的画图,有的看专业书籍,有的练阿拉伯字,有的练仿宋字。当时是手工绘图,所以要求必须会写仿宋字,当时新来的大学生需要先练几个月的仿宋字体才能画图,这是硬规定。办公大楼的设计虽然是冬暖夏凉,但是随着大气层的变化加之每年毕业分配人员的增加,大楼冬暖夏凉的设计功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同事们夏天就凑钱买西瓜降暑,冬天就烧院里发的钢炭取暖,貌似过着一种“刀耕火种”的生活。尽管如此,大家仍然怡然自得、开心快乐。

△ 同事相聚老照片

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有句老话说得好:当你开始怀旧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老了。的确,对于我这个花甲耳顺之年的老人来说,怀旧已经是常态了。有时候,直到一些珍贵的时刻变成了回忆,你才会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更显弥足珍贵。

70年的岁月、70年的探索、70年的发展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辉煌,虽然笔尖只剩下残缺的回忆,那就让我们把回不去的“年轻”时光什袭珍藏。

当今世界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改革的步伐一日千里。21世纪的建筑科技进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技术基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随着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加速的发展,未来的建筑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坚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定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同舟共济,更创辉煌。

图文 / 项目管理公司管理工程师 盛叶心

审定 / 群团工作部

原标题:《我与西南院的故事 | 记忆中的西南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