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晏殊何以成为文人圈中的人生赢家?
原创 萧余 印客美学
王国维曾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是说诗人必须饱受穷苦,历经磨难才能写得出好诗。
比如曹雪芹之所以写出《红楼梦》这样的巨著,就是因为他遭受了家族败亡的劫难。
而晏殊是一个例外,他仕宦显达,被称为“富贵相公”。
晏殊十四岁以神童之名参加进士考试,被宋真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后官至宰辅,青云直上。高开的人生,低调的为人晏殊他的词集名叫《珠玉词》,正如他的作品珠圆玉润。
玉一样的温润,珠一样的圆洁。
在晏殊的词中很难找到其他文人所抒发的牢骚与悲愤,有人将他富贵显达的身世据为口实,认为他是“富贵之人的无病呻吟”。
然而他所流露和表达的乃是他珠圆玉润的诗人的本质,没有慷慨激言,也没有挫败消沉。
一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苦难不一定就能成就他深刻的思想,而是要看他对待苦难的态度。
《文会图》(局部)晚唐五代时,政权更迭频繁,武人当政,而文人仰人鼻息,意志消沉,力求辞藻华丽,以邀声誉,媚上取宠。
以致于晚唐五代文风颓坏,随波逐流的文士们将无所依托的心寄放于歌舞宴乐,创作了大量哗众取宠的文场秀句。
多以花前月下为能事,罕有感伤时事之作,“花间词”应时而生。
及至南唐宰相冯延巳,“花间词”达到巅峰,既不失五代风格而境界扩大,又开北宋一代风气。
刘融斋在《艺概》中言:“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理性:通往人生赢家的钥匙晏殊虽继承了“花间派”的俊美,却不是同李煜一般只知伤春悲秋的花间词纯情诗人。
晏殊的作品中传达着一种通透的理性美感。
比起纯情诗人一味沉溺在伤痛中,他却将自己的敏锐和真诚倾注在词作里,节制自己的伤痛,透露出智慧的通透。
下面看晏殊所写的《浣溪沙》,来体会他作品中理性的美感。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说,生命短暂,芳华有限,最平常的离别也会让人悲痛,不要因为频繁的离别而推辞酒席,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对酒当歌的逍遥。登高之时,怀念远行之人,风雨催花凋零,不禁更生出伤春愁情,不如好好怜惜眼前的人。
赵佶《梅花绣眼图》理性的诗人不是计较利害人我的,而是反省与节制自己的情感,具备通达的关照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来表达人生的感悟。
晏殊关于景色与事物的描写非常纤细,这样的“具体而微”难能可贵,他的词作不只是字句辞藻的美,更是从词中所传达的纤细幽微的理性美。
李煜写“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与晏殊的“一向年光有限身”虽都在表达韶华易逝的感情,但李后主是用自身国破家亡的沉痛,表达强烈主观的悲哀。
晏殊虽有悲情,却用了一种描述客观事实的口吻描写他感受到心神的怅惘。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后主沉溺在这种伤痛之中无法自拔,晏殊却提出了“酒筵歌席莫辞频”的解决方法,理性地节制自己的伤痛,要及时饮酒听歌。
笔墨虽清淡,感情却很深刻。
《霜篠寒雏图》“满目山河空念远”,晏殊登高思念远行之人,而落花风雨更添愁情,使怅惘加倍。
一个“空”字,说明他意识到 “念远”的行为是徒劳的。
念远不一定能重逢,伤春也不一定能留住春光,他能从伤痛之中抽离出来,告诫自己与其缅怀过去,不如尊重和珍惜现有的人事物。
换做是李后主,恐怕要长长久久地沉溺在这样的哀愁里。
这样的生活态度对于电联通讯十分便捷的今天,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固然是悲凉,但“凡是过往,皆是序章”。
只要把握好当下,即使是流光一瞬,风露一朝,也能享受永恒。
后人对晏殊的词,或赏其温婉秀丽,或推其清疏俊逸,或爱其珠圆玉润,或重其雍容典雅。
不同于温飞卿“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秾艳精巧,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沉重哀愁;不同于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的遣玩欣赏。
不同于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超然豁达,晏殊的词没有绮丽的文字,也没有强烈的感发,却以一字一句的平淡抒发自己的情愁,传达理性的感慨。
参考与引用:
[1]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45.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 2009.10.
[3]柏寒.二晏词选[M].济南:齐鲁出版社, 1985.4.18.12.
原标题:《晏殊何以成为文人圈中的人生赢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