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星”中式时代:大国崛起下的逐新之城
潮流瞬息万变,唯创新永恒。
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也是一座遍地经典的城市。
不断刷新的天际线,记录着她向国际都市迈进的光荣历程。和平饭店古埃及金字塔造型的铜皮屋顶、外滩12号上溯到罗马万神殿的巨大穹顶,人类历史数千年光阴沉淀的经典,遍植于她海纳百川的肌理中。
勃勃生长,频频更新。海事时代,她是将中情西韵招展成海派风情的东方巴黎;大国崛起,中式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她将以怎样华丽的姿势逐新而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一次次引领风气之先的上海,如何在过往传奇中盛开出当世璀璨?潮流滚滚,谁能在千年胤传中挺立成新的永恒?
上海,时光雕琢下的日新月异
建筑是城市的年轮。时光淬炼的经典,一代代人的创新,构成她丰艳盛烈的华丽面容。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曾表示,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近代西方文化某些元素而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新文化”。
可以说,海派文化自滥觞之初便不仅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一场交融,更是于经典之上立足时代的创新,一种禁得起时光打磨的日新月异。在这种中与西、创新与经典的二元共生精神的引领下,整座城市如同一场建筑文化盛大交响:一座座“中国第一”的摩天大楼次第刷新天际线的高度,与巴洛克、折衷主义、文艺复兴式的万国建筑群隔江对峙;豫园携400多年前的楼台亭阁在高楼大厦的缝隙中抒写“岸上的山水”、“流动的水墨”,扎哈·哈迪德、保罗·安德鲁、安藤忠雄们则开启世界大师的想象,将火车头般动感澎湃的凌空SOHO、白莲般盛开的东方艺术中心,安放在城市腹地。
时光,将昨日的创新雕琢成今日的经典;匠心,让今日的标新挺立为明日的杰作。自上个世纪末起,对经典与创新的探索便成为城市建设者的共同命题。本杰明·伍德的选择是在历史肌理中打造时髦街区,创造性地将石库门里弄打造为世界客厅新天地,是对经典的坚守,更是开创时代的创新;SOM建筑事务所的选择是在献礼新世纪的建筑中融入经典元素,被称作“中华第一高楼”的金茂大厦以中国宝塔为灵感,创新了中国高层建筑的高度,亦是对经典文化的隽永回味。
潮流滚滚,当年世界排名第三的中华第一高楼早已被身旁的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超越,黄浦江对岸,480米的浦西地标亦将破土而出。一栋栋多年前的“创新”历经时光雕琢沉淀为一部经典、一个符号、一座城市的底气与底蕴,新派、新潮、新生,是城市崛起荒滩引领世界的熊熊活力。
国风吹拂,现代语境下的中式复兴
它从秦砖汉瓦中走来,在三千宫阙中铺展飞阁流丹,车轨共文中抒写的盛世轩敞。
钱穆在《国史大纲》序言中写: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二者“无间断”;三者“详密”。
哈巴拉文化湮没于荒野蔓草,古埃及人消逝于频仍战乱,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盖章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历数千年时光冲洗一脉相承,不是作为无生命的遗迹供后人瞻仰,或是徒留无人破译的文字风干成遗憾的谜团。
是薄如蝉翼的丝、剔透如镜的瓷、水晕墨章的山水、天人合一的哲学,历经数千年的光阴依然照耀着今日的我们;是罗素点赞的表意文字、伏尔泰改编的元杂剧、歌德故居中的“北京厅”——“彩瓦、窗楞、廊柱,都已被浓荫遮住,但无论向何处窥望,仍见我东方乐土”。
历史上,中国文化的西传曾有几次高峰。公元前100年左右,伴随张骞凿空西域,华夏文明循着丝绸之路的脉络向世界蔓延,以凯撒和埃及艳后为代表,罗马贵族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一千多年后,伴随纵横捭阖的大航海时代,中国风在16-18世纪达到高峰,法国王族宠臣钟情于从东方带回的中国工艺品,后来风靡一时的宫廷洛可可风,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这种“东方趣味”的影响。
“五千年前,我们和古埃及人一样面对洪水;四千年前,我们和巴比伦人一样锻造青铜器; 三千年前,我们和古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两千年前,我们和罗马人一样四处征伐”……历史的车轮碾过公元2000,新的千年,新的世纪,中国入世并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中国制造的开疆扩土,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的风潮中走向复兴,并再次蔓延世界。
2012年,建筑师王澍以“重现中国传统书院气息”的设计摘得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认为他的作品“扎根历史,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媒体评论“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
2015年,蕾哈娜身着中式龙袍出现在Met Gala红毯,龙袍的设计师是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的作者郭培,法国高定公会30多名成员中,郭培跻身其中,成为数不多的非法国血统的高定会员品牌。2018年,为感谢设计师熊英为“一带一路”做出的贡献,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出现在盖娅传说18SS巴黎时装周秀场,从圆明园到四大美人再到2019春夏系列的敦煌,坚持中国工艺的设计师们,让流苏、云肩、盘扣再次闪耀在时尚之巅,在“缂、绣、画、染“与“图、纹、珠、饰”中,将博雅雍容的中国美学传播世界。
比T台上的中国风更宏大,一场大地上的中国文化复兴蔓延在一座座城市。2002年,贝聿铭接到设计苏州博物馆的邀请,“如何使建筑与周边之古城风貌协调?如何将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与两千五百年的文明结合”,让“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陷入思考。
最终,贝聿铭为家乡的博物馆定下了灰白结合的色调,这正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与此同时,建材却摈弃了传统木料,代之以富有当代精神的钢材和玻璃。于是,湖心亭便拥有了传统重檐造型的玻璃顶,而大量现代材质的通透感,刚好又折射出“步移景换”的园林趣味。
2010年,世博中国馆在上海竣工。这座以展示中华智慧为使命的建筑,并未采取庑殿、飞檐、汉白玉栏杆等传统中式建筑形制,而是以凝结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斗拱为灵感,层叠出挑,打造“形如冠盖,制似斗拱”的新中式表达。
在中国红、篆字二十四节气等中国元素包裹的外表下,中国馆的设计建造处处透露出环保和节能的信息。挑出层本身就是对力学和材料学的有力挑战,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反射热量、降低能耗的LOM-E玻璃,屋顶景观台使用最先进的太阳能板,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可实现中国馆照明全部自给。
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将世博中国馆的基调定为“中国特色,时代精神”,而这也是当下中式文化尤其是中式建筑复兴的主旋律。“变则通,通则久”,因地制宜、相时而动,是中国文化流传万世生生不息的奥义,也是大国崛起的背景下中国城市面对的时代命题。
逐新之城,进入“星”中式时代
她是昨日上海的深情回眸,也是明日上海的提前预演。
房屋8728间,占地面积大体相当2个克里姆林宫、4个卢浮宫、10个白金汉宫。历经600年风云变幻故宫,如同一片“宫殿的海洋”,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层次起落,交叠成一个民族的骄傲脊梁。
周朝的规划理念、元朝的蓝本格局、明清的建筑手法,这些累世积攒的文化宝藏,不应只是作为一个博物馆为游人瞻仰。开启地产界IP时代的星河湾,传承千百年来工匠对美和家的思考,将中式元素运用于上海星河湾三期产品,以“中魂西技”打造手法,开创别具一格的“星”中式建筑,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从此步入“星”的时代。
1930年代,外滩万国建筑群中唯一有中国设计师参与的中国银行大楼,为外滩的天际线增加了中国式的蓝色琉璃瓦屋顶;八十多年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在上海星河湾三期发布现场表示,当今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此“百年未有之大机遇”,星河湾深谙高净值人群对于大国崛起后文化自信认同,将故宫象征至高无上的单檐歇山式屋顶与西方古典建筑立面相结合,将东方精英的生活,安放在东方屋脊之下。
自中国银行大楼之后,这座城市壮美的天际线上,再次浮动着檐牙高啄的中式气象。攒尖八角顶、飞檐戗角,成为三段式高层建筑的中式“冠盖”,“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奇伟,“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灵动,不再只是一首诗、一幅画、一种风雅的想象,而是经由匠心筑造,崛起为一个家、一处身体与精神的共同居所。
除了天际线上的文化胤传,地平线上,“星”中式的门头亦在匠心雕镂的雍容中抒写东方礼序。玲珑挂落、镂空照壁、临水栏杆、雕甍绣槛,仲夏黄昏、春日午后,与此处“十二阑干闲倚遍”,捧一盏茶、持一卷书、赏一湖云。
故宫的金水河、颐和园的昆明湖、苏州园林的叠山理水,中式建筑群落皆以水为点睛之笔,水木明瑟,鱼鸟藻荇,大观园里四美钓游鱼、张岱湖心亭赏雪,中国名士的风雅日常,往往临水展开。上海星河湾三期在规划初期有意识地让水成为生活的“容器”,将更多土地退让给自然,以带状岛链或点状岛屿的地块分割方式,将建筑真正“种”在岛上,如同点点星辰散落湖心。
十年踪迹十年心。2009年打出“大上海,什么没见过”的星河湾,已经走到了在这座城市的第二个十年。在她之前,群雄逐鹿的地产江湖,只有品牌开发商,而无一个可以称之为品牌的作品;在她之后,“匠心”、“品质”成为地产界热词,从同行参观的样板到热播剧的取景地,人们对住宅的美好想象,总绕不开她的影子。
十年一剑,从巨匠到巨“星”。2020年,开辟地产品牌时代的星河湾再次走在了时代之前,将中国人的日常重新安放于飞檐斗拱的屋檐下,安放在榫卯结构筑起的智慧中、中华文化千年胤传的意境里。
碧泓如镜,将今日的创新与昨日的经典交融投映。创新,是阅尽经典的灵思喷涌;经典,是历经时光冲洗的创新。
打磨经典、创新不止,一座城市在经典与创新中生长,一种文化亦是如此。不吝成本的筑造、用心捧出的美好,步入“星”的时代,今日的经典来自昨日的创新,今日的创新,也必将流传为开创未来的经典。
175㎡户型
226㎡户型
Vipline:021-52236666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