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乔尔·迈耶罗维茨:聆听禅意钟声里最微弱的一响

2020-08-22 08: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赵倩男 影艺家 来自专辑流动的瞬间

© Joel Meyerowitz

2018年3月,恰逢乔尔·迈耶罗维茨(Joel Meyerowitz)80岁生日,英国劳伦斯·金出版社(Laurence King)出版了画册《乔尔·迈耶罗维茨:在此找到自己》(Joel Meyerowitz: Where I Find Myself),这是一次大师巡礼。

画册以倒叙的时间线索追忆了迈耶罗维茨的创作历程,包括9·11之后世贸大厦遗址的《归零之地》(Ground Zero),以及他最重要的街头摄影,还有鲜少被提及的人像和静物作品。

此次访谈既是对这本自传性画册的针对性发问,也涉及乔尔·迈耶罗维茨作品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对话乔尔·迈耶罗维茨

采访 | 达纳·斯特灵(Dana Stirling)

受访 | 乔尔·迈耶罗维茨

翻译 | 赵倩男

Dana Stirling:这是一本回顾性、自传性的画册,它从您最具代表性的街头作品一直延展到现在,让观众得以了解您几十年的创作轨迹、美学风格,甚至是个人生活。编辑这样一本画册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如此呈现您的摄影旅程又意味着什么?

Joel Meyerowitz:任何一本书从构思到成型都是有趣的过程。大约五年前,Phaidon出版了我两卷本的大部头回顾性画册,他们制作了一些限量版,售价750美元,还有价格更低一些的商业版,但最终没有全卖出去。那我就想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回顾画册,传统方式是从过去讲到现在。

我的妻子玛格·巴雷特(Maggie Barrett)是名作家,和她谈起这件事,她说:“何不从现在开始,一路回望过去。”这个提议让我俩都激动不已,回头去看我人生的很多转变都是摄影带来的,摄影成了经历的媒介,我不仅是摄影师,也是一个有着55年摄影人生的老人了。画册的标题——在此找到自己,我也想弄清楚,我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回顾作品的过程,也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就是这样既私人又奇妙。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从第一页(甚至从封面开始),整本书仿佛一本私人日记,娓娓道来。以往我们习惯在回顾类书籍中看到作者或者评论家对艺术家的一生侃侃而谈,悠远又迷离。但您仿佛带我们走近了视觉的时光小径,追索记忆中的故事。能谈谈这种感觉是为何如此深刻吗?

JM:没错,你对这本书调性的感觉完全正确。很多时候,艺术家没有信心,觉得不具备解读自己作品的能力,要借助他人。艺术家倾向于认为,自己说话就像“自吹自擂”,而不是悄然揭开艺术品的神秘魅力。在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坚信摄影有种魔力,你需要一个黑盒子,知道光圈快门的组合,还需要躲进暗室像个巫师一样摆弄药水,这难道不神奇吗?

当熟稔摄影的巫术后,我便带着相机走遍世界,我回应世界的方式也定义了我到底是谁。因此,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呈现摄影作品和摄影技巧,而是强烈到想让读者看看是怎样的洪流带我走到今天。1962年我拿起相机时,并不知道路会走向何方,但如今以50年的职业经历与过去对视,我明白这些看似偶然的瞬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顺其自然的形成了我人生弧线。

人生总有岔路,你会纠结向左还是向右,我也一样,一旦做出选择就决定了下一段未来,这就是人生。重要节点会令人记忆犹新,我也打算以这种“小聪明”编纂画册,用短小的文章回顾50年来对我至关重要的七八次抉择。这些经历也能给年轻的摄影师们提供一些经验,让他们对自己的决定更有信心。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是世界末日,只是一个让生活从此开始的选择而已。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书的开头,您谈到大画幅和35mm的区别,认为它们是两种语言,大画幅就像古典乐,而35mm就像爵士乐,两种语言都是您视觉表达的手段。这种说法可能有人同意,有人反对,您能再讲讲它们的区别吗?或者它们是否可以融合?又是否存在打破传统摄影规则的做法呢?

JM:我一开始使用35mm拍摄,后来一直用莱卡,这绝对是适合任何人的最出色的摄影器材,因为它安静的快门和小巧的机身都太适合街头了。我带着它学会了如何在街头隐身,快速而轻盈的锁定眼前的人物和瞬间。但这些是器材带来的自发性反应,并非刻意设计。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头顶一块黑布,操纵庞大繁琐的8×10,就是截然不同的体验了。很慢,而且我无处躲藏,所有人都注意到你头顶的黑布随风飘扬,坚实的三脚架和大块头黑盒子。因此,我需要一套不同的工作方式,缓慢优雅如古典乐。

但两者确有交集,作为一名街头摄影师,我已经训练出足够的直觉和敏锐,对事物有快速抓取的能力和品味。我得承认,如果一开始就使用8×10,我可能永远不会具备35mm那样轻盈舞蹈的技能。

如今,我有时会以35mm的工作方式操纵8×10,相机装在三脚架上,背着10张底片,当我看到某个瞬间时,迅速安装、拍摄、换底片,然后继续往前走。当然,拍一张大画幅不止按下一个按钮这么简单,但我尝试让思维的速度和35mm一样快,用大画幅缓慢沉思的特质去拍摄街头,看看有什么新鲜感。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书中您也谈及近期在工作室拍摄的静物项目,以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无生命的日常用具之间的联系和美感的。我想这不仅是令人兴奋的体验,也是艺术之为艺术的原因。是否可以和读者分享体验?

JM:我没收藏过什么东西,当然在纽约的档案库中存着50000多张照片,所以只能说我收藏自己的照片,我也买一些书,但和马丁·帕尔不能比。我一辈子都忙于拍照,对古董也不感兴趣。

但几年前,和妻子在普罗旺斯做项目时,去了不少法国南部小城的旧货市场,为朋友淘东西。当我的手接触这些旧物时,我意识到它们曾经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品被使用,然后丢弃,又因为我的发现重新变得有用,那一刻,无生命的物体好像有了灵魂。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共鸣,更有趣的是,我当时住在艾克斯,塞尚的画室就在这里。画室中还遗留着七八十个当时他用来作画的静物,如今它们静静躺在架子上落满灰尘。我想,如果把它们重新放在塞尚用过的桌子上,为它们拍肖像,会怎样?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我争取到了拍摄权,把这些在时间里静止了很多年的老物件打乱顺序,在灰色的背景里重新布置,是的,如塞尚画作的那种灰色。我不断自问,为什么塞尚将它们画成灰色?绝对黑暗的中和色调是否有特殊意义,还是造成了空间的平面感?如果将塞尚作为现代主义绘画之父去考虑,这种灰色是否在他平面化的风格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这一切,我想看看在摄影里是否同样奏效。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我也对莫兰迪的静物产生浓厚兴趣,因为目前住在意大利——莫兰迪的家乡。但我的静物摄影已经超越了与塞尚和莫兰迪的对话,变成对静物肖像的纯粹兴趣,尤其是给簇拥着的一组静物拍群像,我研究荷兰传统画派的静物画,它们是对物体质感和光线的表达几近完美。

我尝试将在街头学到的技巧用到静物摄影,你知道,人们在街头聚集,又分离,擦肩而过。我想看看街头流动的能量是否也能在蒙灰的静物中找到通感。首先,我安排每一个物体的位置和角度,使其展现它最有活力的一面,然后还要考虑整体组合的韵律感,就好像一群人在对我说话,每一个都充满生命力,这种无生命体的动感令我着迷。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整本书中,您对街头摄影师、风光摄影师等有着清晰的定义,在经历了这么多年,跨越多种摄影类型,如今又多了静物摄影师这个身份之后,您觉得这种划分还重要吗?

JM:理解照片并不一定要区分摄影的类别,摄影意味着你是一名用相机这一媒介创造图像、表达兴趣和观点的艺术家,“摄影师”这个身份就代表了一切。但有些人确有专攻,比如街头摄影师,他们游走在世界各地街头,捕捉日常生活,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了这样的拍摄方式,他们又如何加深对这一方式的探索以表达他们感兴趣的世界,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随着后现代主义、观念主义、行为艺术的兴起,艺术家更倾向于深耕自己的领域。

如果说我是摄影师,这没错,如果说我是拍照的艺术家,这也没错,如果更细致的划分,也是合理的,我也是这么做的。现在我也不认为自己是静物摄影师,只是通过拍摄静物探索摄影的可能性。书中,我乐此不疲的谈论摄影师的细分,只是想通过这种锱铢必较的追问与自己对话,弄清楚我是如何看待摄影的。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翻看这本书,仿佛进入时间胶囊,随着照片走进了如今已不复存在的美好年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是如何走过几十年的,我想听听您怎么说?

JM:感谢你如此敏锐的提出这个问题,这确实是隐藏在图片背后的线索,没用文字讲出来。从1962年我开始拍摄至今的50多年,不光是我们的历史,摄影的历史也发生了惊人转变,从绘画的阴翳下脱离并确立自己的地位,从黑白过渡到彩色,到如今火热的图像世界。

一开始,我便尝试彩色摄影,确实是个冒险家,我坚信摄影这种媒介将逐渐变成严肃艺术,拥有价值。同时,摄影记录了肯尼迪遇刺、越战、月球卫星发射、女权运动、数字革命和计算机的发明。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在过去的照片中,也呈现了政治隐喻,但面对现在的川普美国,我并不知道要拍些什么,也不确定持有怎样的政治立场。这是因为,自摄影发明以来,当人们反观历史的时候,很自然的去影像里寻找证据,人们穿的衣服、开的车,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价值观,无论是都市、还是战场、或贫民窟,摄影都提供了历史演变的佐证。我们看着我们曾经的模样,确实是这本画册的一条暗线。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很好奇,您为什么从数万张照片中选了这一张做封面?

JM:因为我把自己归为街头摄影师,想用一张摄于街头的照片当代表。它清晰地定义了这样一种摄影之眼,即对瞬间保持敏感,用相机凝固刚刚从你身边流逝的那一刻。任何其他定位都会偏离这本书的主旨。

我想明确表达,即时性、自发性,观察和预判是我摄影信条的核心。而这张照片画面内本身就含有拼凑感,它贯穿封面和封底,打开与合上的时候,你都在看它。如果说读者拿起书的一刻就卷入了我安排好的一趟旅程,那封面就是明信片,我期待读者一同上路,这张照片就是“诱饵”。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我站在一个街角看眼前人来人往,当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正好踩在倒地男人身上的时候,我按下快门,不足一秒,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对我来说,这种类似案件现场的巧合还不是最令人费解的,我在想为什么巴黎大街上的人都不去帮他呢,没有一个人!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您提到了很多摄影界标志性人物,比如罗伯特·弗兰克,约翰·萨考斯基,当然还有老朋友加里·温诺格兰德。他们是如何影响您的?现在您也是年轻一代的榜样,但不管声名如何,每个人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是榜样塑造了我们的艺术观。

JM:你也许会认为我是为摄影而生的,其实1962年,我所在的一家小型广告公司的老板雇佣了罗伯特·弗兰克拍摄产品册,我是平面设计师。那时,我对他一无所知。但是,看了他的照片我就想成为摄影师,于是放弃绘画,放弃艺术史研究生的学习,借了台相机走进街头。

几个月后,广告公司的艺术总监离职,他给了我弗兰克《美国人》法语版的影印本,我再一次被他震撼,决心做一名摄影师。《美国人》中蕴含的诗意,是我之前从未感受到的,弗兰克本人并未对我说什么,但确实是他影响我走上摄影之路。

© Robert Frank
© Joel Meyerowitz

过了不到半年,我当时的妻子维维安给我买了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砰!再一次被震到,原来世界可以以相机之眼,变得如此有力,这是充满压倒性的视觉体验。那之后,没什么真正的摄影画册,多是年鉴和杂志照。

第三本对我影响深刻的书是沃克·埃文斯的《美国照片》。这三本书几乎就是我的摄影图书馆,描画了无限可能,我想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创造这样的图像,也能出一本书。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1963年,我在曼哈顿大街遇见了布列松,当时我们刚拍完圣帕蒂游行,他带我和托尼-雷·琼斯喝咖啡,那一年我25岁,和心中的偶像对面而谈。和温诺格兰德相识于街头,成了亲密好友,还有黛安·阿勃斯和李·弗里德兰德,多年来我们相熟,但也谦逊。

萨考斯基是当时MoMA的策展人,通过策展和写作来改变摄影的面貌,他是最具雄辩的演讲者,是一位苏格拉底式的观察者。萨考斯基并未滔滔不绝游说大家爱上摄影,他只是发掘这种媒介的力量、诗意和美感,将坚实的佐证和富有娱乐性的趣味带入谈话。我要感谢这些良师益友,帮助我从事具有创意的工作。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您如何看待街头摄影对观者的吸引力,何谓街头摄影,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特定类型,凡是在街头拍摄的照片都可以纳入街头摄影的范畴,您同意吗?

JM:我认为,街头摄影师需要有瞬间的意识,对在你眼前呈现的街头场景有第六感或者超感官能力。比方说在20—30英尺的距离内,你需要眼观六路,在10秒或者更短的时间意识到可能发生什么,并参与其中,我称之为“混搭(mashup)”,这就是街头摄影。

很多事情偶然发生,但只有具备街头摄影眼力的摄影师才能够将看到其潜在联系,在瞬间将其视觉化。他们拥有阅读街头无形文字的才能,如果您能在街头看到如文本一般的文字逻辑,并且知道如何向右、向左移动位置,去捕获“混搭场景”,就具备了街头摄影师的资格。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我和科林·韦斯特贝克(Colin Westerbeck)撰写的《旁观者:街头摄影的历史》甚至研究了摄影的曙光期,彼时摄影师还没有能定格移动物体的器材,但他们已经开始在街头寻寻觅觅了。如果说其他所有摄影类型,风光、肖像、静物都来源于绘画,那么只能街头是与摄影相伴而生的新主题,因此也可以说摄影诞生于街头,街头是摄影的原生属性。

通过《旁观者》一书,我也试图将街头摄影纳入艺术评论的语系,去分析其所蕴含的诗意美学和文化内涵。我认为街头摄影始终是摄影行为的核心。

© Joel Meyerowitz
© Joel Meyerowitz

DS:整本书以一张1964年拍摄的静物结尾,题为“时间的本质:第一幅静物肖像”,这似乎回应了您最近的创作,好像一开始就注定如此。能否谈谈这样做的想法?是否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埋下了种子?

JM:两年前,我向纽约的一位藏家出售了3.5万张照片,整理档案的过程,也是我构思本书的过程。我在浩瀚的照片中发现了这张,那是拍广告留下的,当时搜集了不少静物拿到公寓里摆弄,干果碎片、向日葵、时钟等等,我把它们放在窗边的散热器上,以便窗口投来的光线足够打亮它们。我也确实从荷兰画派中寻找参照,让它们看起来不错。

这没有多么深远的联系,只是让这本书看起来首尾呼应,比较完美而已。但我曾断定自己从未拍过静物,这张照片真是赤裸裸的假证,它赫然出现在我的档案里,也让我觉得,现在所做的似乎并不遥远。

© Joel Meyerowitz

DS:我想很多年轻摄影师都想您给他们一些建议,包括我在内。

JM: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很难不分心,30秒不看手机,或者不回应此起彼伏的信息碎片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我们无法进入沉思模式。

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跟随自己的直觉是至关重要的,摄影是时间的艺术,你相机的拨盘上标记着千分之一秒的刻度,它就像一台时间机器。我们观察和意识的速度被提升至不到一秒的时间,因此需要训练自己的意识,激活它,你就像一台90度的扫描仪,时刻观察人群、物体、阴影或者动态,然后无需犹豫,凭直觉快速回应就对了。就是在这种频闪式的训练中,本能被激活了,观察的能力会变得强大而具有瞬时性。

无论你从事何种艺术创作,去聆听禅意钟声中最微弱的那一响,然后会发现它是如此响亮,胜过你逡巡以求的大多数,也唯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路。

-- end --

来源

http://lenscratch.com/2018/04/joel-meyerowitz/

译者

赵倩男

写作者、摄影师、杂志编辑,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曾任多年旅行和生活方式类纸媒编辑,策划并实地采访长三角、云南、日本、新西兰等地的高尔夫旅行线路,与国内外知名摄影师长期合作。

她专注研究街头摄影、家庭影像与拼贴艺术的创作,文章发布于《中国摄影报》等媒体,并在影艺家开设个人专栏“流动的瞬间”。

原标题:《乔尔·迈耶罗维茨:聆听禅意钟声里最微弱的一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