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失恋后,整个人都变了丨亲密关系挫折,会如何影响人格?

2020-08-20 11: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47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我见了一个老朋友,她的变化很大。

大学的时候,她是一个挺单纯的姑娘,就是那种成绩又好人又甜美的小女生。那时候我们在图书馆门前聊起和爱情有关的话题,总是充满了很多美好又浪漫的幻想。

时隔七年,再见到她的时候,她的身上早已褪去了那层青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些凌厉的张扬。我问她现在谈恋爱了吗,她笑着说:“那要看你怎么定义恋爱了。有平时会陪着我的男生,也有偶尔约会睡觉的朋友,你说他们谁才算我的男朋友呢?”

听到这个话,我有些震惊。后来有了更深入的聊天后才知道,这些年她经历了不少感情上的创伤,对爱情早已失去了信念,觉得没什么感情能长久,也没什么人真的可靠。

亲密关系的挫折真的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我也忍不住想,这种影响真的会大到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01.

亲密关系的挫折,的确会给人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Paul Costa等人(2000)曾对2274名被试者进行了持续9年(1988-1997)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在9年间仅有两个转折性事件,与这些人的人格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相关:失业和亲密关系挫折。

这并不让人意外,很多人在感情受挫后都会“性情大变”。我曾亲眼见过一个特别开朗的女孩,因为经历了一段类似被PUA的关系,整个人都变得阴郁、自闭。

具体来说,亲密关系挫折对人们的影响主要从这三方面体现出来:

1. 亲密关系的挫折,使人不再认可自己,甚至不再清楚自己是谁。

通常来说,人在遭受亲密关系的挫折后,自我认知的变化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我认知模糊化。经历过亲密关系断裂的人,其自我概念可能会变得模糊。Erica(2010)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分手后,在一些自我概念的评分项上(如“一般而言,我知道自己是谁”),分数会明显低于分手前。

第二种是自我认知的负面化。亲密关系的挫折会使人觉得自己不容易被爱、甚至觉得自己有某些缺陷。

一方面,曾遭受过伴侣打压、虐待以及精神暴力的人,会对自己的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遭遇过遇到过伴侣背叛(如出轨)的人而言,ta们很可能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事,或是因为自己不够有吸引力,才导致了这个结果。

2. 亲密关系的挫折,改变了人们对亲密关系的看法和应对方式。

Mathias等人在12年间(1994-2006),对526名男女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离婚男女在外向性(包括社交能力、自我开放度等)方面的得分有所下降,他们在亲密关系的“依赖度”和“信任感”方面,得分也明显降低(Mathias, Patrick, & Regula, 2015)。

这是因为,经历了感情挫折的人,可能更倾向于认为感情是一件不稳定的、不长久的事。曾经亲密关系的挫折降低了ta们对感情的期待和信念,并驱使ta们转变自己应对亲密关系的方式,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3. 世界观转变,性格和人格特质受到影响。

遭遇不健康的亲密关系后,人们容易采取一种泛化的负面角度来看待世界。比如,如果一个人被渣男/渣女伤害,ta可能就会开始觉得人人都是玩弄感情的骗子,甚至泛化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好人”的程度。

这是因为,重大挫折会冲击人们原有的世界观,促使人们启用一种防御模式:通过扭转自己的世界观,将挫折合理化。比如,当人们开始认为“人性本恶”、“世界本就是残酷的”的时候,ta作为宏大世界中的渺小个体,就不再是唯一的受害者。由此,ta便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痛苦。

有的人还会因为亲密关系的挫折改变自己的性格。Ta们开始从之前的伴侣身上学习操控、漠视、不负责等处理感情的方式,然后以同样的手段作用在他人身上,作为发泄情绪、转移痛苦的方式。但在这个过程中,Ta们也从充满希望的乐观者,变成了悲观者。

02.

哪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是否会因感情挫折而改变人格?

但是,有的人在经历了亲密关系的挫折后,不仅不会因此改变人格,还能实现自我提升。

在遭受亲密关系的挫折后,一个人的人格是否会发生转变主要与这四个因素有关:

1. 亲密关系挫折的类型和程度

相较于争吵、劈腿等常见的情感问题,某些触及了社会底线的挫折类型(如出轨、家暴),对个体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

其次,亲密度更高的关系(影响要素包含时间长短、承诺程度、依恋类型等),一旦出现问题,对人造成的影响也更大(Darlene, 2020)。

2. 一个人本身的自尊水平

低自尊的人容易因为亲密关系挫折,回想起更久远的创伤经历。低自尊会驱使ta们不断用失败的经历去“验证”自己不值得更好的人、也不能期待更好的关系,累积的情感挫折会不断加深ta们的负面信念。

而那些被家人或过去恋人尊重的、自尊发展健康的人,在面对感情的挫折时,更倾向于把它仅看作“一段经历”而已,不会过分执着于挫折本身,也不会因为挫折动摇自我(Neuman, 2013)。

3. 自我和人格的灵活程度

Lauren和Carol(2016)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人都会因为对方拒绝自己,产生“我不够好”的想法。但那些认为自己很难改变的人,往往会体会到更深的痛苦。

相反,认为人格是可变化的人,会更主动的寻求改变,同时,也擅于接纳改变后的自己。如此,ta们就不会陷入“我永远都是一个不被人喜欢的人”这种负面认知中。

4. 自我关怀程度

自我关怀是一种对自己“无条件积极关注”,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将同情心扩展到自我身上,以应对不足、失败或普遍性的痛苦(Kristin, 2003)。

自我关怀程度较低的人,倾向于把感情的挫折都归结于自己的不足。Ta们总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好才导致的分手。即便是ta们主动想要结束一段亲密关系,也会不断地内疚和自责。

懂得自我关怀的人,能够更客观的看待一段关系中两个人分别应承担的责任和过失,尽快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去往新的人生阶段。

03.

如何走出挫折:你需要应对亲密关系挫折的“健康配方”

在生活中,一些来自外界的支持和自我的主动调节,其实都能起到一定的保护性作用。亲密关系的挫折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为大家整理出了下面这份走出挫折的“健康配方”:

下面,我们来逐一看看其中的具体细节:

真正理解你的朋友,不仅会在你受挫后给予持续关心,还会针对你的这段亲密关系提出合理的建议,并纠正你错误的自省。

另一方面,不断更新的社交关系也很重要。它能让你的生活变得充实,帮助你有效转移痛苦。同时,你曾因“关系”产生的自我否定,也可以在“新关系”里,因为别人的肯定得到恢复。

很多人在感情受挫后,面临的一个挑战是自我的丧失。这时候,富有创造力的兴趣(如写作、绘画、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找回自我。

当一个人在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时,会投入全部的感情、想象、创造力,这里面包含了真实的“我”。所以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能更清楚的看到自我的形象,从而对抗那些因亲密关系挫折导致的迷茫。

有时候,投入工作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机制。

亲密关系挫折的打击,会让一个人暂时陷入怀疑和不自信中。但是,如果ta的工作能够带给ta成就感,让ta获得社会认可,那么ta就能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将因亲密关系走低的自尊,逐渐拉回到原有的水平线上。

亲密关系的受挫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受挫,而家庭关系是我们所有人际关系中,最为稳定的一种。当我们经历关系动荡、自我迷茫的时候,与家人的相处可以有效的帮我们找到陪伴和归属,让我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重新休整和调整自我。

走出亲密关系的创伤,除了生活中各种保护性因素,最重要的还是意识的自主调节。

尝试调整归因模式,用“多可能性”取代“向内归因”。比如,你可以把“Ta甩了我都是因为我不好”这种想法改为 “Ta甩了我可能是因为我不好,也可能不是”。练习积极的叙事也很重要。比如通过书写练习,或是在与朋友聊天中,注意自己是如何讲述和解释自己的感情经历的,然后有意识地转变。

其实,亲密关系始终只是所有社会身份和关系中的一种,不论是一段好的或是糟糕的关系,其实都不能完全决定你的生活、情绪走向和人生价值。

希望这份应对亲密关系挫折的“健康配方”,能够帮助你走出创伤、走向亲密,或是走向孤独的荣光。相信那时候的你,一定也拥有了更为成熟坚定的勇气。

以上。

References:

Allemand, M., Hill, P. L., & Lehmann, R. (2015). Divorce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cross middle adulthoo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1), 122-137.

Costa, P. T., Herbst, J. H., McCrae, R. R., & Siegler, I. C. (2000). Personality atmidlife: Stabilility, intrinsic maturation and response to life events. Assessment, 7(4), 365-378.

Lancer, D. (2020). Recovery from Rejection and Breakups, Psych Central.

Neuman, F. (2013). The Effects of A Bad Previous Relationship, Psychology Today.

Howe, L. C., & Dweck, C. S. (2016). Changes in self-definition impede recovery from reje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1), 54-71.

Murray, S. L., Rose, P., Bellavia, G. M., Holmes, J. G., & Kusche, A. G. (2002). When rejection stings: How self-esteem constrains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3), 556.

Neff, K. D. (2003).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 Self and Identity, 2(3), 223-250.

Slotter, E. B., Gardner, W. L., & Finkel, E. J. (2010). Who am I without you?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breakup on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2), 147-160.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