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冷兵器打仗,人越多越好吗?

2020-08-21 06: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团队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171,阅读时间:约8分钟

关于冷兵器打仗,在我们印象中,好像是人越多越好打,毕竟“双拳难敌四手,恶虎还怕群狼”,甚至“耗子多了还能咬死大象”。

但是,纵观中外军事史,以少胜多的战例却比比皆是,比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而西方也有坎尼会战、高加米拉之战、伊苏斯之战……

这似乎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打仗这事,还真不是人越多越好!

那其中原因何在呢?

一、粮食补给问题

打仗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而这其中最要命的一环,可能就是粮食补给问题了。

人多势众固然是一种优势,“投鞭断流”这种话可真不是说着玩的,想象一下:如果成千上万的人真的黑压压一片站在你面前,光是那种无形的威压,都能把人吓尿。

可是,人多同时也有一个极大的短板,那就是后勤补给压力太大。在既没有运输机,也没有汽车火车的冷兵器时代,粮食补给几乎完全靠人力和畜力——这效率之低,大家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

而越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就越麻烦,比如淝水之战,号称百万的前秦大军,其实真实战力顶多只有40%左右,剩下的60%基本都是后勤队伍,浩浩荡荡的队伍,看着很庞大,但其实多数都是非战斗人员。

所以,切断敌方大军的后勤补给,就成了作战的一柄强力杀手锏,毕竟,无论战争还是和平,饥饿都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大杀器”。

举个例子:巨鹿之战,项羽的大约5万楚军PK章邯王离的40万秦军。别看项羽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可其实对手秦军也好不到哪去——项羽早就命令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不断发动奇袭,破坏秦军的粮道。

要知道40万大军的后勤补给,那补给线得多长?而只要断掉其中一部分,整条补给线都得瘫痪,这时候留给秦军的可就是40万人的吃饭难题了。而只要一旦断炊,恐慌就会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这种情况之下,秦军的战斗力立刻断崖式下滑。

而也正因为此,项羽的楚军才能以一当十,以劣势兵力反包围原本人数占优势的秦军。

后勤补给如此重要,以至于刘邦在分封群臣之时,把首功给了后勤保障出色的萧何,并高调宣称:只有萧何是“功人”,其他人都不过是“功狗”!

不过,话说回来,面对后勤补给困难这个问题,很多人也会选择就地取材,“因粮于敌”,不过这种玩法,军队驻地附近的老百姓可就倒了八辈子的血霉了!而“因粮于敌”这种事,尤其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死战,比如宋金战争就很典型。

二、军事素质

除了军队命脉的后勤补给之外,军队的军事素质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

想想看,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对上没经过专业训练的土匪军,那结果根本就是可想而知的。而关于这一点,大家千万别被一些电视剧给忽悠了:我们看过的很多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一群衣衫褴褛、临时造反的老百姓,撵着丢盔弃甲的正规军……但其实,真正的历史与之正好相反。正规军不但武器精良,而且有铠甲保护,正规军的战斗力强的不止是一点。

比如,声势浩大、号称百万的方腊起义,就完全不是15万宋军的对手,从起义到失败连半年都不到。

再比如:楚汉相争的彭城之战。刘邦的诸侯联军虽然有60万之众,可是这60万人,不过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彼此之间互不统属,根本不足以形成统一战力,这说白了就是典型的“乌合之众”。所以,当项羽的3万大军突然降临之时,猝不及防的诸侯大军,迅速瓦解、崩溃,几乎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60万大军不但没能组成铜墙铁壁,反而成了彼此逃跑路上的绊脚石,楚军直接击杀了十余万汉军,而更多的汉军则是被自己人践踏而死,或者是被挤到水里淹死的。

从彭城之战就可以看出,军事素质对一支部队的至关重要性,缺乏战力的军队,人数众多,某些情况下,非但不是优势反而成了负担。

三、统帅能力和群体效应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了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叫《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大致意思是:当群体聚集的时候,再聪明的个体都会被强行降智,群体智商会趋向于无智。

在这种环境下,军队统帅就相当于军队的大脑,如果统帅的大脑聪明,就能协调地指挥身体的各个部分,反之,就会把整个军队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迅速做出正确判断的将军,也就尤其难得。所以才会既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也有“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的说法。

这种典型的战例也有很多,而其中最典型的恐怕要数高加米拉之战。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亚历山大大帝的4万7千大军对上了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百万大军(号称),如果光从数字来看,波斯大军绝对是碾压式的。

而战役初期,波斯大军也的确不断从两翼压迫马其顿军队的防线,马其顿的几乎失去了所有辎重——这一战如果不赢,马其顿人就只能喝风了。看着这“辉煌战果”,大流士三世有点飘了,其实几乎所有波斯人都飘了,连防守阵型都松懈了下来。

而亚历山大就抓住了这瞬间战机,调动精锐部队直冲王座,这就是典型的斩首行动!而可怜的大流士三世就为自己这瞬间的疏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眼瞅马其顿精兵冲到,大流士三世胆怯了,他扔下战场,逃了!而他这一逃,整个波斯大军失去统一指挥,没多久,就溃不成军。

这就是足堪封神的高加米拉之战的大致过程。

看着这一幕,总令人想到公元979年宋太宗北伐时的高粱河之战,几乎就是一模一样的“昨日重现”:宋太宗赵光义踌躇满志,灭了北汉,又抓住时机瞄准幽云,准备一举夺回中原的北方屏障。初期,翻越太行山急行而至的宋军的确让辽军吃够了苦头,胜利的天平似乎在对着赵光义不停微笑,辽国皇室甚至都在考虑迁都避难了。

可就在此时,退化严重的辽国却出现了一名战神级人物——耶律休哥,他充分发挥辽国骑兵的优势,出其不意突然冲入宋军战阵,悍不畏死杀向宋军的统帅兼皇帝——赵光义。而面对杀神,赵光义他胆怯了,抛下宋军,独自逃脱。他这一逃,可就注定了宋军战败的命运!

但其实,突入重围的耶律休哥已经身受重伤,如果赵光义能有赵匡胤或者柴荣一半的勇武,北宋的历史甚至此后中国的历史都将会彻底被改写!

四、结语

简单列举了一些以少胜多的因素和战例,不难看出,战争真的是种高难度的系统工程,即便再冷兵器时代,影响战争走向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东方有“兵在精不在多”的说法,而西方也有“草越多越好割”的谚语。

或许,对于战争来说,人数只是一个因素,而山川、地形、人性等等各种因素其实都能影响战争的走向。

参考资料:《史记》《宋史》《晋书》、寒江醉儒《亚历山大三战征服波斯》

往日文章精选:

原标题:《冷兵器打仗,人越多越好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